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致
摘 要: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形式,主要以電視、廣播、報紙等為主,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網絡傳播成為最主流的傳播形式。非典時期,人們只能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疫情新聞,從廣播里聽到疫情新聞,卻不能得到更多的思考與反饋。而新冠肺炎時期,人們不僅可以從網絡上的微信、微博、抖音段視頻上看見新聞,還能看見不同人對于肺炎的看法與評價,并且通過這些訊息,來產生新的想法并拍攝上傳到網上,起到一種呼吁反饋的作用,從而使社會氣氛更加溫馨平穩(wěn)。
關鍵詞:主流媒體:新媒體時代;新冠肺炎時期;非典時期;傳統(tǒng)媒體時代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8-0-02
一、引言
如果說非典報道是對中國媒體的考驗,那么肺炎報道則是中國媒體給世界的答卷。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打亂了原本過年的熱鬧氣氛,如今,十七年后場面再度上演,但劇情卻大不相同。本篇文章主要通過對比非典時期的主流媒體與新冠肺炎時期下的主流媒體,來分析傳媒走向及優(yōu)缺點,從而提出一些主流媒體值得改進的地方。
二、不同時期下的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顧名思義就是指媒體中的主流,它有著引領其他的媒體、受眾、社會走向一個正確的輿論方向的責任,它也是黨的喉舌,社會的代表者。而此次主要分析不同時段下的媒體走向。
(一)非典時期媒體
不得不承認,在非典時期的媒體有不足與缺陷之處,這也是媒體發(fā)展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個失誤。由于當時的新聞發(fā)布機制不完善以及傳統(tǒng)觀念在作祟,使得主流媒體在非典初期一度失語與缺席,也讓大眾第一次對主流媒體感到一絲心寒與失望。不過,媒體很快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通過反思與總結,迅速又在非典報道中走上了正軌。
(二)新冠肺炎時期媒體
反過來,再看如今新媒體時代下的主流媒體,就會發(fā)現,有了非典的前車之鑒,再加上新媒體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使得這次肺炎疫情報道非常成功,也給了世界一份完美的答卷。
三、非典時期與新冠肺炎時期下的主流媒體相同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自媒體與新媒體開始不斷涌現,這也使得傳統(tǒng)媒體的地位有所動搖,從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可主流媒體無論是在非典時期還是在肺炎時期下都有著以下三個共同點。
(一)破謠言,表主流(地位相同)
主流媒體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與意識,其中導向性與真實性是重點。主流媒體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媒體中的領頭羊,都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媒體機構,不會亂發(fā)表亂評價,同時也在為社會破除謠言,從以前的非典謠言再到現在的肺炎謠言,其都在第一時間出來官宣辟謠,同時呼吁大家不要聽謠、信謠,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影響力與受眾的公信力如何。
(二)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受傳者相同)
新聞訊息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大眾傳播當中,訊息是通過傳播者利用媒介來傳播給受傳者的,而在主流媒體當中,不僅傳播者沒有改變,受傳者也一直都是廣大群眾,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新聞的涉及面積之廣,并且都是從生活中取材,以文字的方式又返回到生活中。
(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初心不變)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但對于媒體工作者而言,其初心就是為黨發(fā)聲,為人民發(fā)聲。無論是非典時期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還是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都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初心,就算遇到艱難險阻,都會在自我反思中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不僅代表著一個媒體的精神,更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
四、非典時期與新冠肺炎時期下的主流媒體不同點
(一)快與慢(時效性)
新聞最講究時效性,而一篇新聞稿的點擊率往往來源于速度二字。2003年的主流媒體雖然能力很強,但由于網絡不發(fā)達、智能手機不普及、信息共享不到位等原因,只能通過收集整理、撰寫、發(fā)表信息的漫長過程來向受眾傳播信息,這種形式早已比不上如今的5G時代,相比之下,新媒體形式下的主流媒體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平臺,以實時共享的方式,向受眾傳達新冠肺炎的最新訊息,甚至以直播方式去到病房等地,讓受眾有如“親臨現場”的感受。
(二)長與短(視頻或文字)
非典時期的主流媒體主要以長篇文字、少量圖片或少量視頻為主要發(fā)表疫情方式。但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下,站在受眾的角度來看,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比起長篇大論的文字,現在更傾向于少文字、多圖畫、多視頻的表達方式,這樣不僅能以最少的時間了解新聞內容,使其工作效率變高,還能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實,讓人身臨其境,最終達到傳播的效果。但肺炎期間的主流媒體報道,有許多都是碎片化且爆炸性的疫情信息,讓受眾看得眼花繚亂,而非典時期的訊息更多是有深度且邏輯性強的文章,有可讀性。
(三)寬與窄(傳播范圍、受眾面積、媒體發(fā)展空間)
如果說現在的媒體是一片大海,那以前的媒體則是一口小井。
首先,從媒體傳播發(fā)展空間來看,以前的媒體受一些傳統(tǒng)體制及社會影響,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傳達真實信息給群眾,例如非典時期的媒體報道病人人數時,就沒有詳細具體的報道內容,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主流媒體就吸取了教訓,在政府的幫助下,透明詳細的每天實時公開疫情的整體情況,在社會的共同監(jiān)督下一起度過這困難時刻。
其次,以前的媒體都是壟斷性質的媒體,只為特定的單位發(fā)聲,政治性極強,但現在自媒體的出現,讓許多普通人也可以發(fā)聲,表達出自己的意愿,例如當身邊有躲避檢查的疑似肺炎病例患者時,就有民眾通過自媒體形式向社會檢舉,達到社會監(jiān)督職能效果,不僅節(jié)省社會人力資源,還讓每一位群眾都多了一份責任感,更加團結的愛護國家。
(四)多與少(媒體形式)
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形式,主要以電視、廣播、報紙等為主,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網絡傳播成為最主流的傳播形式。非典時期,人們只能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疫情新聞,從廣播里聽到疫情新聞,卻不能得到更多的思考與反饋。而如今新冠肺炎時期,人們不僅可以從網絡上的微信、微博、抖音段視頻上看見新聞,還能看見不同人對于肺炎的看法與評價,并且能通過這些訊息,來產生新的想法并拍攝上傳到網上,起到一種呼吁反饋的作用。
不僅如此,從肺炎疫情下的新媒體中還可以發(fā)現,微信是獲取訊息范圍最廣最平均的一個平臺,人們關注的各種訊息都會在上面出現,微博則是數據訊息最多的一個平臺,其中會把所有肺炎疫情期間的各種數據通過圖表的方式,來向受眾最直觀的展示疫情,而抖音短視頻則是通過受眾的觀看時長來向受眾推薦其所喜歡的視頻類型,并以短而精的剪輯方式,向受眾傳達訊息,達到人人可發(fā)聲,處處能抒情的目的,從而使社會氣氛更加溫馨平穩(wěn)。
五、結語
主流媒體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代表著權威,其以前也許不夠全面,但現在足以支撐起媒體的一片天。如今的主流媒體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媒體報道內容的深度、廣度、高度以及信息生產力的強大,還融合了新媒體的互動性與時效性,讓主流媒體很快在新時代背景下再一次被大眾所接受認可。但新媒體時代下的主流媒體仍有不足之處,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主流媒體都能做到新舊融合,共同發(fā)展,其次,對于訊息本身的價值而言有所降低,更多的媒體都開始復制粘貼主流媒體的訊息,使受眾得到的訊息是重復且無意義的,也使得媒體整個行業(yè)收入有所影響。所以,首先主流媒體要懂得擴大影響力,其次,還應做好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陸窈,寧海林.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的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實證研究[J].當代電視,2020(4).
[2]姚成得.“非典”時期的媒體傳播[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07).
[3]尹韻公.對非典時期新聞傳播的再反思[C].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
[4]楊禹.回歸新聞規(guī)律的本原[J].研究與交流,2003(5).
[5]趙紅軍.中國政府應對非典疫情沖擊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29-36.
[6]俱孟軍.非典時期的非典報道[J].新聞業(yè)務研究,2003(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