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軍
【中圖分類號】R8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眾所周知,糖尿病纏綿日久,以尿頻、消瘦、渾身無力為主要臨床特征,可引起諸多器官組織病變,目前尚無根治辦法,是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三大基礎疾病之一。同時,為維持血糖的平穩(wěn)、扼制并發(fā)癥發(fā)生進展,發(fā)病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服用降糖藥物,且在飲食、運動等方面多有禁忌。那么,糖尿病患者在用藥方面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在疾病的健康管理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保健知識呢?現(xiàn)筆者從藥學服務和健康指導角度作如下科普,旨在強化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切實提升血糖管理水平。
1 常見降糖藥物和用藥要點
降糖藥物的品類繁多,服用時間、使用方法存在一定差異,且不同降糖藥物的毒副作用表現(xiàn)有所不同,舉例而言,格列美脲、格列齊特等磺脲類藥物常在飯前半小時服用,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劑可在進食之初隨同第一口食物服用,羅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應在早飯后服用等,掌握相應藥物的服用注意事項,勢必可提高用藥的安全性、乃至療效。
1.1 雙胍類降糖藥物
常見雙胍類降糖藥物有鹽酸二甲雙胍、格華止、美迪康等,一般在進餐過程中服用。該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并不是降低人體的正常血糖,而是通過減少肝糖原的輸出以及強化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在胃腸道吸收葡萄糖的過程中發(fā)揮阻礙作用而實現(xiàn)降糖目的,故服藥期間通常不會發(fā)生低血糖事件,但應注意胃腸道不適反應,因而推薦在進餐過程中服藥,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刺激,由此可見該類藥物不可空腹服用,防止胃腸道刺激加重。
1.2 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
常見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一般在飯前20-30min服用。該類藥物能夠?qū)θ梭w胰島B細胞產(chǎn)生興奮刺激,促使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繼而實現(xiàn)降糖目的。為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建議在飯前20-30min服用,同時嚴格控制進餐的時間,防止未及時進餐而發(fā)生低血糖。在諸多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中,格列吡嗪和格列美脲較為特殊,前者是控釋片,后者是長效制劑,因而對用藥時間的要求相對寬松,早餐前即刻服用亦有效安全。
1.3 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
常見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有那格列奈、瑞格列奈,一般在飯前15min服用,其作用機制與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相同,均是對胰島B細胞進行刺激而增加胰島素分泌量。但是,不同于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那格列奈、瑞格列奈起效快、半衰期短,能夠在進餐后快速降糖,對于部分患者而言,亦可將用藥時間調(diào)至餐前即刻。該類藥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胃腸道功能紊亂、偶見輕微低血糖反應或是短暫性視力障礙、輕度增重。
1.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應用最為廣泛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非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莫屬,該類藥物能夠?qū)ζ咸烟堑矸勖?、麥芽糖酶等的活性產(chǎn)生抑制作用繼而延緩葡萄糖、果糖的吸收,實現(xiàn)降糖目的。該類藥物一般隨著進餐的第一口食物共同嚼碎費用,但是因為口服用藥吸收少,降糖效果的發(fā)揮需要依賴藥物在胃腸道內(nèi)的降解,故用藥后多有肛門排氣增多、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感,一般無需特別處理便可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而自行緩解。另外,若餐食無碳水化合物,則不宜服藥,以免加重不適感。
1.5 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物
常見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物包括匹格列酮、羅格列酮,又被稱為胰島素增敏劑,從側面表明了該類藥物降糖的作用機制,即為增強胰島素在外周組織內(nèi)的敏感性,避免胰島素抵抗增強。該類藥物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伴肥胖癥患者的降糖治療,用藥時間推薦早餐后,若患者合并肝病或者肝功能損害,則應更換用藥品類,同時對于長時間用藥者需要定期檢查肝功能,降低肝功損害。另外,伴有3、4級心功能障礙患者亦不推薦該類降糖藥物,以免增加充血性心衰發(fā)生風險。
1.6 注射用胰島素
皮下注射胰島素亦是降糖的重要手段,單次注射劑量因人而異,具體應遵從醫(yī)囑;注射時間為三餐前及晚睡前30min;注射部位腹壁皮膚,或大腿、臀肌/三角肌區(qū)域,注意紅腫、硬結的出現(xiàn),可通過熱敷緩解。
2 糖尿病必知保健知識
2.1 飲食和運動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健康管理中飲食治療一直被視為“五駕馬車”之首,在兩低兩高(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飲食準則基礎上,需要嚴格掌握如下飲食注意事項。其一,每日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為45%-60%,脂肪為25%-35%,蛋白質(zhì)為15%-20%,膳食纖維為25-30g。碳水化合物可選根莖類蔬菜如芋頭,谷類如蕎麥、黑米等,脂肪的來源為植物油脂,日攝入上限為75g,蛋白質(zhì)可選豆類植物蛋白,蛋類、魚類動物蛋白,膳食纖維推薦韭菜、白菜、香菇、竹筍等含糖量少的蔬菜以及草莓、獼猴桃等富含礦物質(zhì)、維生素的水果。其二,每日保證三頓正餐,可適當增加2-4次加餐,對每頓餐飯進行定時、定量,均衡分配熱量攝入,可通過調(diào)整食物烹飪方法或是應用食物交換法優(yōu)化膳食體驗。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適當運動不僅是增強體質(zhì)的可靠手段,也是強化血糖管理水平、延緩并發(fā)癥的重要舉措。推薦慢跑、太極拳、瑜伽、游泳、散步等運動方式,但應注意活動強度,以心率為參考標準合理管控。同時,養(yǎng)成血糖自我監(jiān)測和記錄的習慣,以便了解疾病轉歸進展,同時為降糖方案的調(diào)整提供參考。通常,血糖控制在8.4-11.1mmol/L間較為安全。
2.2 常見并發(fā)癥及其特點
坊間歷來將糖尿病稱之為“不死的癌癥”,這是因為糖尿病可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諸如感染、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腎病、腦梗死、心臟病變、糖尿病足、眼部病變等。上述并發(fā)癥各有特點,在發(fā)病后的處理上亦存在較大差異。周圍神經(jīng)病變是較為多發(fā)的病癥總稱,主要表現(xiàn)為營養(yǎng)障礙、泌尿/汗異常、下肢壞疽、眼底病變、足跟痛、皮膚瘙癢伴疼痛等,這與患者用藥依從性欠佳及血糖管理不當不無關聯(lián),因而在規(guī)范治療和用藥的同時,需要加強皮膚感染、足部保健等教育指導。作為患者應勤洗澡,更換干凈衣物,勿選穿松緊帶衣褲,防止局部皮膚被約束帶長時間束縛而影響血運,同時觀察皮膚性狀、顏色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病變。另一方面,通過手法按摩改善足部血運,避免用熱水燙腳,泡腳時水溫應控制在37℃,可在水中放置中性皂強化清潔效果,泡腳時間控制在20-30min,警惕足部外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