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于雯
(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高速發(fā)展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中國國際影響力至關重要。自2013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都強調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思想,這是我國目前對外宣傳的方向目標和重要任務。漢語國際教育作為我國對外交流重要形式,“講好中國故事”義不容辭,其中,漢語教材作為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載體,是外國人認識中國最直接的窗口。
漢語教材是漢語對外教學和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而教材的核心是話題。所謂“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內容”[1]。第二語言教材中“話題的選擇不但決定著常用詞的選擇取向,而且影響著語法結構、功能項目及文化項目的融入”[2]172。反過來說,通過對教材話題內容的分析、對比,也可以考察出不同教材編寫者的教學理念,意圖傳遞的思想文化內涵,以及展示出的國家形象。
本文選取《新實用漢語課本》(以下簡稱《漢語課本》) 進行話題選編分析。該套教材由劉珣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2002—2009年陸續(xù)出版,是國家漢辦重點推薦的教材,也是近十幾年國外大學使用得最廣泛的漢語教材,[3]目前已有英語版、德語版、西語版、俄語版和泰語版等多種版本,其科學性、實用性受到漢語教學界的高度認可。這套教材是以國外成年漢語學習者為教學對象的綜合性教材,包含初級、中級和準高級水平的內容,教材目的都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漢語聽、說、讀和寫能力,并“有助于學習者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和社會”[4]1。
《漢語課本》系列教材分為六冊,共70課。我們對教材中的課文內容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分析,共歸納出17種話題類型。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的每一課雖然只有一個大標題,但實際內容常常由幾篇小課文組成,且小課文的話題類型不盡相同,這種情況我們就按照小課文中具體的話題計算數量,因此,統計結果中顯示的話題總數會多于教材的課數總和。下表是《漢語課本》話題分布情況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漢語課本》70課內容中涉及17個話題,共出現116次。其中,第一——四冊主要是對話的形式,以來華留學生丁力波、馬大為、林娜以及他們的中國朋友的學習生活為線索展開,第五、六冊則主要以短文的形式“著重介紹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4]2,其中有不少課文都選自知名作家的文學作品。全六冊涉及了“社會交往”“個人信息”“文體娛樂”“學校生活”“日常生活”“語言與文化”“身心健康”“旅行與交通”“文學與藝術”“節(jié)日活動”“歷史地理”“價值觀念”“人與自然”“婚姻家庭”“職業(yè)與個人發(fā)展”“教育”“科學與技術”等17個話題。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三類話題是“社會交往”類(14.6%),如打招呼、提建議和探病等,“日常生活”類(12.9%),如租房子、購物和去銀行換錢等,“婚姻家庭”類(10.3%),如結婚習俗、生育觀念和父愛母愛等。
表1 《漢語課本》話題分布情況統計表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漢語交際能力,而“只有實用的話題,才能融入實用的詞語和語法項目”[2]172,體現實用的功能項目和文化項目,才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從話題統計數據來看,《漢語課本》的話題項目體現了很強的實用性。
首先,“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兩類話題是《漢語課本》的高頻話題,它們所涉及的都是和基本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并且它們都比較集中地安排在教材的前兩冊,也就是學習的初級階段,能及時地滿足學習者初學漢語時學習和生活的實際交際需要,是學了馬上就能用的。例如教材第一冊的 “你好” “你忙嗎”“認識你很高興”“祝你圣誕快樂”等,內容都是打招呼、問候或祝福,是社會交往中最常用也最簡單的話題。日常生活類的如教材第一冊的“我在這兒買東西”是關于購物的話題,“我認識了一個漂亮的姑娘”說的是租房子的話題,第二冊的“他去上海了”講到了去銀行換錢的話題、“我聽懂了,可是記錯了”是關于郵寄包裹的話題。這樣急用先學、常用先學的話題選擇和安排能讓學習者感到學了有用,有利于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建立學習漢語的信心。
其次,《漢語課本》的話題種類很豐富,來源廣泛多元,除了涵蓋日常交際的方方面面之外,還廣泛涉及文體娛樂、語言文化和歷史地理,以及價值觀念、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人與自然等等。其中,關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話題是漢語學習者興趣度最高的話題[5],例如教材第三冊的“禮輕情意重”、第四冊的“洋姑爺在農村過春節(jié)”,展現了中國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第四冊的“女兒才八歲”“我是獨生子女”談的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獨生子女問題;第五冊的 “五味”,介紹了中國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特色和飲食文化。而夫妻關系(婚姻家庭類)、健康飲食(身心健康類)、環(huán)境保護(人與自然類)、女性地位(價值觀念類)等話題大都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甚至引發(fā)熱議的話題,這些話題既體現了教材的時代性,又能夠引發(fā)不同國家背景、尤其是成年漢語學習者的興趣,使相對艱難枯燥的漢語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有趣味,從而更好地習得漢語。
“語言與文化是共生共存的,二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2]173,讓學習者在掌握漢語的過程中了解和理解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差異是漢語國際推廣的目的之一。而文化與話題在教材編寫中是相輔相成的,話題中蘊含著文化,文化通過話題表現出來。
《漢語課本》首先非常重視中國文化的表達,以呈現中華文化為主,“特別注意課文內容的人文性”[6]。教材中直接涉及到中國文化的課文有23篇,其中,既有文學、戲劇等顯性的形式文化,又有價值觀念等隱性的深層文化。它們有的是以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旅行交通等話題為明線,以文化內容為暗線呈現出來,如教材第一、二、三冊出現的寒暄問候、請客吃飯的話題中,體現了中國人貶己尊人的交際文化特點和熱情好客的餐桌文化,又如第二冊第十五課“他去上海了”,借由旅行的話題引出了古都西安和金融中心上海的城市文化。有的則是直接以文化現象、文化產物或文化概念作為話題,例如第三冊的“他們是練太極劍的”,談的是中國中老年人的大眾文化生活;第五冊的“關于名字的隨想”,介紹了中國的姓名文化以及中國人對名字寓意和內涵的追求。
在介紹中國文化的同時,教材還在探討人類共同話題的語境下進行了中外文化的對比,使學習者理解中外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明顯的文化對比在《漢語課本》中共出現了9次。如第二冊 “中國畫跟油畫不一樣”,通過看畫展過程中的對話,簡潔通俗地介紹了中外繪畫藝術的不同之處,又如第四冊的“頭痛醫(yī)腳”,講的是中醫(yī)和西醫(yī)在治病原理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對比,不但能縮小學習者心目中中外文化的分歧,而且能使學習者更容易地接受中國文化。
《漢語課本》的話題內容很豐富。第一到第四冊的內容是以留學生丁力波、馬大為和林娜在中國的學習生活為主線展開的,再借由他們的中國朋友宋華、陸雨平及老師張教授等人物生發(fā)出去,課文中的故事和對話都發(fā)生在中國社會文化場景中,而第五、六冊則是以敘述的方式講述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整套教材具體而生動地展現出中國社會生活的全貌。
第二冊的“你舅媽也開始用電腦了”,以日常生活為話題,談論了中國新農村、新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第四冊的“‘胖阿姨’文具店”以職業(yè)發(fā)展為話題,講述了城市工人下崗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第三冊的“汽車我先開著”“你聽,他叫我太太”和第四冊的“我想開個律師事務所”,分別以買車、婚禮和找工作為話題,揭示出中國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消費觀、婚姻觀和就業(yè)觀等方面的代溝;第六冊的“傻二舅”以北京一位老手藝人的住房變化為話題,講述了不同的人對拆舊蓋新的不同看法,體現了城市發(fā)展變遷進程中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以及對新生活方式的向往。教材通過一段段生動的對話,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娓娓道來,為漢語學習者鋪開了中國社會生活的畫卷,其中既有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又反映了濃厚的現代氣息,建構出一個樸實和諧的國家形象,令人有平易親切之感。
如前所述,《漢語課本》中出現頻率前三名的話題分別是“社會交往”“日常生活”和“婚姻家庭”?!吧鐣煌焙汀叭粘I睢鳖愒掝}貼近生活,實用性強,是提高漢語學習者交際能力所必須的,而“婚姻家庭”類話題數量多則體現出編者意圖傳達的親情文化在中國社會的重要性。在“婚姻家庭”類話題中,既有關于婚戀問題的,如第四冊第三十九課“沒有說出的愛”,也有關于生育觀念的,如第四冊第四十八課“多子多福與丁克家庭”。而最引人注意也是數量相對較多的是關于父母之愛的話題,如第五冊第五十一課“母愛”,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母親對已經成家立業(yè)的兒子默默的守候和無微不至的關心,以及兒子對母親無以為報的愧疚和深深的愛。再如第五冊第五十七課選編了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寫的是父親在車站為兒子送行的情景,以父親的“背影”命題立意,以平實的細節(jié)描述表現出相愛相惜的父子親情,能夠增進讀者對“天下父母心”的體會和理解。這類話題往往充滿溫情,同時也顯得比較嚴肅。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本身帶有很強的親情色彩。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指的就是血緣范圍內的“愛親”,“孔子把‘愛親’作為仁最基本的含義,并把它作為仁的本質與根本”[7]33-34?!墩f文解字》中對“仁”的解釋就是“親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問題,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不抓住親情文化這條根,就很難談清楚。親情文化是思考中國問題的基本背景,是理解和預期中國發(fā)展道路的關鍵所在。”[7]35-36
漢語教材是國外漢語學習者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最直接的窗口和最有效的媒介,在漢語教材中著重表現中國親情文化,實際上就是給了外國學習者打開了解中國社會之門的鑰匙,有利于使他們更深入地體會和理解中國社會中人們思想情感和處世哲學。同時,對于學習漢語的海外華人華僑來說,有助于他們“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產生血濃于水的親情與親和力、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
“對外漢語教材在幫助學習者形成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和認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對外漢語教學通過語言傳授中國的歷史、地理、政體、法律和經濟發(fā)展狀況等知識以及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等等,從時間、空間和社會結構等角度塑造和傳播國家的形象?!盵9]從這個視角來看,《漢語課本》是比較成功的,教材中的話題廣泛、豐富和實用,內容從衣食住行,到文學藝術,從歷史地理,到思想觀念,從傳統文化,到現代生活,基本涵蓋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而真實地描繪出積極正面的國家風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闡釋了中國價值觀,構建了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漢語國際教育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使命,已然“成為中國公共外交乃至中國整體外交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0],作為漢語國際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漢語教材也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習者“學”的工具和材料,而是外國學習者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甚至愛上中國的橋梁和紐帶?!叭绾瓮ㄟ^漢語國際傳播,將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國家形象’隨著‘學漢語’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向外輸出,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編寫漢語教材時必須認真研究的話語策略問題?!盵11]《新實用漢語課本》雖不可能盡善盡美,但其話題內容的選編無疑是值得教材編寫者們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