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 要】目的:探討MRI和CT影像學檢查對肝臟疾病術前診斷及術后恢復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肝臟疾病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行MRI和CT影像學檢查,對比檢查結果,術后隨訪半年,復查時均行MRI和CT檢查,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參照,統(tǒng)計MRI和CT復查診斷患者術后復發(fā)的準確率。結果:MRI診斷肝內(90.83%)和肝外病灶的陽性率(55.83%)高于CT(70.83%)、(31.67%)(P<0.05);MRI診斷肝臟疾病復發(fā)的準確率(94.12%)高于CT(70.59%)(P<0.05)。結論:與CT檢查相比較,采用MRI影像學檢查對肝臟疾病進行術前和術后恢復診斷,可有效檢出肝內和肝外病灶,并為醫(yī)師鑒別術后復發(fā)病例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肝臟疾病;術前診斷;復發(fā)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臨床中常見的肝臟疾病類型包括肝癌、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肝血管瘤等[1]。由于肝臟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的特點,導致醫(yī)師容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情況,延誤患者治療,影響預后[2]。為了探索更加可靠的檢查方式,本文就MRI和CT影像學檢查對肝臟疾病術前診斷及術后恢復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索。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肝臟疾病患者120例。納入標準:①均行手術治療,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肝臟疾病;②術前和術后半年均行MRI、CT檢查;③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影像學資料缺失;②合并其他器質性功能障礙;③未參與術后復查;④MRI、CT檢查禁忌癥;⑤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精神病;⑧溝通障礙?;颊吣?3例,女47例,年齡29~74歲;平均(57.48±3.51)歲?;颊呔@知情權。
1.2 方法
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均行CT(GEOPTIMA52016排螺旋CT儀)、MRI(SIEMENSAvanto1.5T超導磁共振儀)掃描檢查。CT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對肝臟局部實施平掃檢查,管電流300mA,管電壓120kV,層距10mm,層厚10mm,矩陣512×512。MRI:取仰臥位,行肝部冠狀位、矢狀位、軸位多角度成像掃描檢查,層厚3mm,層間距0.3mm,視野200×200mm,矩陣256×256。全部影像學檢查工作和圖像資料處理工作均交由影像科相同兩位專業(yè)醫(yī)師負責。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種方法診斷肝內和肝外病灶的陽性率。(2)術后隨訪半年,以病病理結果為參照,統(tǒng)計CT、MRI診斷肝臟疾病復發(fā)的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shù)據(jù)錄至SPSS23.0,以X2檢驗定性資料(%、n),以t檢驗定量資料(),P小于0.05,表明有差異。
2 結果
2.1 兩種方法診斷肝內和肝外病灶的陽性率比較
MRI診斷肝內和肝外病灶的陽性率高于CT,見表1。
2.2 兩種方法診斷肝臟疾病復發(fā)的結果對比
隨訪半年,120例肝臟疾病患者中復發(fā)34例(28.33%),MRI診斷復發(fā)的準確率高于CT,見表2。
3 討論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肝臟疾病的常用方法,可幫助醫(yī)師觀察肝臟病變狀態(tài),為醫(yī)師診療患者病況提供參照[3]。任莉莉等[4]實踐證明,MRI檢查在肝臟疾病的診斷和術后療效評估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祁生平[5]對60例肝臟疾病患者研究后發(fā)現(xiàn),與CT檢查方式相比較,MRI診斷肝臟疾病在術前診斷、術后療效評估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中MRI診斷肝臟疾病復發(fā)情況的準確率達到了96.61%,結果可靠。本文中MRI診斷肝內病灶、肝外病灶的檢出數(shù)和陽性率高于CT,表明MRI可有效檢出肝臟病灶。術后半年,MRI診斷肝臟疾病復發(fā)的準確率(X2=6.476,P=0.010)高于CT,表明MRI評估術后療效結果可信。分析后可知,與CT檢查相比較,MRI具有無輻射、診斷準確率高的優(yōu)勢,比如在肝癌診斷中,MRI影像資料呈動脈期、門脈期強化特征,為高信號陰影征象;CT可見動脈期顯著強化,門脈期為低密度征象,但部分患者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特征,門脈期可見強化征象。在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診斷中,MRI圖像門脈期為相對高信號特征,動脈期呈顯著強化特征;CT呈動脈期顯著強化、門脈期等密度信號征象。同時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采用MRI不僅能夠多層次、多角度觀察肝臟狀態(tài),且分辨率更高,三維成像效果更佳,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病灶及其鄰近組織的毗鄰關系,為醫(yī)師判定肝臟疾病提供有力參照。
綜上所述,MRI和CT影像學檢查在肝臟疾病術前診斷和術后恢復評估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前者可有效檢出肝臟病灶,提升肝內、肝外病灶檢查陽性率,準確評估患者術后復發(fā)情況,為醫(yī)師診療患者病況提供必要的影像學數(shù)據(jù)支持,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磊,吳靜澤.CT聯(lián)合MRI檢查對肝臟病變的定性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9,26(12):1480-1483.
李曉浦,王晶,蔣秀文.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狀增生的效果比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8,25(5):497-499.
楊劍,羅旺,項楠,等.多模態(tài)影像融合技術在肝內膽管癌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9,18(2):176-182.
任莉莉,方婷婷.CT掃描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原發(fā)性肝癌診斷及介入治療術后的療效評估[J].農墾醫(yī)學,2019,41(1):34-36.
祁生平,楊云.MRI和CT影像學檢查對肝臟疾病術前診斷及術后恢復的評估[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9,16(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