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9-019
(一)背景分析
教材在編寫時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幾篇文本組合成單元的,但是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忽略了單元內各文本之間的聯系,采用傳統(tǒng)的單篇講授,造成學生思維片面,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其實,抓住各文本之間的共性和互補性,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形成單元知識鏈條和體系,豐富文本的內涵,拓寬延伸學生視野,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意識。
(二)案例描述
教學目標
1.回顧本單元三篇文言文的內容,提煉思想情感上的核心主題。
2.在提煉核心主題的基礎上,在幾篇課文之間架構起思維聯系。
3.設計行文思維導圖,進行整篇作文訓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文。但是,如果我們只把學習的目標定位在疏通文意,會讀會背上,就成了《師說》中所說的只“習其句讀”而小學大遺的人了。所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文章的精神內涵,感受文章的深厚思想,同時遷移運用,將閱讀的感受訴諸文字。我們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碰撞而生的火花,才是經典永流傳的奧秘。
二、溫故知新,提煉主題。
1.思考:請大家回顧三篇課文的主題,大家有什么發(fā)現?
明確:這三篇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語言風格上《蘭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賦》灑脫放達,《游褒禪山記》明晰嚴謹。但是主題上有相同之處,都體現了作者對生死的獨特見解,也映射出幾位大家的處世之道和人生態(tài)度。
2.思考:請同學們說說,他們在文中各自表現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達了對“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的反對,他認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應該將二者等同;蘇軾在文中闡述了“物與我皆無盡”的生命哲學;王安石在文中論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面對生命的無常和世事的多變,王羲之指斥消極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有為,蘇軾突破人生須臾的狹隘,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樂觀,王安石高舉立志恒心的旗幟,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奮斗進取。
三、整合信息,構建思維
1.思考:既然都在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它們之間可以構建起怎樣的聯系呢?
明確:生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王羲之對此發(fā)出“豈不痛哉”的悲嘆,即是什么;既然無法逃避,與其“哀吾生”“羨長江”,不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當人陷入困境時,不應該悲觀消極,要看淡得失,順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夠有所作為,就要樹立遠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奮斗,即便失敗但不留遺憾,即怎么做。總之,人生一世,總應該積極以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生命在奮斗中綻放光彩。
2.思考:我們提煉了觀點,構建了思路,但是還缺少論據。同學們能聯系到哪些材料呢?
學生答:李白——賜金放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被重用又如何,與其消極悲觀,不如“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歐陽修——被貶滁州,寄情山水。雖從朝廷大官降為一方太守,但依然積極為政,“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彼臉肪褪亲尠傩瞻簿訕窐I(yè)。只要還在官任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還有韓愈、柳宗元等等
師補充:季羨林在《八十述懷》中寫:“我現在就是抱著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國家、對別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時而積極有為,更何況我們呢?
2.思考:我們提煉了觀點,構建了思路,但是還缺少論據。同學們能聯系到哪些材料呢?
明確:李白——賜金放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被重用又如何,與其消極悲觀,不如“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歐陽修——被貶滁州,寄情山水。雖從朝廷大官降為一方太守,但依然積極為政,“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彼臉肪褪亲尠傩瞻簿訕窐I(yè)。只要還在官任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還有韓愈、柳宗元等等
季羨林在《八十述懷》中寫:“我現在就是抱著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國家、對別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時而積極有為,更何況我們呢?
3.思考:當然,除了這樣的思路和主題,大家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思考角度?
明確:得與失;志、力和物的關系等等
五、整篇作文練習。
(三)課后反思
本單元選編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文。這三篇文章題材不同,體裁各異,語言風格上《蘭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賦》灑脫放達,《游褒禪山記》明晰嚴謹。但是主題上有相通之處,都體現了作者對生死的獨特見解,也映射出幾位大家的處世之道。
王羲之在文中表達了對“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的反對,他認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應該將二者等同;蘇軾在文中闡述了“物與我皆無盡”的生命哲學;王安石在文中論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面對生命的無常和世事的多變,王羲之指斥消極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有為,蘇軾突破人生須臾的狹隘,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樂觀,王安石高舉立志恒心的旗幟,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奮斗進取。整合以上信息,我讓學生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深入探討。學生各抒己見,大多都認為面對多變人生,應該積極有為。
在此基礎上,我?guī)蛯W生在三篇課文的主題之間建立聯系,梳理思路,并完成習作結構的安排。比如,生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所以王羲之發(fā)出“豈不痛哉”的悲嘆,即是什么;既然無法逃避,與其“哀吾生”“羨長江”,不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當人陷入困境時,不應該悲觀消極,要看淡得失,順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夠有所作為,就要樹立遠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奮斗,“因為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在人生之路上保持奮斗的決心,即便失敗但不留遺憾,即怎么做。總之,人生一世,總應該積極以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生命在奮斗中綻放光彩。
這樣設計,第一、可以讓學生對生死觀這一哲理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可以讓學生學會對幾個文本進行串聯思考,提升思維能力;第三、通過串聯思考,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安排思路,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結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