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主持的 2017 年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fā)展下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JGYB1739)成果
【摘 要】 2018年版《概論》課對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進行了新的界定,作為教師應首先從宏觀上把握三個歷史地位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其次應著重從微觀上分析每一具體歷史地位的邏輯脈絡,講好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講清“繼承”與“發(fā)展”;講透“開篇之作”;講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關鍵詞】 《概論》;鄧小平理論;歷史地位
2018年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從三個方面界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1]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如何講好其歷史地位,筆者有一些感悟,認為要講好其歷史地位,首先應從宏觀層面把握這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它們之間是理論地位與實踐地位的關系,其中前兩句是分析其理論地位,最后一句則是界定其實踐地位。其次,關鍵是要對每一歷史地位的內涵或邏輯脈絡進行深入分析,弄清“為什么”。
一、講清“繼承”與“發(fā)展”
從馬克思主義歷史發(fā)展的向度來看,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從邏輯上講,這一歷史地位蘊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鄧小平理論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二是鄧小平理論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里有兩個關鍵詞,即“繼承”和“發(fā)展”,教師授課時應緊扣這兩個關鍵詞進行剖析。
(一)鄧小平理論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繼承”的意思是堅持、接受,即鄧小平理論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材用了三個“堅持”來表述其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比較抽象和籠統(tǒng),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授課時,教師應著重講清兩個方面:一是鄧小平理論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實事求是這一精髓。教師在分析時可對“立場、觀點、方法”的具體內容進行適當分析展開,但更應結合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對其如何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闡述。二是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中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分析這一點時要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的毛澤東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來進行,這樣既可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增強教學的實效,也能使學生深入理解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是有其理論基礎或淵源。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使學生弄清鄧小平理論是如何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避免了缺乏底氣的說教。
(二)鄧小平理論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在這里,關鍵是要弄清鄧小平理論從哪些方面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此,教材解釋得也比較籠統(tǒng)。從邏輯上講,既然是發(fā)展,鄧小平理論就應該要提出諸多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觀點。鑒于教材的邏輯安排是先講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后講歷史地位,所以教材在此沒有也無必要再具體列出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觀點。然而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教師授課時必須通過結合鄧小平理論的內容來具體闡述其“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觀點”,當然也不應面面俱到,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獨創(chuàng)性思想和觀點分析即可。筆者在設計和講授本部分時,主要通過以下幾個代表性的思想、觀點分析: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二、講透“開篇之作”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fā)展的向度來看,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如何理解這一歷史地位,教材指出,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其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框架。但僅僅如此還無法使學生深刻理解其“開篇之作”的歷史地位。要理解這一歷史地位,關鍵是理解“開篇之作”的涵義?!伴_篇之作”的字面意思是“第一篇文章”。如果再深入理解的話,既然有“開篇之作”,理應有“接續(xù)發(fā)展”,而且兩者之間存在深層次的邏輯關系。因此“開篇之作”更深刻的內涵是“奠基,指導和提供遵循”。就此而言,“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應包含著三層涵義: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第一個理論;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發(fā)展的指導和遵循。因此教學中,應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使學生對此有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第一個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相對性要求其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創(chuàng)立后,我黨領導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先后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和思想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續(xù)發(fā)展,因此,迄今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四部分,而且這四部分存在先后之別,排在首位的是鄧小平理論,所以說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第一個理論。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雖然學界對其中的理由觀點不一,但作為奠基之作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授課時應向學生講清:(1)提出了理論主題。從邏輯上講,一個理論體系必有其貫穿始終的理論主題,后續(xù)的發(fā)展都是緊緊圍繞這一理論主題進行的?!爸袊厣鐣髁x”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主題,這一理論主題是鄧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閉幕詞中首次提出的,而且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2)建構了基本框架。如同建房子一樣,作為奠基之作,鄧小平理論必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構基本框架。教師在講授這一問題時要從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等九個方面進行總結,最好建立一個框架圖,以此來闡述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發(fā)展的指導和遵循
鄧小平理論是其開篇之作,既為開篇之作,其應為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和遵循。這主要表現(xiàn)為:(1)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2]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正是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我黨才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也正是堅持這一思想路線,我黨此后才相繼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提供了價值遵循。鄧小平理論始終貫穿著人民利益至上、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提供了價值遵循。鄧小平強調指出,判斷評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這些論斷體現(xiàn)著鄧小平理論的價值追求?!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們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講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不管是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四個部分,它們歷史地位各不相同,特別是在實踐方面的歷史地位更是有別,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論的實踐來源不同。關于鄧小平理論在實踐方面的歷史地位,教材是采取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分析的。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要通過PPT或板書列出分析框架圖,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鄧小平理論的這一歷史地位。
大前提:鄧小平理論來源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任何理論都來源于實踐,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深遠歷史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前無古人,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學,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總結。鄧小平理論正是鄧小平領導全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創(chuàng)立的。
小前提:鄧小平理論指導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并取得偉大成就。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并由實踐予以檢驗,鄧小平理論既來自實踐,又是為實踐服務且為實踐所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一步一步推向前進并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充分證明其是科學理論。
結論: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4-116.
[2] 徐光春.鄧小平理論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報,2014-8-25 (007).
【作者簡介】
鐘頭朱(1970—)男,湖南株洲人,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