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劉海軍 何燁 甄世萍 盧杉 張晉華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行肺大皰切除術治療氣胸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氣胸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實驗組(應用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和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胸腔鏡三孔法),每組均為50例。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氣胸患者的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后拔管時間、平均術后漏氣時間、平均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發(fā)生率以及術后復發(fā)率。結果:兩組患者平均術后漏氣時間、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后拔管時間、平均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行肺大皰切除術治療氣胸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肺大皰切除術;氣胸;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氣胸是一種臨床常見胸外科疾病,好發(fā)于青少年人群[1]。大部分氣胸患者癥狀不重且未有顯著生理改變,但是少部分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呼吸改變,繼而出現(xiàn)休克癥狀。一般情況下,氣體異常進入到機體胸膜腔后極易形成積氣狀態(tài),也有因為操作不當或疾病原因等導致氣胸發(fā)生。電視胸腔鏡手術目前已經(jīng)成為治療氣胸患者的最為理想方式,但是關于電視胸腔鏡該選取幾個操作孔加以手術一直存在爭議之處。本文將觀察分析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行肺大皰切除術治療氣胸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氣胸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jīng)過胸部X線片確診為氣胸患者;(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氣促和胸悶癥狀;(3)耐受手術治療者;(4)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知情下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者;(2)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者;(3)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實驗組有33例男、17例女,平均年齡為(20.3±1.9)歲,平均體重為(53.5±8.1)kg;病變部位:40例左上肺、10例右上肺。對照組有35例男、15例女,平均年齡為(20.8±1.2)歲,平均體重為(52.8±9.6)kg;病變部位:39例左上肺、11例右上肺。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胸腔鏡三孔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氣管插管全麻,消毒鋪巾,充分暴露患者患側,取側臥位;
第一孔為觀察孔,在腋中線第7~8肋間取一1cm~1.5cm切口;
第二孔作為主操作孔,在聽診三角第5~6肋間取一2cm切口;
第三孔作為副操作孔,在腋前線第4~5肋間取一3cm~4cm切口;
置入胸腔鏡探頭,觀察患者的胸腔情況,有無肺大泡等;
切除肺大泡,鼓肺試水,未出現(xiàn)漏氣情況后,置入引流管;
術后常規(guī)止血、縫合,預防性提供抗生素治療。
實驗組應用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全麻,雙腔氣管插管,健側臥位通氣;
第一孔為觀察孔,在腋中線第7~8肋間取一1cm~1.5cm切口;
第二孔為操作孔,在腋前線第7~8肋間取一2cm切口;
如果存在粘連情況,需使用電凝鉤分離,明確肺大泡具體位置,在操作孔下置入直角鉗,切除肺大泡;
檢查患者肺部表面有無漏氣,留置引流管,縫合傷口;
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氣胸患者的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后拔管時間、平均術后漏氣時間、平均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發(fā)生率以及術后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資料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s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法。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為雙側概率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平均術后漏氣時間、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后拔管時間、平均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三孔操作法雖然具有較大操作空間和較高臨床治療效果,但是切口極易滲血,繼而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增加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引流量[2-3]。除此之外,由于背部肋間隙比較窄,反復進出器械會導致肋間神經(jīng)受損。單孔操作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和出血量少等優(yōu)勢,因此被廣大醫(yī)患工作人員所接受。但是,單孔操作方法對術者要求比較高,臨床操作時需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術。單孔操作法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和預后效果更為理想等優(yōu)勢,除此之外,有學者認為,單孔操作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感,繼而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后拔管時間、平均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行肺大皰切除術治療氣胸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洪英財,陳懷生,林少霖等.電視胸腔鏡單操作孔方法行肺大皰切除術治療氣胸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5,11(10):1585-1588.
張恒,趙松.單孔胸腔鏡下應用切割縫合器與縫扎術治療自發(fā)性氣胸效果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2):411-413.
王慶淮,趙飛蘭,譚寧等.胸腔鏡下單操作孔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肺大皰的臨床比較[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9(5):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