楊靜
摘要:幼兒的發(fā)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大環(huán)境,通過近幾年一線帶班時發(fā)現(xiàn),家長在培養(yǎng)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上缺乏信心和正確教育方法。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幫助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芻議開展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8-286
引言
幼兒健康、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是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這才是幼兒、家庭、幼兒園三方互惠共贏的結果。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善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笨梢?,幼兒的培養(yǎng),是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的。家園共育真正實現(xiàn),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取長補短,高效了幼兒的教育和發(fā)展。
一、幼兒園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契合不高
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龐大工程,教育的主體主要由家庭、社會、學校3個方面共同完成,三者缺一不可,他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配合的。對于幼兒教育,它的主要教育主體是幼兒園和家長,幼兒園和家長必須建立共同的目標,相互合作,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所以孩子所處的家庭大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后的教育。目前,大多數(shù)的家長對幼兒教育不重視,家庭教育觀念一般,這些都是導致幼兒園教學不明顯的原因。
(二)部分家長不配合幼兒園教育活動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等原因,不參加幼兒園的一些教學活動;也有些家長覺得,幼兒園的家長會就像教師的工作總結,是教師在向他們邀功;幼兒園所組織的一些活動,非常的滑稽可笑,這也是家長家園共育意識不好所產生的[3]。其實,幼兒園和家庭都是孩子的教育空間,對孩子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園和家長是相互的合作伙伴,應該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共同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幼兒園的教學效果能得到提升,對幼兒將來的幼小銜接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開展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攜手——定一個標
能積極參與家園共育的家長,他們往往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較多,愿意主動與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園的道德行為問題,反應孩子在家的情況。他們能與教師共同探討孩子面臨的道德行為問題,同時提出中肯的建議。這部分家長是家園共育比較理想的伙伴,對于他們,教師除了以友好的態(tài)度、足夠的熱情給予回應外,還可以與這些家長定一個目標,就孩子道德價值觀陶養(yǎng)的具體要求達成家園共識,使今后家園共育的攜手行動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二)給幼兒做必要的心理準備
幼兒園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充滿新奇和陌生的場所,幼兒想去又怕去,想結交新朋友又心懷恐懼。消除這種緊張情緒的辦法之一,就是來幼兒園前多給幼兒講一講幼兒園里的情況;家長也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向幼兒介紹幼兒園的概貌,介紹一下教師,使幼兒在人園前對幼兒園有一個美好的印象,激發(fā)他們上幼兒園的愿望和興趣。
(三)搭手——助一把力
有些家長在家園共育中總是處在被動狀態(tài),往往在孩子的入園時間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了老師,對幼兒園及教師寄于高度的希望。對于此類家長,我們采用“搭手,助一把力”的家園共育策略,即教師在和這部分家長溝通時,擁有寬容的心態(tài),并講究溝通的及時性和實效性。針對家長時間有限的情況,我們盡量采取預約的方式與之交流。此外,家訪、微信、QQ等也可作為輔助形式,幫助教師正向鼓勵家長嘗試多關注孩子,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和教師攜手培養(yǎng)孩子。
(四)為家長建立學習交流群,探討提高幼兒自理能力思路
現(xiàn)在的很多家長都有育兒意識,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可以在學校的走廊中,粘貼各種幼兒知識或者孩子的教育作品,給家長普及教育知識?;蛘咴诮淌?、操場的角落建設教育宣傳板,給家長提供學習內容。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教師以及家長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局限于口頭表達以及紙面交流,網(wǎng)絡以及移動設備所帶來的便捷性讓教師以及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不再限制于時間以及空間,因此,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家長建立學習交流群,在交流群中教師可以定期為家長推送分享一些育兒文章、親子溝通技巧。
(五)制定合理的共育計劃,共同促進幼兒自理能力提高
合理的教育計劃是家園共育順利開展的基礎,尤其是對于小班階段的幼兒來說,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教育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需要教師與家長提前考慮到,否則家園雙發(fā)在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很難做到得心應手。因此,在制定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計劃時,教師與家長不僅要列出生活自理的大致類別,更要不斷細化具體的教育內容,這樣才能在與幼兒相處的時候對其進行細致入微的引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已逐漸成為學前教育的常態(tài),小班幼兒生活自理的培養(yǎng)離不開幼兒園與家長的深度合作。在帶動幼兒家長參與家園共育時,為了讓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更具效率,幼兒園應根據(jù)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與實際需求制定合理的共育計劃,并與家長進行足夠的溝通,通過廣泛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手段與真人實際交流的方式時刻關注幼兒的成長進展,確保其迅速建立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鄭蓉.家園共育“五一致”,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J].華夏教師,2019(23):24-25.
[2]張鑫.家園共育中家長邊緣性參與研究[D].西南大學,2018.
[3]喻莉莉.家園共育培養(yǎng)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策略分析[J].華夏教師,2018(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