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萍
年齡段:混齡
背景:
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想象力的時期,幼兒總喜歡把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有生命的,他們往往根據(jù)自己有限的生活經(jīng)驗來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現(xiàn)象,用想象來填補經(jīng)驗的不足。幼兒正是以想象與虛構為特征的,對把動物、花草、樹木都擬人化的童話故事情有獨鐘。童話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擬人化的動物和植物,非常符合幼兒“萬物有靈”的思維特點。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我園特色樓層創(chuàng)設,我們班級開展了以童話故事為依托的表演游戲。讓每個幼兒在體驗表演游戲快樂的同時,塑造生動活潑的個性、主動地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建構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
序:《三只小豬》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餐前講故事環(huán)節(jié)時,孩子們聽了《三只小豬》的故事后,對故事情節(jié)充滿了興趣,時不時模仿一下故事中的對話,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動作!如何順應孩子的發(fā)展?于是沿著孩子的興趣我們集體討論:我們需要開設一個表演區(qū)嗎?開在活動室的什么地方?需要些什么材料......經(jīng)過孩子們的討論我們在活動室設置了表演區(qū)和一些簡單的服裝!
第一章(第一次嘗試)
區(qū)域活動開始,幾個混齡的孩子來到表演區(qū),他們看到一些道具和服裝后,迫不及待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穿戴。有的穿上老虎服裝,有的裝扮上公主皇冠。裝扮好之后,他們拿起樂器說咱們合奏吧,于是幾個演員圍坐在一起合奏起來。
幼兒1說“好吵呀”,隨后他喊起了節(jié)奏,1234開始,繼續(xù)投入的表演持續(xù)時間15分鐘,其中還時不時加入新的樂器……就這樣在收區(qū)音樂響起后,孩子們戀戀不舍的結束了演奏!
活動結束,我組織孩子們進行評價:
師:孩子們,你們今天表演什么了?
幼兒1:我今天扮演了公主,還有拖地長裙呢。(其實就是一塊布子)
幼兒2: 我也是公主還戴著皇冠呢。
幼兒3: 我和xx是兩只大老虎,不過xx后來脫掉老虎衣服,變成了打鼓手了。
師:今天我們這里表演是什么,你們還記得嗎?(在活動之前,我們已經(jīng)告訴孩子 們,今天我們表演的是三只小豬)
幼兒1:我知道,我知道,是《三只小豬》,可是老師我們就看到只有一只小豬的頭飾,沒有其他的!
師: 所以你是需要一些三只小豬的服裝對嗎?
幼兒1:是的,這樣下次我們就可以表演了。
師: 好的,下次我們可以一起制作一些服裝道具,歡迎你們下次再來我們班哦!
第二章(制作服裝道具)
曾佳軒: 李宇晨我們的沒有小豬頭飾,咱們一起來做一個吧?
李宇晨:好呀!
于是幾個孩子連續(xù)幾天都在制作表演道具!還有孩子的孩子從家里帶來了圍巾說要給豬媽媽戴!
王一冉:可是別的班的孩子來了不知道我們的班表演什么,怎么辦?
李宇曦:我們做海報吧!
于是孩子邀請我給他們拍圖片,制作海報。
第三章(環(huán)境新增了孩子們做的小豬頭飾還有小豬的海報)。
互訪開始了,孩子們陸續(xù)走進教室……
師:聽了你們的建議,中一班的小朋友在他們自主選擇游戲的時候制作了一些服裝道具,你們看看還滿意嗎?有什么意見,你們可以再提出來!
幼兒各自戴好頭飾,準備演出幾個孩子站在一起,不知從何開始。
這時幼兒1拿起話筒說:“孩子們你們長大了,應該去蓋房子自己生活了?!?/p>
就這樣故事開始了……
小豬們去蓋房子,并藏到了一棵樹后面,這時候一只大老虎過來了敲門
小豬1::誰呀?
大老虎:我是你們的媽媽呀。
小豬:媽媽的聲音沒那么粗。(老虎退場)
豬媽媽回來敲門唱: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媽媽回來了。
小豬唱:媽媽回來了,我就把門開。
豬媽媽:媽媽又要出去采蘑菇了,你們一定要看好家,小心大灰狼(其實是大老虎)
……
師:哦,你們是借助了小兔乖乖的故事情節(jié),那下次歡迎你們繼續(xù)來我們班,老師會給你們準備三只小豬的動畫故事,你們可以看看三只小豬的故事情節(jié),這樣,下次你們就可以知道三只小豬遇到大灰狼是如何做的了,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幼:好的老師。
反思:
在幼兒表演游戲時,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成為教師關注、考慮的重點,要賦予幼兒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選擇要不要演這個故事,而非外部命令或要求,兒童可以決定用什么道具和誰一起演。而教師的指導作用更多的作為一種支持者、引導者。比如:第一次嘗試演出時,教師并沒有權威的命令幼兒必須表演故事《三只小豬》。而是通過觀察幼兒行為,并利用評價環(huán)節(jié)了解幼兒真正的想法,并順著幼兒的要求,幫助幼兒完善故事中所需的服裝、道具。從而引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課程領域課程,有機的整合童話與藝術,發(fā)揮出表演游戲特有的教學潛能。
在活動中,將幼兒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將其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的時候,為了讓幼兒表演能夠迅速達到生動性,教師往往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自己認定的表現(xiàn)方式強加給幼兒.一旦發(fā)現(xiàn)幼兒的表演與自己的想法相差甚遠時,教師往往采取“立即示范”或者是“手把手教”讓幼兒在高度控制下進行表演。幼兒主動程度價低。比如:第二章中幼兒把大灰狼換成了大老虎,套用《小兔乖乖》劇本表演《三只小豬》的時候教師并沒有阻止,因為高度重視重復和高控制的指導必然導致重重復和模仿,而忽視了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幼兒表現(xiàn)水平的高提高并不是教師的“告知”或者是“手把手教會的”,而是通過幼兒伙伴之間相互作用、通過討論、提議采納他人意見而獲得的。比如:第三活動中,一位觀眾不斷提示表演中的大灰狼臺詞,他們以故事為依托在幼兒的創(chuàng)編中不斷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和同伴的交往能力等。而且老師則更多的體現(xiàn)為幼兒討論的組織者、問題的提出者。
如何讓《三只小豬》的系列活動發(fā)揮其真正的教育價值呢?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單一的故事情節(jié)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幼兒失去興趣的?我認真的搜索發(fā)現(xiàn)《三只小豬》的原著是謝爾蓋.米哈爾可夫,原著大約7000多字,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對話也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借鑒這些情節(jié)或者借助其他的表演方式如:手偶、皮影、木偶等繼續(xù)的我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