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著作頗豐。因創(chuàng)作近千首教育詩,也被人們稱為大眾詩人。先生的詩是他個體生命的外化,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真誠表達。先生深信教育是國家大計,從教育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的教育理念與育人智慧。重溫先生的教育詩,對“小先生”有熱忱的期望,對“大先生”有深切的期許,給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無限的智慧與啟迪。
【關鍵詞】 教育詩;教師;小先生;育人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47-02
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萬世師表”的教育家孔子曾告誡自己的孩子和學生“不學詩,無以言”,說明儒家有詩教的傳統(tǒng),同時詩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影響著當時人們的語言表達與社會活動??鬃右簧d人不倦,至于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見夫子育人的投入與執(zhí)著。近古稀之年回魯國整理六書,兼以教學,執(zhí)教近四十年,愛生忠誨,可見夫子對教育的堅守與認真??上?,孔子“述而不作”。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作頗豐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赤誠之心,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批德行兼?zhèn)涞娜瞬?,堪稱教育人的典范。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培養(yǎng)德行兼?zhèn)涞娜瞬牛肯壬壑械慕處熀蛯W生具備什么特質?可以到他的教育詩中去尋找答案。
一、陶行知的教育詩
陶行知先生無比珍愛自己的詩歌:“行知師,愛他自己的詩稿,甚于愛自己的生活教育論文,甚于愛他自己的生命?!笔攀赖那耙惶焱砩希€在整理自己的詩稿。先生認為,詩歌是詩人真實生命的自然流露,是心中熾熱情感的外化表達,是胸中高潔志向的真實坦露。作詩的人,要把生命放在詩里。有真情,有感發(fā),有美善的詩,才鮮活、動人,且潛移默化地感化與教化讀詩之人。如果說古典詩歌是陽春白雪,那先生的詩就是下里巴人。他自己也說“只要人民能接受,聽得進耳,背得上口,都是好的?!毕嘈盘招兄壬揭捉说慕逃娎?,有詩人的真情與熱愛、有教育家的智慧與情懷。
正如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時,遇到兩個學生為一小事對罵,便寫了一首《罵人》詩:“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只是借人的嘴巴罵自己?!笔芟壬鷨l(fā),一名聰明大膽的學生也作了一首《打人》詩:“你打我,我打你,打來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毕壬鷦拥摹霸娊獭保瑢W生機智的模仿與化用,流傳至今,給今天的教育人無限思考。
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可以打動學生的心靈,從而影響學生的言行呢?學生本以為會聽到啰唆的批評,大段的說教,結果幾句朗朗上口的詩就道出了“文明禮貌,彼此尊重”的道理,可見教育兒童還是用兒童化的語言為上,用淺顯易懂的詩歌教化或感化兒童,節(jié)奏明快、簡短清晰且蘊含智慧。從此,該校學生之間很少出現罵人、打人的事了??梢?,“詩教”效果顯著。詩如何內化為先生的一種精神食糧?詩教如何成為先生的一種自覺的教育行為呢?先生首先要愛詩,更要愛育人的事業(yè)。
二、教育乃一大事業(yè)
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這首詩中,就表達人當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決心與勇氣?!叭松斓亻g,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多少白發(fā)翁,蹉跎悔歧路。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當教育人有了立德樹人這份堅定,有了做一大事的使命,便有了不怕困難、不怕奉獻、不怕艱苦、不怕孤獨的勇氣與決心,便有了學高為師、積極進取與不斷學習的榜樣引領力量,更有了言傳身教、嚴于律己與寬以待人的典型示范精神。
先生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處處提倡“生活即教育”;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教育如此重要!在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品德優(yōu)良、學習上進的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扎根生活的“三好學生”呢?如何培植學生的生活力,使學生健康向上,不斷成長呢?在小學,面對一個個活潑天真的兒童,需要尊重兒童,走近兒童,關注兒童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更需要開動腦筋,創(chuàng)造兒童易于接受的詩歌、故事或者育人內容,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情,學習中的大大小小事,皆可入詩,皆可創(chuàng)作,皆可潤心,皆可化人。
當先生們帶頭對大千世界足夠敏銳,對草木鳥獸都能關心,對松竹山花都有感覺,那還會忽視生活中,教育中生機勃勃、活潑可愛的兒童嗎?當先生眼中有兒童,兒童感受到先生的愛與關懷,同樣也會學著先生的樣子,解放眼耳鼻舌身意,擁抱多彩生活,那真的生活的教育才會得以發(fā)生。當脫離兒童生活,偏離兒童體驗,遠離兒童語言的說教少一點,有趣的故事,豐富的詩文多一點時,育人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才會大大提高,育人的審美性與藝術性才能水乳交融,育人的過程性與生活性才得以真實呈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才能夠穩(wěn)步落實。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扎扎實實錘煉兒童的品德與個性、培養(yǎng)兒童的性格與習慣,真真切切為兒童謀發(fā)展、求進步。
三、人人爭做小先生
什么是“小先生”?陶行知先生這樣說:“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實相符的小先生了?!边@里的“小先生”,不是“長者為師”,不是“尊者為師”,而是以知識掌握的先后和能力的高低為標準的。先生就寫詩歌頌三歲半的“張先生”《送三歲半的張阿滬》:“我是小娃,床上滾冬瓜,媽媽教我,我教媽媽的媽媽。”這樣一位還在懵懵懂懂年紀的孩子,這樣一個樂于學習,活潑有趣的孩子,在“滾冬瓜”的游戲年華,學了東西馬上去教身邊的外婆,可見小先生的知識在運用中得到鞏固,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先生表揚“張先生”的同時,更希望榜樣的力量可以召喚更多的“小先生”。
小先生不僅可以影響身邊的年長者,還可以教化周圍的同齡人。用學生的力量影響同齡人,影響班集體,影響家庭,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是對學生能力的信任,對學生價值的肯定,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激發(fā)。小先生確實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同齡人身心發(fā)展水平相近,加上平時同學之間交往頻繁,相互了解比較多,容易有共同語言,也更容易接受對方的幫助與指點。在這種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過程中,小先生們學會關心同伴、學會與同伴相處、融入班集體,從而培養(yǎng)小先生們的表達能力與交往能力,展示個體才華和集體生活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小先生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理念不謀而合。充分運用小先生,不僅可以提高小先生個體的素質,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更能提高小先生所在家庭的素質。從而培養(yǎng)一批批人人喜歡、社會需要、樂于助人、好學上進、頗有影響力的“小先生”們,也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四、教師肩上責任重
小先生身后站著“大先生”,教師要培養(yǎng)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小先生——教學做合一的人,想必一定有“愛滿天下”,以身作則,不斷學習的教師榜樣。教師教孩子們《努力》做個積極向上的人:“努力,努力,努力向前進,努力向上進,先把腳步兒站穩(wěn),再把方向兒認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的近。千萬不要回過頭來,別人的閑話也不要聽。戰(zhàn)勝困難全靠要自信。努力,努力,創(chuàng)造個好命運,自己的力量要盡?!苯處煿膭?、關愛、尊重并相信學生,用詩教導學生穩(wěn)步發(fā)展自己,傳遞積極向上的重要性,傳達認準目標的緊要性,傳授自信自立的必要性。
教師責任重大,教師們如何把青春留住,培養(yǎng)更多知行合一、德才兼?zhèn)涞膶W生呢?陶行知先生的《長青不老歌》說“博愛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憂,不懼不戀。偶萌煩惱,念梅百遍。不急不息,法天行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服務最樂,手不釋卷。思想青春,何可不變。愿師少年,立在前線?!毕壬壑械慕處熓切Хㄌ斓亍⒆詮姴幌⒌木?,有博愛之心、和顏悅色、平易近人、不厭學、不厭教,樂于服務兒童、常與青年在一起等等特點??梢?,先生對教師是有期待的,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教師想要一世到老葆有一顆年輕的心,呈現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就需要時常和青年人往來。先生喜歡與青年人通信,尤其喜歡和小孩子通信。完全不像今天,成人普遍漠視兒童,忽視兒童的表達,輕視兒童的心聲,藐視兒童的價值,無視兒童的需要。這也啟示今天的教師,眼里有兒童,心里有敬意,手下有分寸,把兒童當成和大人一樣人格平等的獨立的個體,形成民主平等、互尊互愛、教學相長的友好師生關系,從而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奠基。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詩還有許許多多,比如耳熟能詳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庇煤喍痰脑娋涿銊顑和蚱埔蕾囆?,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先生的教育詩不能一一盡說。其教育詩中承載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這樣一種大教育觀,需要大教育家,具有大視野、大情懷去實踐。先生的詩里,處處見熱誠,見真心。這樣一位全心全意做教育,滿心歡喜為兒童,重知行合一的多面手,不只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同時也激勵桃子桃孫們,用“大先生”的精神,擔當起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責任,用心育人,為愛寫詩。用兒童的話語教兒童做人,用兒童的心聲促兒童發(fā)展,為兒童的健康向上定目標,為兒童的幸福人生打基礎,扎扎實實在生活教育中塑造德行一致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26.
[2]劉黨樺.由陶行知先生的“詩教”說開去[J].遼寧教育,2016,(6):54.
[3]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0.
作者簡介:
黃婷,女,湖南常德人,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學士,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碩士在讀,深圳市龍華區(qū)清湖小學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