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菁 梁展鵬 伍卓強 王佳訊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綜合征。癥狀可持續(xù)亦可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依據(jù)羅馬Ⅲ標準[1]將 FD 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和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兩個亞型。由于患者多無器質(zhì)性病變,所以FD 的診斷通常通過臨床醫(yī)師的主觀經(jīng)驗結(jié)合臨床癥狀進行,診斷主觀性較強[2]。目前FD的準確診斷主要依賴于胃排空的定量分析,核素掃描是其診斷金標準[3],但其檢查費用昂貴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患者接受程度低,很難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檢查手段,因此探究更加客觀、方便的方式對FD 的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研究[4-5]顯示,胃腸超聲造影可以檢測胃排空率,具有客觀、安全、易重復等特點。然而針對FD 患者的診斷及治療前后的定量分析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根據(jù)胃腸道癥狀對我院FD 患者進行分型,應用胃腸超聲造影評估胃排空率,比較不同臨床類型及不同嚴重程度FD 患者治療前后的胃排空率,旨在為超聲評估FD胃排空功能提供參考。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FD患者128例(FD組),男65例,女63例,年齡22~65歲,平均(40.42±12.63)歲;其中輕度43例,中度40例,重度45例。按照臨床癥狀及病理生理特點將FD組分為EPS亞組和PDS亞組,其中EPS亞組68例,男33 例,女 35 例,年齡22~58 歲,平均(39.62±10.82)歲;PDS 亞組 60 例,男32 例,女28 例,年齡26~65 歲,平均(41.18±12.94)歲。納入標準:符合羅馬Ⅲ的FD 診斷標準[1]。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包括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及腦卒中等;②患有對消化功能有影響的全身疾病患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及精神性疾病等;③消化道有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患者;④有腹部大手術病史患者;⑤孕婦或哺乳者;⑥轉(zhuǎn)移癌患者及其他部位腫瘤患者。另選同期我院健康體檢者65 例作為對照組,男32 例,女 33 例,年齡18~65 歲,平均(41.92±13.95)歲。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超聲評估胃排空狀態(tài):使用百勝MyLab 9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5~5.0 MHz。囑患者檢查前禁食、禁水12 h 以上,受檢時取半臥位,平靜呼吸。確定患者處于胃排空狀態(tài)后,取一包45 g胃窗聲學造影劑(杭州胡慶余堂醫(yī)藥技術有限公司),以400 ml 開水沖泡,配制成混懸劑,攪拌成均勻稀糊狀,冷卻后囑受檢者服下。取坐位,測量所有受檢者禁食時,試餐后即刻(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時胃體部胃腔長徑(L1)、近胃底側(cè)1/4 處胃腔前后徑(A1)、胃腔1/2 處前后徑(A2)、近胃角側(cè)1/4 處胃腔前后徑(A3)、胃竇部胃腔長徑(L2)、近胃角1/4處胃竇腔前后徑(B1)、近幽門側(cè)1/4 處胃竇腔前后徑(B2)。見圖1。將胃體及胃竇均視為近似圓柱體,計算胃體部胃腔容積(BGCV)、胃竇部胃腔容積(AGCV)及全胃腔容積(TGCV)[6],公式分別為:BGCV=π?(A1+A2+A3)2?L1/36;AGCV=π?(B1+B2)2?L2/16;TGCV=BGCV+AGCV。進一步計算胃排空率,即:胃排空率=[(試餐后即刻TGCV-試餐后各時間點TGCV)/試餐后即刻TGCV]×100%。
2.FD 患者嚴重程度分級及超聲評估[7]:根據(jù)上腹部疼痛、上腹燒灼感、食欲不振、噯氣、早飽、飽脹伴餐后加重、惡心、嘔吐9 個癥狀對FD 患者進行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評定,分為:輕度為稍感有癥狀;中度為有癥狀但可以忍受,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重度為癥狀難以忍受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比較不同嚴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
3.FD 患者常規(guī)治療及超聲評估:飯前服用嗎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批號:KCJ42MU)每天0.6 mg/kg,聯(lián)合應用蘭索拉唑片(湖北潛龍藥業(yè),批號:108472,每次 30 mg,1 次/d)、克拉霉素磷酸酯片(湖南九典制藥,批號:108591,每次 0.25 g,2 次/d)、阿莫西林膠囊(聯(lián)邦制藥,批號:9C002115,每次0.5 g,2 次/d);治療1 個月后再次應用胃腸超聲造影檢測并計算FD 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
圖1 全胃圓柱體法測量胃腔容積示意圖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行t檢驗;三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行SNK-q檢驗。FD組與對照組禁食時,試餐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TGCV 和胃排空率比較采用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內(nèi)比較發(fā)現(xiàn),F(xiàn)D 組和對照組TGCV 在試餐后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421,P=0.000)。組間比較發(fā)現(xiàn),F(xiàn)D 組TGCV 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293,P=0.001);其中試餐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 時 FD 組 TGC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交互作用分析顯示,兩組TGCV 變化與試餐后不同時間點存在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965,P=0.028)。見表1。
表1 FD組與對照組TGCV隨時間變化情況比較(±s) ml
表1 FD組與對照組TGCV隨時間變化情況比較(±s) ml
組別FD組對照組t值P值禁食時59.2±12.2 55.1±22.5 1.635 0.104試餐后0 min 428.8±74.9 395.8±56.2 3.130 0.000 30 min 397.4±56.3 285.3±46.3 14.064 0.000 60 min 343.5±44.7 186.3±44.8 23.428 0.000 90 min 273.7±46.7 134.3±33.6 21.268 0.000 120 min 218.3±43.5 73.7±25.3 25.098 0.000
組內(nèi)比較發(fā)現(xiàn),F(xiàn)D 組和對照組胃排空率在試餐后均呈上升趨勢,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372,P=0.000)。組間比較發(fā)現(xiàn),F(xiàn)D 組胃排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482,P=0.005),且在試餐后各時間點FD組胃排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交互作用顯示,兩組胃排空率與試餐后不同時間存在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532,P=0.036)。見表2。
表2 FD組與對照組胃排空率隨試餐后時間變化情況比較(±s) %
表2 FD組與對照組胃排空率隨試餐后時間變化情況比較(±s) %
組別FD組對照組t值P值0 min 0 0- -30 min 7.32±4.62 27.92±6.81 28.938 0.000 60 min 19.89±7.26 52.93±10.34 26.652 0.000 90 min 36.17±9.71 66.07±14.51 17.133 0.000 120 min 49.09±11.90 81.38±17.62 15.140 0.000
EPS亞組和PDS亞組患者治療后120 min胃排空率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EPS亞組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大于PDS亞組,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PDS 亞組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顯著大于EPS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3和表3。
治療前,120 min胃排空率隨著FD嚴重程度增加呈下降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各嚴重程度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均較治療前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嚴重程度FD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圖2 胃腸超聲造影測量EPS亞組患者治療前后120 min TGCV
圖3 胃腸超聲造影測量PDS亞組患者治療前后120 min TGCV
表3 FD亞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120 min胃排空率比較(±s) %
表3 FD亞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120 min胃排空率比較(±s) %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EPS亞組比較,#P<0.05
組別EPS亞組PDS亞組對照組t/F值P值治療前53.10±13.60*47.50±9.90*#81.38±17.62 3.068 0.003治療后68.20±13.40 78.20±5.10-2.721 0.007 t值-7.771-14.452---P值0.000 0.000---
表4 治療前后不同嚴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比較(±s) %
表4 治療前后不同嚴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比較(±s) %
與輕度FD患者比較,*P<0.05;與中度FD患者比較,#P<0.05
程度輕度中度重度F值P值治療前55.20±12.20 50.30±9.50*40.80±8.70*#5.021 0.008治療后77.50±12.90 75.20±8.50 73.10±5.30 2.132 0.123 t值-7.128-9.873-18.635--P值0.000 0.000 0.000--
FD是一種功能性胃腸道綜合征,由于患者多無器質(zhì)性病變,臨床上常通過相應癥狀對FD 進行診斷,因此診斷主觀性強且較為片面。雖然核素掃描是胃排空定量分析的金標準,但由于患者接受程度較低,且已有研究[6,8]表明超聲胃腸造影與核素掃描檢查的一致性較好。本研究應用胃腸超聲造影評估不同亞型及不同嚴重程度FD 患者治療前后的胃排空率變化情況,旨在為超聲診斷FD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禁食時FD 組TGCV 與對照組比較有擴張趨勢,這可為患者噯氣、早飽等癥狀提供理論依據(jù)。試餐后兩組TGCV均呈下降趨勢,但相同時間點FD 組餐后TGCV 變化幅度均小于對照組(均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FD 患者胃內(nèi)容物分布異常有關,胃內(nèi)容物分布不均,即在遠端胃內(nèi)容物聚積較多,而導致進食后近端胃容受功能受損[9]。而胃容受功能受損會導致胃內(nèi)壓上升,處于胃壁的壓力感受器被激活,使更多食物進入遠端胃,進一步引起胃竇部擴張。而胃腸超聲造影可更清晰、客觀地評價TGCV。
本研究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F(xiàn)D 組胃排空率在試餐后30 min、60 min、90 min及120 min時均較對照組對應時間點低(均P<0.05),且兩組胃排空率均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進一步驗證了超聲觀察FD 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同時,通過對FD 患者問診發(fā)現(xiàn),試餐后90 min 時FD 患者仍有飽脹感,對照組飽腹感已消失;試餐后120 min 時FD 患者和對照組均無飽脹感。提示在胃排空率<40%時患者即會產(chǎn)生飽腹感。另外也說明采用超聲計算得出的胃排空率可反映患者的主觀感受,有望將FD 患者的飽脹感進行量化,體現(xiàn)其在診斷FD方面潛在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根據(jù)羅馬Ⅲ標準將128 例FD 患者分為EPS亞組和PDS亞組兩種亞型。雖然至今對其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尚不明確,但多數(shù)研究[10-11]認為胃動力異常導致的胃排空障礙是FD 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羅馬Ⅲ標準更提倡根據(jù)各亞型的發(fā)病機制用藥[12]。因此本研究對FD 患者采用促胃動力和抗幽門螺旋桿菌聯(lián)合治療,同時應用實時超聲觀察患者治療前后120 min胃排空率。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前EPS 亞組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顯著大于PDS亞組,治療后PDS亞組大于EPS 亞組(均P<0.05),可能與不同分型的臨床癥狀有關。EPS多以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燒感為主要癥狀,而PDS多以餐后飽脹不適和(或)早飽為主要癥狀,即PDS與胃排空率的關系更為密切[13]。因此PDS亞組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大于EPS 亞組。說明采用超聲計算得出的胃排空率可為FD 臨床分型提供更準確的數(shù)據(jù)支持,有助于臨床上對FD進行更客觀的診斷。
同時本研究通過對FD 患者進行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評定,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觀察治療前后不同嚴重程度FD 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結(jié)果顯示經(jīng)治療后各嚴重程度FD 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均較治療前提高(均P<0.05)。說明臨床可采用胃腸超聲造影評估FD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胃腸超聲造影可通過準確計算胃排空率從而客觀評估FD 治療前后的變化。胃腸超聲造影檢測發(fā)現(xiàn)PDS 的治療療效優(yōu)于EPS 患者,且不同嚴重程度的FD 患者均能夠得到有效治療。但是超聲檢查仍然存在不同醫(yī)師操作手法的不同,獲得的測量數(shù)據(jù)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誤差,因此超聲診斷FD 的準確性仍有待核素掃描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