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
我曾給“課”下過一個定義:課是在一個物理空間和規(guī)定的時間段里發(fā)生的教育教學活動。這個物理空間大多數時候是封閉的,之所以要封閉,是為了與外界隔離開來,以保證課堂內的活動不受干擾,有利于形成一種集體學習氛圍。時間大多在40-50分鐘左右,這是根據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長期摸索形成的最佳時長。
這是典型的課的基本形態(tài),當然會有例外。但例外不是常態(tài),本文只討論最典型和常態(tài)化的課。
課的歷史可能遠遠長于現代學校的歷史。在現代學校制度誕生之前,課就存在了,古代私塾時代就有了早課、晚課這類的說法。
為什么要把人集中在一個封閉的物理空間里來上課?理由很簡單:首先是老師少學生多,集中在一起才能提高效率;而且,教育是一種知識的“嫁接”,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集中在一起有利于管理,也可形成集體學習與交流的氛圍——畢竟,人是有惰性的,尤其是缺乏自制力的孩子。
現代學校制度是印刷術和工業(yè)時代的產物。印刷術導致標準化教材的出現,工業(yè)時代對大規(guī)模標準化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需求,兩方面一拍即合,形成了以統(tǒng)一化、集中化、標準化為特征的現代學校制度。分層分類的班級授課制是其最典型的教育教學形式。這種形式綿延數百年而不絕,越來越復雜化、精細化,以至于課堂教學被視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
這種狀況未來會不會發(fā)生改變?這可能要區(qū)分來看?,F代學校制度可能會轉型或消亡,但課未必會消亡,而可能以更加多樣的形式繼續(xù)存在。
現代學校制度消亡的原因,是因為其產生的前提條件已經或正在發(fā)生變化,紙質版的標準化教材正在被數字化的開放式學習資源取代,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正逐漸被個性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求取代。當然,這個過程是長期和緩慢的,不會一夜之間就改變,但這一趨勢是無可置疑的。
而且還要區(qū)別考慮,中小學教育不僅要傳導主流價值觀、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承擔了教授未成年人基本常識和培養(yǎng)學習能力、社交技能等責任,所以中小學校還會存在,但也會發(fā)生諸多轉變。至于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轉型的變化會大得多、徹底得多,現代學校制度的統(tǒng)一化、集中化和標準化特征將大大弱化。
想象一下,對于已有自制能力和人生目標的成年人來說,如果能從網絡虛擬仿真課堂和智能機器人教師那里隨時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為什么還要去實體課堂跟其他與自己目標、基礎、進度不一樣的人同步上課?至于有些人津津樂道的校園文化,完全可以被網絡與智能時代的新型學習文化取代。
未來的大學,可能會轉型為今天的老年大學、開放的學習社區(qū)、數字化圖書館、創(chuàng)新工場和創(chuàng)客空間、研究機構、在線教育企業(yè)、培訓機構、各種自組織的社團與讀書會等多種樣式。而課也將從封閉走向開放,這開放表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個性化(由學習者自主決定),內容的開放性(不限于紙質教材,更多地采用網絡資源),教學方式的多種多樣(不僅是老師講學生聽),時間和管理的靈活與彈性(課的時長、紀律、學籍管理等),空間的多樣化(課堂、其他開放場所、線上),評價的多元化、差異化(更多地由學習者自己決定)等方面。
總之,未來的課,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以自愿和約定為原則,在一個集中的空間(實體的和虛擬的)內,開展的學習、交流、協作、探究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