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技術、互聯(lián)網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新聞資訊在傳播途徑以及傳播速度方面皆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新聞資訊大量涌入的同時,人們在新聞真實性方面的要求也更為強烈。基于此,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具成效的“把關”新聞真實性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供各位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把控;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02
在新媒體時代,若想對新聞真實性予以更為有效地把控,首先需要將“以事實說話”作為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所謂的“以事實說話”,主要就是對社會生活、人生百態(tài)等進行真實地記錄,對其中的人、事、物以及情景予以客觀地反映,以求能夠將生活的原生形態(tài)進行重新且完整的展現(xiàn)出來。同時應當對為了博取關注、點擊量的虛構性、虛假性新聞及其形態(tài)予以排斥和取締。
一、以事實說話是新聞所具有的特性
事實,作為新聞的根本與基礎,是現(xiàn)如今新聞界對于新聞本源方面所予以的一項普遍表述。其在我們堅守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反對虛假捏造新聞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故而,對于傳統(tǒng)的紙媒、廣播電視以及新興的各類新媒體、自媒體而言,皆應當將“以事實說話”作為嚴格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
對于新聞來講,真實性應當是其與生俱來的基本特點。在眾多新聞節(jié)目中,諸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較為優(yōu)秀的新聞欄目,皆有著以事實說話的態(tài)度。這些欄目通過運用深厚的社會內涵、紀實手法等所凸出的“現(xiàn)場目擊” “佐證效應”,不僅給予觀眾較為強烈的視聽震撼,而且有效增加了信息在受眾群體中的吸引力,提升人們對真實信息的需求度。
所謂的“以事實說話”,就是在對報道的新聞信息、內容不予以曲解、改變的前提下,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恰當的表達方式,進而巧妙委婉且客觀地表現(xiàn)出媒體人的觀點、立場。它既是新聞的報道原則,也是新聞的報道方式。魯迅在《題記》中曾經提到“事實勝于雄辯”。這句話恰到好處的解釋了這一道理,也就是說,事實,正是如今社會以及人民群眾所需要、所關注的新聞根本。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應始終堅守以事實說話,以事情的真實狀況來進行報道。將真實性、迅速性、時效性作為有效報道的依據與根本,方是當前新聞工作者應當擁有的一項最為基本的職業(yè)道德。
二、新聞以事實說話所具有的真實內涵
(一)所反映的事實一定要具有真實性
以事實說話作為提升新聞真實性的一項基本且重要的手段,目的在于更為生動、真實、精準地傳達某種信息,令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實流程以及切實狀況,進而感受作者所創(chuàng)造出的表達風格。比如長鏡頭、現(xiàn)場報道、抓拍等表現(xiàn)方式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將事實原生狀態(tài)展現(xiàn)出來。
(二)注重揭示事物原有的真實本質
其一,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講,應當具備透過事物表象發(fā)掘其本質、實質以及跟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影響方面的能力。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講亦是如此,不應片面地將媒體言論信奉為真實,而應當具備獨立思考以及揭示、辨識虛假信息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新聞真實性的有效把控監(jiān)管。比如前些年有所回潮的盲目追風的偽科學、反科學思潮,“茄子包治百病”等皆是由紀實性的新聞所報道出來的[1]。盡管現(xiàn)如今鬧劇已過去許久,但依舊值得我們深思考并引以為戒。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使信息呈井噴式出現(xiàn),各類虛假新聞更是層出不窮。一些自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難免會夾雜個人情緒、欠缺客觀性等,造成這些新聞報道欠缺真實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采訪工作不夠深入,缺少深入地調查、探究。同時在觀察審視事物、事件的本質方面也存有一定的主觀、片面和絕對性。
其二,對于客觀事物給予能動反映,而非被動接納。在實際生活中,事物、事件的發(fā)展是復雜的、無目的的,且實質通常是被表象所埋沒的。對此,新聞工作者需要主動地將這種無序性、復雜性實施有序的規(guī)整,將事實與本質揭示出來。若想更好地以事實說話,新聞工作者應當使用有較強感染力的事件、事務或是生活片來充分反映主題。這有助于展現(xiàn)新聞工作者對事物、事件本質的掌控能力以及紀實手法、藝術技巧等的實際運用能力。我們以疫情期間的國外媒體為例,它們過于夸大了我國的疫情程度,卻回避了我國面對疫情所做出的正確操作及其成效,這是不真實的體現(xiàn)。
以上兩點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新聞工作者應當把控好新聞在客觀事實能動性方面的反映度。
三、精準把控新聞真實性實質的幾點建議
(一)拋卻傳統(tǒng)思維模式中的先入為主觀念
不管事實是什么樣子,皆需要通過新聞工作者的實踐和創(chuàng)作予以完成。如此一來,主觀上就需要具備一個認知過程。由于人們都是依靠經驗累積和知識積累來認知世界,因此我們將此種觀察事物的方法稱之為世界觀。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與人們所受的教育程度、成長經歷以及政治素養(yǎng)緊密相關。故而新聞工作者一旦在報道中對某種觀點持有先入為主的思想跟看法,就很難對接下來的報道做到真正的客觀與知性。
比如,曾經的《法制晚報》中刊登的“關于高露潔等牙膏中含有致癌物質”的報道,文章對牙膏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使得高露潔牙膏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整個牙膏行業(yè)也受到波及[2]。后經證實,該篇新聞報道中的數據來源于美國的一項研究成果,但研究并未涉及有關“高露潔”的字樣,更未提及牙膏領域。我國媒體在引用論證時,用的卻是英國一篇報道斷章取義的話語。此事件充分說明新聞媒體作為傳遞信息的重要平臺,應當對自身予以嚴格要求,做到對所報道信息的實事求是。新聞工作者也必須拋卻先入為主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多多求證,避免錯誤報道給人們帶來不必要的恐慌。
(二)給予各方充分的話語權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素質能力的提升,新聞的真實性已不單單體現(xiàn)在新聞內容方面了,更多的是基于真實性地記錄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各方信息,給予各方充分的話語權進行探討,從而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比如師永剛(知名期刊《鳳凰周刊》的主編)曾說過,作為新聞報道方,記者有責任實事求是地去記錄持有任一觀點人的觀點,而評判則是觀看方所應自行處理的事情[3]。確實,如若僅聽片面之詞,未能對另一方的言論、觀點進行了解與認識,又如何能夠寫出一篇真正意義上公正、客觀、真實以及完整的新聞呢?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廣東國有企業(yè)控訴《中國改革》雜志社的事情,最終法院判決雜志社勝訴,理由是:只要新聞報道的內容在采訪時通過一般人的認知能力來判定是合理且能夠作為事實、消息的來源和支撐,并非道聽途說或是虛假捏造的,如此,新聞機構將會獲取法律在事實方面賦予的豁免權。在此進程中,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何《中國改革》雜志社會被控訴?
通過了解我們可以得知《中國改革》雜志社之所以被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一,記者未能正式的對公司進行采訪;其二,文章中未能體現(xiàn)出對對方有利的相應觀點。但是雜志社的總編認為,媒體僅需要擁有自認為的、可把握的證據,就可以進行報道,是不必給予對方辯解或是進一步向對方進行求證的。這與梅爾文·門徹于《新聞報道與寫作》教程中所發(fā)表的“盡可能給予各方,特別是遭受指證方的話語權,以及平衡原則方面的明確解釋等觀點是存有差異的,但是相比于前者,后者更為客觀、真實以及具有全面性[4]?!蓖瑫r,給各方充分的話語權,也是我們始終鼓勵、提倡的新聞價值觀念。由此可見,“準確”與“全面”既是新聞工作者最好的防御,也是有效把控新聞真實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在傳播方面所具有的廣泛性、實時性以及互動性,皆使得各類虛假新聞一旦傳播開來就很難對其予以有效的管控。因此,“把關”新聞的真實性以及阻絕虛假新聞具有更大難度和挑戰(zhàn)。事實不僅是新聞的根本與生命,也是媒體積累以及提升公信力的一項重要基礎,更是新聞相關從業(yè)者所應充分遵循的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應當注重把控新聞的真實性,杜絕虛假、虛構新聞的產生。這不僅僅是當前新聞工作者所應擔負的重要責任,也是全社會給予新聞行業(yè)的特別期待。
參考文獻:
[1]楊丹丹,汪永安.新媒體時代如何維護新聞的真實性[J].新聞世界, 2019,(7):29-32.
[2]李培詢.基于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9(17):46-47.
[3]孫蕊.新媒體時代維護新聞真實性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9,5 (3):121-122.
[4]張戈勝.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實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探析[J].新聞傳播, 2019,(10):62-63.
作者簡介:范娜,女,漢族,山西運城人,記者。研究方向: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