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瑞
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德育人,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拓寬德育渠道,更新德育手段,豐富德育內(nèi)容,走出了一條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使校風、學風得到了根本性好轉,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健全組織,嚴肅育人制度
學校成立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德育工作領導組織機構,政教處具體負責,團書記、少隊輔導員、班主任為骨干力量,教師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體系,全面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為了確保德育工作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學校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組織建設制度、德育研討制度、班風建設評分制度、學生一日常規(guī)考評制度等。
二、課堂滲透,拓寬育人渠道
課堂教學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學校重視把德育滲透到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一)將知識傳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師在備課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知識傳授與德育有機地結合。在數(shù)學課,講“分數(shù)、百分數(shù)的意義”時,讓學生通過計算家庭收入與10年前的收入比,家中有電腦、轎車與全班總人數(shù)之比,這些例子讓學生隨時都能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品課,教師要求學生編寫少年法制案例,觀看法制宣傳片,提高法制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
(二)探討課堂教學“兵教兵”新路子,促進后進生轉化
后進生轉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后進生轉化工作中,學校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是領導、教師“包?!敝?,領導專門“包保”違紀嚴重或屢教屢犯的學生,找他們談心,幫助他們轉化思想;教師“包保”的是學習較差的學生,輔導功課,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二是讓優(yōu)秀學生與后進生結對子,即“兵教兵”。結對子的同學不僅要從學習上,更要從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上進行幫助。每個學科的教師都安排好幫教小組,每節(jié)課上都有生生互教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兵教兵”的方式,許多同學的不良行為大有好轉,后進生轉化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三)開發(fā)特色校本課程,開展“三育四會”教育活動
由于我鎮(zhèn)是遠近聞名的傳統(tǒng)滿族剪紙之鄉(xiāng)。為使傳統(tǒng)文化后繼有人,我校開發(fā)了“我與剪紙同成長”這一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并編寫了校本教材。讓學生在剪紙的過程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剪紙藝術的快樂。同時,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三育四會”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剪紙過程中得到育心、育德、育智的教育和學會感趣、學會實踐、學會整合、學會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營造氛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學校環(huán)境是一種“隱性課程”,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完善校園設施建設,提供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
近年來,學校多方籌措資金,普及了多媒體教學,硬化了操場,栽種了花草、樹木,修建了永久性花壇,達到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園林式的校園。環(huán)境的改善,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畫廊等進行德育工作宣傳,讓板報說話,讓墻壁育人。每學期初,政教處都組織班主任、美術老師、團支書記、少隊輔導員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專題研討,整體構思,想方設法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性、時代性和育人功能。教學樓內(nèi)有二百余幅師生作品:剪紙、繪畫、書法、雕刻、粘貼等。每幅作品都浸透著師生的心血,既豐富了業(yè)余生活,又陶冶了情操。
(三)發(fā)揮德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
學校建立了以革命烈士陵園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以敬老院、食用菌廠、蔬菜大棚社會實踐基地。每年利用這些基地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勞動、尊老愛幼等方面的教育和鍛煉。學生在這些體驗活動中,不僅培養(yǎng)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水準都有了很大提高。
四、寓教于樂,豐富育人內(nèi)容
學校結合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教育活動,實行常規(guī)教育天天有,重點活動周周有,主題活動月月有的活動教育體系。
(一)開展傳統(tǒng)教育,明確歷史使命
學校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傳統(tǒng)教育、歷史使命感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學生以一顆責任心來面對自己的末來,承擔起祖國騰飛的重任。如三月開展“弘揚雷鋒精神手抄報及漫畫展”;四月清明節(jié)開展“少先隊重溫誓言既大唱三首歌評比活動”;六月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六個一”主題教育活動等。利用署假引導學生讀一本愛國主義好書、看一部革命電影、進行一次“紅色旅游”等。
(二)開展時代教育,樹立新時期榮辱觀
學校開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動、情曖校園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等;倡導“學好一天課就是愛父母”“少犯一次錯誤就是愛老師”“撿起一片紙就是愛學?!薄傲⑾乱粋€志向就是愛國”,將感恩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從小處著手,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人;在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中,組織“知榮辱、懂感恩,放歌六月”主題大隊會、“我與文明同行”漫畫展、“知榮辱、懂感恩、文明禮儀手抄報展”等,以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時代責任感。
(三)開展社區(qū)教育活動,構建“三結合”教育網(wǎng)絡
學校將社區(qū)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方面,構建較為合理的“三結合”教育網(wǎng)絡,組織學生定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勞動教育、公益活動教育、科技活動教育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育人的空間,豐富了學生的生活。
總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始終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堅持“以德立校,育人為本”的工作思路,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