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花
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語言、科學(xué)、藝術(shù)和社會等多個領(lǐng)域的內(nèi)容。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讓幼兒在生活中去學(xué)習(xí),去探索。生活的千變?nèi)f化促進幼兒不斷生長,正所謂“生生不已”,他們在不斷生長中所獲的經(jīng)驗都是下一階段再次生長的新起點?!疤矫匦Q寶寶”正是以“經(jīng)驗生長”作為不斷探秘的基礎(chǔ),讓幼兒在探索蠶寶寶的生活中獲得多種經(jīng)驗。
在主題活動“我的故事”里,每個幼兒都帶著自己的故事與伙伴分享。球球帶來了去海洋館游玩的照片,甜恬將家里的“寵物”——昆蟲家族帶到班級,“這個是天牛!這里還有蠶寶寶……”甜恬向同伴們介紹自己的寶貝?!斑@個黑乎乎的家伙是誰?”有幼兒問?!笆切Q寶寶呀!它還會長大呢!會變成蠶蛹!”甜恬微笑著看著蠶寶寶,對小伙伴們說。有幼兒又提出新問題:“蠶寶寶不是白色的嗎? 怎么這么小,顏色怎么是黑色的呢? 葉子上怎么有這么多洞洞?”洋洋說:“我舅舅家養(yǎng)的蠶寶寶每天要吃很多很多,蠶寶寶身體軟軟的、冰冰的。”小朋友聽到了,都湊了過去,聽著這些“稀奇”的故事。觀察生命、欣賞生命是一件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第一次和蠶寶寶見面,引發(fā)了好多問題,大家對這個小生命充滿好奇卻又因為它的長相保持著距離。
為了便于觀察,我們給蠶寶寶換了一個家——把它們裝在戳洞的透明盒子里,放置在生活區(qū),幼兒到生活區(qū)喝水時都來觀察這個陌生動物。欣欣好奇地摸了一下黑黑的小家伙:“它有細毛,身體不是滑滑的?!碧鹛裾f:“現(xiàn)在它摸上去有點硬,等變成白色的就是軟軟的了?!奔鸭颜f:“這里有幾條蠶寶寶啊?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吧!”幼兒伸出手指頭,一、二、三、四……數(shù)得可認真了?!耙还舶藯l?!奔鸭汛舐曊f。圓圓說:“蠶寶寶有腳嗎?”佳佳說:“有腳的,我看到它在爬?!碧鹛裾f:“現(xiàn)在蠶寶寶太小了,等長大一些,我們就能數(shù)清楚它有多少腳了?!?/p>
分析:幼兒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會持續(xù)且細致地觀察,還會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說出許多獨特的看法。對于幼兒的這些看法,教師應(yīng)積極鼓勵,切不可以是否正確來對其進行衡量。另外,教師要及時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創(chuàng)設(shè)適宜的情境,幫助幼兒去探究。在活動中,教師用透明盒子替代不透明的紙盒放置在生活區(qū),就是在為幼兒的觀察提供更好的條件。
中午吃飯了,圓圓突然說:“我們小朋友吃飯,那蠶寶寶吃什么呢?”“它吃樹葉、草、菜?!苯又麄兤呤职四_地從飼養(yǎng)角里拿來了給小兔吃的青菜葉,放在了盒子里,等吃完午飯再去看時發(fā)現(xiàn)蠶寶寶沒有吃。可心看到保育員王老師正在切蘋果,于是就和王老師要了一點蘋果和蘋果皮扔進了盒子里,然而蠶寶寶并沒有吃。佳佳還嘗試用手拿著蘋果去喂它,蠶寶寶還是一點都不吃。佳佳問:“蠶寶寶喜歡吃什么呀,它也和小朋友一樣,會挑食嗎?”可心說:“它是不是害怕我們???”教師在旁邊說:“可能是,我們別出聲,看它究竟吃什么?!贝蠹s一分鐘后,蠶寶寶開始一點一點地吃鋪在它身下的桑葉。這時候,幼兒恍然大悟:“原來蠶寶寶喜歡吃樹葉?。 ?/p>
分析:只要擁有自主、寬松的探究空間,即便是小班幼兒,也能表現(xiàn)出令我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都會經(jīng)歷各種挫折,但是這樣的挫折、困難和挑戰(zhàn),也是他們學(xué)習(xí)和發(fā)展的重要機會。教師要相信幼兒,讓他們?nèi)ヌ剿鳌T谔剿鞯倪^程中,幼兒能夠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
漸漸地,蠶寶寶們長大了,幼兒每天入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和蠶寶寶打招呼。熙熙說:“你們看,小蠶寶寶長大了,它變成白色的了?!狈品普f:“蠶寶寶在拉便便,它的頭在動,身體也在動?!奔鸭颜f:“蠶寶寶的便便是硬的?!蔽跷跽f:“是軟的?!眱扇丝煲称饋砹?。我問:“到底是硬的還是軟的呢?”熙熙說:“試試吧!”菲菲說:“我不敢,老師,你試試?!蔽艺f:“好的呀!不過你們想試試嗎?”菲菲嘗試用小手指碰了碰蠶寶寶的便便,接著,熙熙和佳佳也伸出小手試了試。這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蠶寶寶的便便是硬硬的。甜恬說:“蠶寶寶沒喝水,便便是硬的,媽媽說我沒喝水便便就是硬硬的?!?圓圓說:“蠶寶寶吃了葉子,它的便便就是硬硬的?!?球球說:“蠶寶寶吃了葉子上的線,所以便便會變硬。”球球說:“它拉了好多??,我們把??倒掉吧!”“是啊是啊,??很臭的!”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這時可心說:“我聞到蠶寶寶的??味了,是桑葉的味道。”
分析:幼兒的觀察是增加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途徑。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幼兒在低齡時候,會對排泄物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對于蠶的排泄物,幼兒并不熟悉,假如教師直接將知識告訴幼兒,幼兒并不能獲得直接經(jīng)驗,這樣的知識很快就會遺忘。另外,小班幼兒已經(jīng)可以進行推理了,雖然他們的推理水平很低,但是教師要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nèi)フ覍な挛镏g的各種聯(lián)系。
有一天,幼兒一入園就發(fā)現(xiàn)有一只蠶寶寶不動了。菲菲說:“蠶寶寶死啦!”球球說:“蠶寶寶死了,蠶寶寶為什么死了?” 可心說:“吃太多了?!?熙熙說:“被小朋友捏死了?!?小草說:“蠶寶寶太累了。” 甜恬說:“會不會是我玩了水的手碰到蠶寶寶了,它就死了?!?這時,膽大的球球用手抓起了已經(jīng)死了的那只蠶寶寶,還說看到了蠶寶寶的腳了??尚囊矞惿先タ矗骸靶Q寶寶肚子好圓啊,是不是有小寶寶了?!边@時菲菲說:“它自己還是蠶寶寶,怎么可能做媽媽呢?”我說:“那蠶寶寶會不會做媽媽呢?”菲菲說:“可能要再長大一些吧?!蔽艺f:“那我們就一起等待它們長大吧!”
分析:幼兒對蠶寶寶的死感到很傷心,也讓他們對蠶寶寶照顧得更盡心。在這次討論中,他們的思考帶著自身感情的遷移,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蠶寶寶的死因也許就在這群“小柯南”的推理中。菲菲對小伙伴的話提出異議,表示她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師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shè)一個平等的對話情境,讓幼兒盡情表達自己的看法。
飼養(yǎng)蠶寶寶3周以后,幼兒會用“好肥”來形容快要結(jié)繭的蠶,他們開始準確使用稱謂“蠶”,而不是像前兩個階段稱呼為“蟲蟲”和“蠶寶寶”。幼兒餐后最熱衷的事情就是跑去看看蠶,幾個人圍在一起蹲著看,雖然會擠著同伴,但絕不會傷著蠶。他們還每天從家里帶桑葉來給蠶寶寶吃,小手也會輕輕摸摸蠶,相互交談著蠶在干什么。這天早上,可心第一個來到了幼兒園,她跑去生活區(qū)去看蠶,“老師,老師”,她突然興奮地朝我撲過來,說:“蠶不見了,它把自己包起來啦!”我也跑過去看,原來,蠶寶寶結(jié)成了一個個白色的、黃色的繭了。這時,菲菲也來了,她伸出小手:“一、二、三,哇,有三個蠶把自己包起來了。它把自己包起來,是不是就可以做媽媽啦!”我問幼兒:“還記得我們看過的繪本嗎?”“記得,有一個封面上有個大黑蟲的書,里面有蠶。”“對,《蠶寶寶的一生》《誕生了!蠶》這幾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知道蠶結(jié)繭后,會不會做媽媽。”幼兒迫不接待地讓我給他們講起了這兩本繪本故事,了解了原來蠶結(jié)繭后還要經(jīng)過8~10天才會產(chǎn)卵,也就是生出小寶寶。接下來的日子里,幼兒耐心地等待著,等待著蠶全部結(jié)繭,產(chǎn)出更多的蠶卵。
分析:教師根據(jù)幼兒好奇、好問、求知欲強的特點,讓他們隨著問題參與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問題。耐心等待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幼兒正用他們稚嫩的情感呵護著幼小的生命,這也許就是這次活動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
“探秘蠶寶寶”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學(xué)習(x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豐富了幼兒對蠶的認知,同時讓教師對幼兒持續(xù)、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