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建
周口市傳染病醫(yī)院結核三病區(qū),河南 周口 466001
肺結核作為臨床常見的傳染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特征,主要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確診后以抗結核藥物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及免疫抑制劑,易發(fā)生耐多藥性[1,2]。近年來,我國加強用藥合理性管理,針對感染性疾病重視病原菌及耐藥性檢測,以獲得最佳的療效。由于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至少對異煙肼、利福平兩種抗結核藥物產生耐藥,對預后影響極大,如何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成為臨床研究重點[3]。為此,本次研究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并發(f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征進行了探討,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肺結核并發(fā)呼吸道感染患者180例作為資料,其中94例復治經藥敏試驗確診耐多藥肺結核患者,作為觀察組,86例為初治患者,作為對照組,均經特異性抗體及胸腔積液檢查等確診,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結核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標準[4]。對照組均經藥敏試驗排除耐多藥性,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齡22歲至72歲,平均年齡(44.64±3.26)歲;觀察組男性48例,女性46例,年齡22歲至75歲,平均年齡(44.72±3.41)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無菌器皿收集連續(xù)2d的清晨首口咳痰標本,放置培養(yǎng)基中進行痰培養(yǎng),35℃環(huán)境下孵育18~24h,經革蘭染色涂片檢查,低倍鏡下選擇每視野上皮細胞<10個,白細胞>25個的痰標本為合格標本,再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全自動細菌分析儀及其配套鑒定卡進行菌株鑒定。采用K-B法對病原菌進行耐藥性分析,依據CLSI(美國CLSI的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試驗操作方法和判斷標準判定檢驗結果,易兩次痰培養(yǎng)結果一致為陽性。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 ATCC27853。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檢測結果及藥敏試驗結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計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存在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原菌檢測結果比較分析表1可知,觀察組病原菌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幫革蘭陰性菌占比較高,P>0.05。
表1 兩組病原菌檢測結果比較[例(%)]
2.2 兩組革蘭陰性菌藥敏結果分析分析表2可知,兩組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頭孢匹美、左氧氟沙星、氨曲南、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較高,其中觀察組對舒巴坦、氨曲南、頭孢唑林、阿莫西林敏感性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革蘭陰性菌藥敏結果分析[例(%)]
2.3 兩組革蘭陽性菌藥敏結果分析分析表3可知,兩組革蘭陽性菌對利奈唑胺、阿奇霉素等敏感性較高,其中觀察組對青霉素、克林霉素、萬古霉素敏感性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革蘭陽性菌藥敏結果分析[例(%)]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頭孢匹美、左氧氟沙星、氨曲南、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較高,其中觀察組對舒巴坦、氨曲南、頭孢唑林、阿莫西林敏感性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革蘭陽性菌對利奈唑胺、阿奇霉素等敏感性較高,其中觀察組對青霉素、克林霉素、萬古霉素敏感性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并發(fā)呼吸道感染對常見抗菌藥物敏感性進一步降低,需加強防范,確保用藥合理性,如選擇亞胺培南、利奈唑胺與抗真菌藥物聯合治療[5]。肺結核作為乙類傳染病,病程長,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而且易引發(fā)肺部病變,產生呼吸道病菌感染[6]。由于肺結核長期治療易發(fā)生耐多藥性,再合并呼吸道感染,加劇病情進展,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危險因素,需及時行抗感染治療[7]。由于患者病程長,在藥物治療下雖然抑制病菌,但結核菌在體內增殖可能出現厭氧傾向,形成符合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等病菌生長環(huán)境,同時抗菌藥物治療下導致菌株的耐藥性增加。
綜上所述,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并發(f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性低,需針對性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