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德育課程而言,自主的道德學習非常重要。而德育歸根結底是“學德”的問題,是對道德學習的引導、輔助、支持。因此,德育課堂必須發(fā)揮從幫助學生自主“學德”的角度去實現(xiàn)自己的功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道德學習,展現(xiàn)一個有情、有理、有行的道德教育整體化過程。
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唯分數(shù)論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造成相當一部分學校重視學生的智育,忽視了德育。尤其是農村小學,由于師資缺乏,加上對德育課程的認識不足,道法課成了名副其實的附設科目,常被應付了事?!兜赖屡c法治》課程形同虛設,嚴重影響了其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需要、促進小學生基本文明素質養(yǎng)成的德育功能,是道德教育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為扭轉這一認識及做法的偏差,近年來我校知不足而后進,我們積極進行道法課程教學的探究,力求探索行之有效的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我們深知,小學時代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的形成期,尤其是農村學生,天真樸實,抓住這一時期進行良好的引導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遵循教育規(guī)律,利用、選取、挖掘教材的內容,針對農村學生知識儲備少、視野狹窄的實際,根據(jù)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及條件,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達到能培育學生的愛心與責任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發(fā)展他們獨立思考、勇于探究的個性品質,并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們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的目的。
一、情境感知,印象深刻
培養(yǎng)學生的任何一種能力,必須從認知開始。而引導學生們去主動感知、自主學習,就必須在課堂學習上下足功夫。教師須懂得教材,還要懂得欣賞的需要與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合理選用并發(fā)現(xiàn)教材中切合學生實際、符合他們需要的內容,盡可能發(fā)現(xiàn)或選取教材中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圖片、故事,以及各種兒童所樂于參與的活動,并能給學生們以思想道德上的啟迪等資料。教師再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兒童樂于感知、易于感知、愿意感知的情境,引領學生自然而然與文本對話,引發(fā)學生們主動參與學習,樂在其中。這樣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就不在話下。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記住誠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上課伊始通過播放經典寓言故事《狼來了》的視頻,通過“一邊播放視頻、一邊交流體會”的活動設置,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們積極交流的愿望。這一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們瞬間明白了為什么要誠實,以及說謊害人害己的道理。之后,再通過另一活動情境“閱讀《明山賓賣?!返墓适隆钡脑O置,再一次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感知:誠實有時候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損失,甚至吃虧,但仍要堅守誠實的品質。又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一課時,教師并沒有簡單地從說理入手,而是根據(jù)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了一個“分享科學家的故事與尋找身邊值得尊重的人”的活動情境。首先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為我們的國家、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值得我們尊重”。接著再找一找,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人值得我們尊重?透過這一活動,學生自然而然明白:無論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還是我們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人,都值得尊重。通過這樣的學習,接下來對相關鏈接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解就容易得多。
總之,輕松愉快感知教材內容,是道法課程最基本的目標。盡管新編的教材呈現(xiàn)的內容皆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但仍需教師在課堂上的精心引導。因此,創(chuàng)設合理的活動情境,對于幫助學生感知道法課程內容,形成基本認識,理解其中道理,確實事半功倍,且印象深刻,不失為值得借鑒的教學方式。
二、循情明理,水到渠成
學文、循情、悟理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達到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我們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在道法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教材內容,恰當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閱讀、積極分析交流、認真討論探索,真切理解教材所要表達的主題,引發(fā)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水到渠成的教學方式符合農村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們所樂意接受。
如,三年級下冊第6課《我家的好鄰居》,本課的學習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們學會與鄰居小伙伴相處的方法。教學時我們圍繞這一中心目標,遵照《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條“懂得鄰里生活中講道德、守規(guī)則,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huán)境”的要求開展教學。上課時,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鄰家小伙伴切入。在學習第一板塊“鄰居家的伙伴”時,創(chuàng)設了小伙伴成成禮貌地跟學生打招呼,并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小伙伴,與小伙伴一起玩什么,以此引發(fā)同學們的共鳴。這樣設計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們交流的閘門,大家侃侃而談,回憶了與自己鄰家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生活的經歷。溫馨的記憶誘發(fā)了學生們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與小伙伴相處的點點滴滴讓他們體會到充滿童真童趣的伙伴情誼。從這里,大家意識到伙伴之間交往要懂禮儀有禮貌、文明待人、友好相處。在交流中,學生們還分享了到小伙伴家做客以及自己當小主人招待小伙伴的情境經歷。從學生們天真無邪的交流、評價、反思中,可以看出學生們不但珍視鄰里小伙伴的友情,且懂得與小伙伴交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禮儀。在學生們交往能力提高之時,教師因勢利導,從學生熟悉的鄰家小伙伴拓展到在第二板塊“鄰居間的溫暖”的學習,老師從引導孩子閱讀教材中“鄰里互助、生活和睦”的故事入手,讓學生們談收獲、說體會,感受鄰里的溫情。一連串的引導學習,學生們真切體會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的道理。之后,再趁熱打鐵,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范例,回憶自己類似的生活經歷,完成課本中的留白作業(yè):“說說鄰居幫助你的事”以及“你能為鄰居做些什么”。
從教材中的情感體驗回到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們回憶鄰居帶給自己的感動以及自己帶給鄰居的方便。在回憶中、在表述里,滿滿的是溫情美好的畫面。學生們在與鄰居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中自然而然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要講文明、講禮儀、講道德、守規(guī)則”的道理。以至到第三板塊“不給鄰居添麻煩”的學習中,學生們完全已由鄰里生活的溫情上升到鄰里生活的理性行動。對于如何解決鄰里生活中遭遇的矛盾,避免鄰里間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當自家權益受到傷害時應當如何應對,也是點子多多、方法中肯。由此可見,道法課堂,只要把握得法,從情感體驗出發(fā),由情及理,讓其成為一個先有情后有理的過程,完全是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達到道德教育效果的。
三、拓展導行,養(yǎng)成習慣
眾所周知,兒童期就是人道德發(fā)展的啟蒙期,是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的形成期。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承擔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以及進行法治教育的任務。這要求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將生活中的知、情、行等方面結合起來,促成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只有三者結合,才能形成兒童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道法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育中,我們特別重視“行”的教育環(huán)境。只有達到點撥導行的效果,才能完成道法課程的終極目標。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時,除了對教材內容的學習,我們還延伸到對防控新冠疫情時“舍小家為大家”“最美逆行者”“千里送溫暖”等事跡的重溫,讓學生們深深體會“顯而易見的愛心、隱藏的愛心以及獻愛心的典范”。以此點燃他們愿意幫助別人的欲望,以助人為榮、以愛人為己任。當然,在完成培養(yǎng)學生達成樂意關愛他人的道德教育之后,教師需及時引導他們學會善于幫助別人,助人必須講究方法策略,要智慧關愛他人。
此外,我們將愛心擴展到課外活動,讓學生們體驗助人的價值及快樂,并以此養(yǎng)成他們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如,在今年的“6.30扶貧濟困日”中,學校開展“捐獻零花錢,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活動時,學生們踴躍捐款,傳遞愛心;在“為邊遠山區(qū)孩子捐獻課外書籍,助同齡人讀書”的活動里,學生們積極參與,或拿出自己保存完好的書籍,或毫不猶豫捐出自己的工具書,甚至趕到書店為遠方的同齡人買書。做法不同,但心意相同,都是為了關愛、幫助他人。從學生們樂于助人的行為,我們欣喜到看到:道法教育的效果已經發(fā)生作用,并且在他們的小小心田中生根、發(fā)芽。
是的,教育是一個慢過程。作為教育者,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道法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收獲道德認知,體驗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守規(guī)矩、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