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
摘要:離心超負荷訓練是一種在離心向心結(jié)合的動作中,離心階段的負荷大于向心階段的訓練方法。本文主要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和總結(jié),論述離心超負荷訓練的生理機制、影響和應用方法。結(jié)果表明,離心超負荷訓練在提升力量、功率和速度等方面的效果要優(yōu)于傳統(tǒng)負荷訓練,同時練習者應該具備一定的力量水平并循序漸進地增加離心負荷,具體的訓練計劃還需要根據(jù)練習者的個體特征和現(xiàn)階段目標來制定。
關鍵詞:離心訓練;離心超負荷;力量訓練
骨骼肌離心收縮產(chǎn)生的力要大于向心收縮。在傳統(tǒng)抗阻訓練中,練習負荷取決于目標肌群的向心力量,并且在整個動作過程中負荷保持不變,這就導致離心階段對肌肉刺激不足,因此訓練效果受到了限制。這時可以通過離心訓練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離心超負荷訓練就是最為常用的一種離心訓練方法。國外學者多用Eccentric Overload(EO)或Accentuated Eccentric Loading(AEL)表示。離心超負荷訓練有三個基本特征:(1)使用離心和向心結(jié)合的練習動作,如深蹲,臥推。(2)離心階段使用的負荷大于向心階段,甚至超過向心力量的1RM。(3)增加離心負荷的方式要盡量避免干擾練習動作的自然力學機制。本文主要討論離心超負荷訓練的生理機制、即刻與長期影響,并介紹應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離心超負荷訓練的生理機制
(一)離心超負荷訓練即刻反應的生理機制
與傳統(tǒng)負荷抗阻訓練相比,離心超負荷夠引起即刻的向心表現(xiàn)(最大力量、功率、動作速度)提升,可能是由于以下幾種潛在機制:第一是神經(jīng)刺激,更大的離心負荷會增加本體感受器的興奮性,神經(jīng)驅(qū)動的增強可能是因為運動皮質(zhì)激活的增加補償了脊髓抑制。第二是肌肉被拉長時增加的張力刺激Ia型傳入神經(jīng),引起肌肉牽張反射,增強隨后的向心收縮,并且拉長速度越快,產(chǎn)生的反射張力越大。第三是肌肉的串并聯(lián)彈性成分在離心收縮時被拉長,產(chǎn)生一定的阻力,離心階段產(chǎn)生的彈性勢能儲存在彈性成分中,并隨后在向心收縮中釋放。
(二)離心超負荷訓練長期適應的生理機制
長期進行離心超負荷訓練能夠改善神經(jīng)肌肉表現(xiàn)。潛在原因首先是神經(jīng)的適應,包括神經(jīng)抑制減少和肌肉放電頻率增加。其次是肌纖維結(jié)構的變化,更大的離心負荷能產(chǎn)生更大的機械張力造成肌肉破壞,高水平的張力會引起化學信號上調(diào),合成代謝分子以及提高肌纖維和衛(wèi)星細胞的細胞活性,收縮產(chǎn)生的主動張力和拉伸產(chǎn)生的被動張力(來自細胞外基質(zhì)的膠原以及肌聯(lián)蛋白)共同引起更強烈的蛋白合成。并且增加的合成代謝信號可能主要發(fā)生在收縮速度較快的肌肉纖維類型(即IIa和IIx型)中,導致特定的CSA和固有肌肉特性的變化。此外,大負荷的離心訓練還會增加串連肌節(jié)的數(shù)量和肌束的長度,提高收縮速度和力的產(chǎn)生。
二、離心超負荷訓練的影響
(一)離心超負荷訓練的即刻影響
目前已經(jīng)有證據(jù)表明離心階段的超負荷能夠引起向心表現(xiàn)的即刻提升,包括最大力量、功率、動作速度等。Doan等人在研究中使用重量釋放器施加了105%向心1RM的離心負荷,結(jié)果即刻顯著提升了臥推的向心1RM表現(xiàn)。在有關前蹲的離心超負荷研究中,設定向心負荷始終為90%1RM,離心負荷分別為90%、105%、110%、120%1RM,研究發(fā)現(xiàn)當離心負荷大于向心負荷時,動作的向心峰值速度、峰值功率和地面反應力都有提升,其中90%向心/120%離心的負荷組合提升最為顯著,使用更高的功率和速度訓練則有利于長期的運動表現(xiàn)發(fā)展。
(二)離心超負荷訓練的長期影響
即使沒有觀察到顯著的即刻表現(xiàn)提升,在不降低向心表現(xiàn)的前提下,離心超負荷的累積效應可能仍然會產(chǎn)生有利的訓練適應?,F(xiàn)有研究表明無論對于無訓練經(jīng)驗者、有訓練經(jīng)驗者還是專業(yè)運動員,離心超負荷訓練都能更好地改善神經(jīng)肌肉活動,包括力量、功率、速度、力量生成速率等。Duglas的研究表明4周的離心超負荷訓練在提升橄欖球運動員最大后蹲力量、40米沖刺和最大速度上要優(yōu)于傳統(tǒng)負荷抗阻訓練。雖然目前還缺少對肌肉形態(tài)影響的直接證據(jù),但離心超負荷訓練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參與合成代謝的激素水平,有助于引發(fā)更多的蛋白合成。此外離心超負荷訓練獨特的收縮特征刺激了更多高閾值運動單位,使肌纖維向更快的肌球蛋白重鏈(MHC)亞型轉(zhuǎn)變,引起IIX型肌纖維CSA增加。
三、離心超負荷訓練的應用方法
(一)調(diào)整負荷的方法與器材
離心超負荷訓練需要在離心和向心之間進行負荷的調(diào)整,常用手段有重量釋放器(Weight Releaser),置于杠鈴桿或固定器械。在跳躍類練習中,最常用的方法為練習者手持啞鈴,或在腰部固定彈力帶增加離心負荷,當下蹲至最低點時釋放啞鈴或彈力帶減輕負荷。隨著體育器材與設備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可以在多關節(jié)復合動作中施加離心超負荷的訓練設備,如1080 Quantum、Exerbotics和Lifter,以及利用轉(zhuǎn)動慣性的飛輪訓練器(Flywheel)。
(二)動作選擇
根據(jù)離心超負荷訓練的三個特征,可選擇的訓練動作范圍包括臥推、深蹲、硬拉等傳統(tǒng)抗阻動作,引體向上,俯臥撐等自重動作,CMJ、跳深等快速伸縮復合動作,坐姿腿屈伸、腿彎舉等單關節(jié)動作,甚至可以結(jié)合特定器材運用至臥拋、負重蹲跳等末端釋放動作,練習動作多適用于徒手、杠鈴和固定器械。注意選擇的動作要符合運動專項的生物力學特征,以產(chǎn)生最佳的訓練效果。
(三)負荷選擇
訓練使用的負荷主要取決于訓練目標,離心階段的超極量負荷是指使用超過向心力量1RM的負荷。例如以提升最大力量為目的,通常向心負荷為85%~100%,離心負荷為105%~120%。但也有文獻指出這個范圍的離心負荷會降低即刻向心表現(xiàn),這可能是因為超極量負荷引起的疲勞,因此不建議在多關節(jié)復合動作中使用120%以上的離心負荷。另一種離心負荷為次極量負荷,即離心階段的負荷低于向心1RM,這種負荷方式通常應用于提升爆發(fā)力或涉及快速伸縮復合的練習。Ojasto等人發(fā)現(xiàn),在臥推動作中,向心負荷為50%1RM,離心負荷在60%~90%1RM都可以提升即刻向心峰值功率,但各負荷條件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當離心超負荷運用在CMJ、跳深等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時,通常使用彈力帶或手持啞鈴增加離心負荷,建議負荷范圍為10%~30%體重。
(四)注意事項
離心超負荷訓練需要練習者具備一定的力量基礎,以下肢訓練為例,練習者的后蹲1RM至少達到自身1.5倍體重。同時練習者可以在制定計劃前測試離心1RM,并在正式訓練前熟悉和掌握離心訓練設備的使用,在訓練中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離心負荷,避免離心負荷過大而引起過度疲勞和增加受傷風險。當采用超負荷離心訓練時,應該相應地減少訓練量。Shoenfeld等人建議在肌肥大訓練中每個肌群先使用1~2組120%向心1RM的離心負荷,隨后再通過練習者的反饋進行調(diào)整,能夠在提升肌肉增長的同時最小化負面影響。此外Moore等人建議離心超負荷訓練可以結(jié)合聚組模式,保證每次動作前得到充分恢復。在發(fā)展力量和爆發(fā)力的訓練中,動作的離心階段應該有所控制,向心階段則盡可能快地完成。
四、總結(jié)
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與傳統(tǒng)負荷訓練相比,離心超負荷訓練能在即刻和長期更好地提升練習者的力量、功率、速度和力量生成速率。離心超負荷訓練的手段方式多樣,但需要練習者具備一定力量基礎,更適用于高水平運動員。在應用時應循序漸進增加離心負荷,監(jiān)控并避免疲勞出現(xiàn)。具體訓練計劃還需要根據(jù)練習者的年齡、性別、訓練經(jīng)驗、力量水平、當前狀態(tài)和訓練目標來制定。
參考文獻
[1]Doan B K,NEWTON R U,MARSIT J L,et al.Effects of increased eccentric loading on bench press 1RM[J].The 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16(1):9–13.
[2]Munger C N,Archer D C,Leyva W D,et al.Acute Effects of Eccentric Overload on Concentric Front Squa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7,31(5):1192–1197.
[3]Aboodarda S J,Yusof A,Osman N A A,et al.Enhanced Performance With Elastic Resistance During the Eccentric Phase of a Countermovement Jum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3,8(2):181–187.
[4]Schoenfeld B J,Grgic J.Eccentric Overload Training:A Viable Strategy to Enhance Muscle Hypertrophy?[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18,40(2):78–81.
[5]Ojasto T,H?kkinen K.Effects of Different Accentuated Eccentric Load Levels in Eccentric-Concentric Actions on Acute Neuromuscular,Maximal Force,and Power Respons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9,23(3):99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