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一:李老師剛走上工作崗位,和學生打成一片,實施零距離接觸學生。教學中,他把歡聲笑語引入課堂;生活上,他與學生一起打球,一起就餐。學生和他日漸親密,師生之間的距離一天天地縮小。時間久了,李老師變成了“李哥”、“大哥”,李老師的話在班級失去了號召力,他也失去了威信。學生的行為習慣、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一塌糊涂。期末考試,李老師所帶班級的任何一門功課都遠遠落后于平行班級。
案例二:張老師工作認真負責,然而平時在班里冷若冰霜、不茍言笑,也很少與學生談心交流。學生對張老師的評價就是嚴厲、苛刻,學生對他往往是畏而遠之。學生和他日漸生疏,師生之間的距離一天天拉大。學生犯錯誤了,叫到辦公室后不分青紅皂白一頓責罵,并要求學生完成一千字的檢討。學生取得進步,也不去表揚。張老師對班級只是“管”,一種強權管理,而沒有“理”;學生對張老師只是一種“畏”,缺乏“敬”。期中問卷調查中,張老師所帶班級心理問題學生最多。班級的氛圍緊張、壓抑、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一種逆反對抗心理。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在其構建中,“過即”(案例一)“過離”(案例二)都不利于教學效果的產(chǎn)生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若即若離”才能形成良好而高效的師生關系。
即者,接近也;離者,疏遠也。若離若離,就是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也可以理解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遠。它指的教師和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離。
因此,“若即若離”是教師和學生的最佳距離。得出這個結論的基礎不僅在于哲學上的“中庸之道”、“無為無不為”,而且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的角色特征也為其提供了心理依據(jù)。
作為一線班主任,我認為以“若即若離”為中心,必須要處理好張與弛、獎與懲、動與靜的關系。
二、教師要處理好的三種關系
1.張與馳的關系。
《禮記》中有一句頗有點辯證法精神的一句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對于我們的班級管理來說,這個規(guī)律是有啟發(fā)性的。
所謂一張一弛,對班級管理者來說,意味著不能以一種節(jié)奏來管理學生,而應該像語調的抑揚一樣呈現(xiàn)一條曲線。
張者,緊也。緊,意味著嚴格管理。張,這種管理方式,在管理對象、教學內容、課堂環(huán)節(jié)等方面能體現(xiàn)出管理者的智慧。在我看來,就管理對象來說,男孩、成績中下等且性格乖張者適合用“張”這種管理方式,這種學生要“離”,不能太“即”。相反地,女孩、成績較好且性格暴躁者適合用“弛”這種管理方式,這種學生要“即”。
性格暴躁者之所以適合用“弛”,主要是為了避免這些學生突然公開發(fā)作,不利于今后的管理。課上“弛”,課后“張”。這樣會給孩子一種“自己人”的感覺,久而久之,這些學生會漸漸改變性格。
教學內容分為學科教學和活動教學,活動教學是學校基于素質教育的理念而組織的一些活動,如運動會、籃球比賽、元旦晚會、藝術節(jié)。這時候,管理者應該用“弛”,“即”一些,與學生一起,增強情感交流。弛,不是無為,而是為了更好地管理班級。
2.獎與懲的關系。
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處理好獎與懲的關系是一門大學問。班級管理,一定要有獎勵措施。獎勵,是一種激勵手段,能激活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奮發(fā)向上。
獎勵的形式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就某次作文來說,寫得好的學生獎勵一本書;運動會上表現(xiàn)好的學生,獎勵一支中性筆。精神獎勵,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證書、拍照、取名。
班主任在獎勵時,一定要多元評價。班級管理學習成績、單科成績、常規(guī)管理、運動會等都是考核的對象,因此有以下稱號:優(yōu)秀學生干部、智慧之星、進步之星、學科帶頭人、文明之星等。
獎勵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活動的熱情,然而也會給被獎勵者帶來一種優(yōu)越感,因此這個時候班級的管理者就不能和這些學生貼得太緊,而是要“即中有離”,以免優(yōu)秀學生過于膨脹,產(chǎn)生傲氣。
有獎必有罰,而懲罰作為一種管理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之所以要進行懲罰教育,是基于以下三點:班級的正常運行、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儆效尤。但進行懲罰需要注意要“離中有即”,也就是懲罰時要遵循幾個原則。第一要有人情味,要有暖色;第二,懲罰的目的是教育,而教育是基于愛的;第三,懲罰是以尊重為前提。
誠然,“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懲罰教育作為一種規(guī)則約束,確實在班級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請記住,“離中有即”,懲罰是一種嚴肅的愛。
3.動與靜的關系。
所謂“動”,指的是活躍且富有激情,如水一樣,充滿靈動之氣;同時“動”,又指喧鬧、浮躁;所謂“靜”,指的是安靜且嚴謹,如山一樣,充滿穩(wěn)重之象;但也指死氣沉沉,如一汪死水,毫無生氣。每一個班級的管理者,都希望看到班級呈現(xiàn)出“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的教學生態(tài)。也就是說,這種生態(tài)既有“鬧”的一面,又有“靜”的一面。最好的班級生態(tài)應該是“時動則動,時靜則靜;動靜不失其時”,簡而言之,該活躍時活躍,該沉靜時沉靜。
具體說來,課下喧鬧、教室打鬧、自習課喧嘩,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離”一些;課上小組合作交流時,積極發(fā)言,勇敢陳述,教師要“即”一些;課上嘩眾取寵,教師要“離”一些;課上死氣沉沉,不積極發(fā)言,不主動思考,教師要“離”一些;自習課安靜,自主學習,合理安排,教師要“即”一些。
此外,班主任在操作“即”和“離”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差異。一般來說,性格“靜”一些的,需要教師多一些關心與呵護,所以要“即”一些;性格“動”一些,主要指浮躁、喧鬧型的,需要教師多一些批評與指責,所以要“離”一些。
三、總結
前面已經(jīng)提到,若即若離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最佳距離,它具有一種朦朧美,同時它也是教育學上“刺猬法則”的有效運用。
動與靜、獎與懲、張與弛是所有一線班主任都必須要面對的三種關系,它們錯綜復雜且需要班主任靈活應對。對學生過于嚴厲和過于寬松都不利于班級的管理。既敬畏又喜愛,既有威信又有親和力,即所謂“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