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芹,趙 越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鄭州 450052)
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宣教是骨科圍術期護理的重要工作。原有合并癥加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壓瘡和便秘是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一旦出現(xiàn),不僅嚴重影響手術的安全和滿意度,且增加護理工作難度?;仞伣虒W式宣教是通過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醫(yī)護人員提供的宣教信息,以評估其回憶和理解力的教學策略。本研究可以讓醫(yī)護人員快速檢查宣教對象在記憶和理解上的失誤,幫助患者糾正錯誤信息和鞏固正確信息,確保健康信息得到有效傳遞,使患者誤解臨床信息的風險降到最低,最大限度提高護理宣教的作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9年1—1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行手術治療的106例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納入標準:年齡≥75歲,行手術內固定治療,無偏癱及意識障礙,既往無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術前已有嚴重骨折并發(fā)癥者。本研究已獲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簡單隨機法均分為普通宣教組和回饋教學組。2組患者年齡、性別、學歷、骨折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n=53)
1.2 方法
1.2.1 宣教方法 由護士長、2名高年資主管護師和1名護士組成研究小組,宣教對象為患者。于患者入院第2天分別對普通宣教組患者使用普通宣教法,對回饋教學組使用回饋教學式宣教法進行術后并發(fā)癥預防的宣教,每日1次,完成后分別評估依從性指標。術后定期由1名研究者記錄依從性指標,即術后依從性指標。出院時記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回饋教學組具體步驟:①傳遞信息:向患者講解和演示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方法,并告知患者每項方法的作用和意義。②復述信息:根據(jù)傳遞的教育內容,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提問,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或演示,提問時要營造輕松的交流氛圍,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③評價效果:對患者復述的信息進行評價,考察患者信息理解和掌握程度。若復述準確、全面,則該輪健康教育結束。反之,則重新教育指導,直至完全掌握為止。④結尾開放式提問:當患者掌握健康信息后,研究者進行開放式提問,再次評價患者信息理解程度。在術后第2、5、9天和出院當天,分別進行依從性評價,記錄為術后依從性指標,每位患者的依從性指標轉化為分值后記錄,同時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壓瘡及便秘)的發(fā)生率。
1.2.2 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宣教 ①合并癥的控制:對于術前有合并癥的患者,應根據(jù)術后情況給予相應護理,如高血壓患者,應密切監(jiān)測血壓,根據(jù)醫(yī)囑指導患者口服降壓藥;糖尿病患者,應注意監(jiān)測血糖,注意觀察低血糖及高血糖癥狀,遵醫(yī)囑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并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等。②肺部感染的預防:鼓勵患者吹氣球,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以促進痰液排出。③泌尿系感染的預防: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早期自行床上排尿,如排尿困難行留置導尿。留置尿管期間,指導患者多飲水,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2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訓練膀胱功能,盡早拔除尿管。④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指導患者早期活動,可進行下肢空氣壓力波治療、CPM機鍛煉、無負重下髖膝關節(jié)自主屈伸活動及下肢肌肉主動伸縮鍛煉,同時遵醫(yī)囑使用抗凝藥等綜合措施。⑤壓瘡的預防:臥床期間應每2小時翻身1次,健側臥位時兩腿之間放軟枕,以避免患肢過度內收,給予海綿墊減壓,保持床單元及受壓皮膚清潔干燥。⑥預防便秘:指導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飯后半小時沿著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如不能自解大便者,可行開塞露塞肛或灌腸,幫助患者排便[1-3]。
1.2.3 依從性評價標準 對1.2.2中的6條宣教內容,患者能主動理解、記憶、復述并執(zhí)行其中2條及以下者為不依從,記為1分;患者能主動理解、記憶、復述并執(zhí)行3條為不夠依從,記為2分;患者能主動理解、記憶、復述并執(zhí)行4~5條為比較依從,記為3分;患者能主動理解、記憶、復述并執(zhí)行6條者為依從,記為4分[4-7]。
表2 2組不同時間依從性指標比較分)
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是股骨轉子區(qū)骨折患者圍術期宣教的主要內容,普通宣教以簡單灌輸式教育為主,是一種單向信息傳遞模式。對患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信息,沒有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大部分患者會馬上忘記40%~80%的宣教內容,而記住的信息中有一半是錯誤的[8-11]。由此可見,常規(guī)健康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幫助患者掌握健康知識,導致患者術后依從性不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回饋教學式宣教后,術后并發(fā)癥預防的依從性優(yōu)于普通宣教?;仞伣虒W是一種雙向信息傳遞模式,健康教育并沒有終止于傳遞信息,需進一步考察患者信息理解和掌握程度。通過適當詢問,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和演示教育內容,可以及時評價教育效果。且回饋教學傳遞的是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識,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從而減少了護患之間的溝通障礙,激發(fā)患者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斷提問和反饋中,一方面幫助患者學會正確的并發(fā)癥預防方法,增強了患者自信;另一方面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使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增加,促使患者主動進行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12-15]。本研究結果顯示,回饋教學式宣教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雖然在進行回饋教學式宣教時花費的時間較普通宣教增加2~3倍,但隨著宣教次數(shù)的增加,每次回饋教學式宣教花費的時間逐漸減少,且在術后不再進行宣教。整體而言,回饋教學式宣教花費的時間并不比普通宣教增加,而宣教的效果明顯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回饋教學式宣教值得應用在其他疾病的宣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