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陽明的良知學認為“良知”是社會所有個體之間先天具有的道德準則,良知是一種本然之知、先驗之知。在依從良知的基礎上時時省察,通過知行合一的功夫去除內心的私欲完成真知的發(fā)掘,并完成個體的修養(yǎng)與磨練。本文從良知學產生的歷史契機出發(fā),對良知的特性進行梳理,進而對致良知何以可能展開論述。良知作為道德理性原則,指引我們明白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由內而外逐漸展開實際行動。盡管王陽明的致良知有著主觀唯心主義色彩,但對于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受到物欲影響而舍本逐末的個體,一定程度上能從道德本體的角度為解決當下的矛盾提供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 良知;道德;私欲
【中圖分類號】B24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20-02
一、良知學產生的歷史契機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王陽明平定江西寇亂后不久,江西便爆發(fā)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王陽明憑借臨時湊齊的兩三萬軍隊充分發(fā)揮自身軍事才能,只用了35天就平定了戰(zhàn)亂。雖然王陽明平定叛亂獲得軍事大捷,但卻使他思緒萬千,對是非善惡有了更深的思考。無論是戰(zhàn)勝者、戰(zhàn)敗者還是失望者內心都擁有的共同的東西就是良知?!睹献颖M心上》中強調“人之所不學而能,其良能也。其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1]。但是良知的呈現必須身體力行,將個人的堅守與整個社會共同體的期望納入內心中再進行實踐,否則良知只是一種隱形的道德存在,無法真正起到對中國社會思想領域的推進作用。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說,以此豐富自己的心學體系。他認識到以前的學說一則發(fā)明本心,一則強調知行合一,但本心之知與外在之行仍然存在巨大的斷層,不如良知來得簡易明白、單刀直入。他自稱致良知三字是自己從百死千難中體會出來的,只有喚醒人人心中的良知,將自我良知的覺悟作為個人德性的提升和家國德治的彰顯,使得人人成為圣賢才能建設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孟子強調的良知、良能就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人們的性善體現于四端之心,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些特質是先天具備的普遍性存在,但陽明的重大貢獻是對孟子的繼承并在此基礎上改進,把一般認為的道德實踐、道德哲學里面的一個范疇,變成了整個認識論和本體論中一個最核心的價值和觀念。依照中國的老傳統(tǒng)的思想,天地萬物都是氣,這個氣就是良知良能的一種現象,良知良能不僅僅人有,動物植物有,所有生物均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與陽明心學關系密切。這種思想強調每一個人都應該獨立自主,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則轉變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道如人心,萬古未嘗改。如果這個社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占社會絕大多數,那么這個社會處處彰顯祥和之氣,這個社會就是“仁”。
二、良知的先天性和普遍性
王陽明的思想從我心是圣賢心為立足點,發(fā)展到知行合一最后達到致良知,他們三者是一種遞進的關系。我心是圣賢心,強調我心是一種本來的先知,是知人、知義的本心之知。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指先天的良知,是知善知惡的知,知行合一意味著實踐,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磨煉和踐行。致良知是從知行合一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雖然我心本來就知曉善惡仁義,但仍需要一種后天的表現。致良知的提出充分的確立了體現其心學特色的一種理論觀點,同時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前提。
(一)良知的先天性使它成為先驗的道德準則?!缎鞇垆洝分刑岬健爸切闹倔w。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2]。良知是排除了感性欲望的純凈之心,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社會個體生而為人所具有的內在于心的先天所稟,這種知是自明基礎上的本心之知、本然之知。孟子講的人性善就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人雖與動物在自然屬性上有相同之處,但孟子認為人有道德且懂得仁義禮智,所以人和動物是不同的,王陽明同樣堅守人之為人的尊嚴就在于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性。良知是一種道德之知,其知善知惡、知是知非,這無疑體現的是對德性的推崇。孟子所謂“是非之心”,即知義。知義強調懂得運用適宜之法來支配人們的行為,良知通過內在德性和人之理性的教化決定了人們的行為選擇,在內在原則的基礎上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內心的良知而非外在的原因驅使人們沿襲德行本位的傳統(tǒng)去做善事,人們選擇行善拒惡就是一種先天的道德認知。人們后天所有行為和道德選擇,都是由良知決定的。這就充分展現了王陽明對德性充分的尊崇。若能一直保有良知本性的話,就是圣人。如果失去了良知就是小人。若失去良知還有意識找回,那么這個人就是君子。王陽明認為孝心、親情、惻隱這類情感,都是心之本體,而現代社會認為良心是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在后天培育過程中的內化,良知早已成為現代社會倫理學中的一種重要范疇,它強調良知是靠后天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造就的,歷經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熏陶才在人心中形成的信念和基本的善惡觀念。
(二)良知的普適性決定人人都有良知。良知不是圣人獨有的。不論男女、老少、圣愚均具有天賦的成圣成賢的先決條件,它具備萬物一體之仁的格局。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內,自不會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嘗失了?!钡侨巳菀自谔ぷ憬涷炆詈笥捎谟母蓴_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先天的良知非常容易被后天的私欲追求所遮蔽,所障礙。人們的認知總是受到種種外界因素對良知本體的干擾和迷惑,暫時把人類內心的良知蒙蔽起來。王陽明通過自己的學問卻指出每個人在不涉及經驗社會之前均是有良知的,不論被遮住與否,只要自身能夠意識到良知的存在并借助“致”的功夫掃掉掩蓋住良知的灰塵,即可恢復良知本體的本來面目,體悟到良知為每個人都賦予了成賢的絕對公平。婁諒不僅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導師,而且還是對王陽明的一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理學名宿。他提出收斂放縱心這才是巨敬之門,是通往向上之路的基本方法?!耙院嗡己螒]、忘勿助為居敬要旨”,堅持天理的主導地位并服從本心,不要被各種各樣的雜念和異物所紛擾,也不要妄想依靠外界來幫助自身提高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采取向內反求諸己的方式去挖掘自身良知,也就是通過反省和檢查的方式從而達到具體德性的恢復及展現。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每個人都存有圣賢之心、良知之心,這只是一個是否能意識到、覺悟到的問題而已。
三、如何“致良知”
良知的發(fā)現,如果沒有私意的障礙,那么此人就是一個圣人,但對一般人而言在對于良知的探究過程中都有后天的私意的動搖,君子的修行就是通過致知格物的措施盡量保持人心的純凈,勝私復理,一心一意地對圣人之理進行堅守。窮極自身所學,不斷豐富個人認知去踐行才可實現良知的展開,達到知行合一的至善境界。行為主體在內心自覺的基礎上讓良知符合精神信念的選擇,在具體事務的實踐當中實現內心良知與外在行為的一致。良知的形成需要針對每個人天生才行特質的不同因勢利導,現代人的良心遲鈍實則是被現實社會中的聲色貨利遮蔽了,這幾好比烏云遮住了太陽,但良心依舊存在,只要剝除烏云的障礙就能恢復本體之光明。良知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現實來講良知發(fā)生作用不是直接的,總是受到其外在于人的事物的影響,這使得人們在進行道德選擇時就會有所考慮、權衡,導致不是良知本心促使人自身做出選擇,而更多的是受到私意的影響,以此為出發(fā)點所做決定有可能違背自身的良知。所以要讓良知真正地發(fā)揮作用,給為人處世和道德選擇提供標準的依據,由良知做主,而不是由個人私意、欲望支配。
良知是我們自身準則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犀利的存在。在良知面前,它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是非對錯隱瞞不得,不要試圖自欺。想要順應天道成賢只要“自誠明”即可。面對事事物物皆能在內在的“知”與外在的“行”的配合之下喚醒心中的良知?!蛾惥糯ㄤ洝分姓f道:“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3]?!绷贾谛问缴辖o了每個人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標準,快樂的根源就是依從個人的本心去做事。逃犯雖能暫時脫離法律的制裁,但無法逃脫內心良知的制裁。不違背自己的內心,就能達到內心的安靜祥和。有時候順從良知會帶來一些對個人不利的外在的因素,但是只要人依據良知去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那么外在的東西是動搖不了我們自身真正內核的。致良知就是要依良知而行,由良知做主。
現代社會的人或許會屈于社會輿論、周邊壓力、強權勢力,被迫地去跟隨大眾、做出違背良知的事,但《論語》有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4]”。內心的堅守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違背,哪怕堅守自己的良知有時候會付出生命的代價。遵從良知如《年譜》中所言“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堅守自己得良知就能更好地面對那些挫折,保持與天理純然一致的本心。內在于人心的良知能照亮自身的一言一行,同時還能照亮身邊的人,使個體的道德自覺普及至普遍性的道德規(guī)范。這種良知是檢驗世界上所有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判的根本依據。擁有良知就是把握了善惡的標準,需要人們在現實當中超脫各種世事的磨煉依然保持內心的安寧,不受外在的影響和欲望的左右,這樣的人生才是踏實的、無愧于心的。
四、結語
人們在歷經多次時代變遷和科學變革之后,其思想受到了極大的啟蒙和突破,建立于形而上的良知的先天性預設和普適性預設已經飽受現代人的質疑,但這并不代表對良知學說的徹底否定。良知實際上并不能作為一種絕對標準來衡量道德的善惡,因為單靠個人道德的自覺效果淺顯。這并非是改善社會風氣、重塑人之本質的根本之道。但是良知對當前及未來的中國的道德倫理氛圍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國歷代以來都對德治傳統(tǒng)進行發(fā)揚和繼承,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離不開仁愛德治的作用。王陽明致力于將個體及整個社會共同體的期待從良知入手,將良知牢牢刻畫在自身本體上,把個人德性的修養(yǎng)映射到治世的政治領域上,去實現孤立個體的德性與普遍大眾道德的交融和統(tǒng)一,以此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這樣高尚的德治理念對于當前受社會經濟影響的道德倫理起到積極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金良譯注.孟子·盡心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4]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
張海麗,女,山東聊城人,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