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泗建
留心觀察各級語文優(yōu)質課、觀摩課,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為了一味地追求課堂的“熱鬧”,因而只喜歡采用各種朗讀形式來調動情緒、烘托氣氛,營造“讀書氛圍”,極少安排默讀訓練。這說明,他們的心里只裝著聽課教師而沒有學生。因為默讀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不出聲,這一點對一節(jié)課,特別是面對專家、評委,還有很多聽課老師的場面來說,時間稍長一點,就會覺得“冷場”,出不了“效果”。因此,現(xiàn)在的競賽課、觀摩課,甚至一些名師課,都極少有默讀訓練,如果有哪位教師敢于安排五六分鐘默讀課文,那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提問(質疑)—思考—討論—發(fā)言”是課堂教學一個完整的過程,提出問題之后的“思考”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極其重要且不容忽視的步驟,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個人的、寂靜的,需要在沉靜中回味;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鴉雀無聲的“尷尬”局面,不少教師在一些公開課上只好刻意簡化甚至省略掉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從整體上看,一堂課始終都很熱鬧,沒有“冷場”,然而實際上卻擠壓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消解掉了學生的“思維張力”。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不僅需要整齊宏亮的誦讀感知,也需要默讀體驗,默讀靜思的“冷場”同樣美麗!
著名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在評價2003年湖北省高中語文優(yōu)質競賽課時曾說:“現(xiàn)在,我很少在優(yōu)質課競賽中看到‘默讀的場面。應該說,全班學生那樣一種沉浸于作品中的靜悄悄的‘默讀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學生體驗的。這樣一種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書樣式正在閱讀教學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边@無疑是頗有見地的深沉呼喚。潛心默讀是一個“潛心讀書、靜思默想、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尊重學生個體的感悟,就不可忽視默讀的作用。
默讀靜思的“冷場”,有利于深入推進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起來的。默讀靜思的“冷場”給學生留有親近文本、展開對話的時空,讓每個學生都與文本“零距離”接觸,默讀文本、品味文本。從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乃至一個標點中去涵泳體味語言,真正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產生共鳴,達到心靈的融通,從而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的“冷場”可以為其它形式對話的有效進行、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提供必要的基礎。
默讀靜思的“冷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刻的思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默讀靜思的“冷場”, 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自由的時空中對各種疑問進行深入地思考,對思維障礙進行深度探究,這不但有利于調動每個學生個體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認同、反思和體驗的習慣?,F(xiàn)在一些課堂上,各種流于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追求表面的熱鬧,從而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地、靜靜地思考的權利。要讓過于喧囂的課堂安靜下來,讓思想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把令人眼花繚亂的形式所用去的時間還給學生去獨自思考。當學生默讀靜思、潛心會文有所得時,一方面會胸有成竹地暢所欲言,另一方面,他們會格外專心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在傾聽的同時,他們會不斷地把別人的感受與自己的理解進行比較和反思,在比較與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完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使自己的感受由淺顯變?yōu)樯羁?,由片面變?yōu)槿妫蓡握{變?yōu)樨S富。課堂上要多一點想好再說,少一點問后即答,做到動靜相宜,千萬不要以動制靜。
默讀靜思的“冷場”,有利于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由課堂辯論、游戲表演、繪圖作畫、影視觀摩、小組討論、媒體運用帶來的“滿堂鬧”,這些花哨的、浮夸的、炫目的新包裝,已使語文味喪失殆盡。當教師給時間讓學生默讀批注時,靜靜的讀書“場”、思考“場”就形成了。在這個“場”中,沒有喧囂、沒有浮躁、沒有干擾,學生在這個“場”中極易走進文本,達到“文我合一”,進而憂文中“人”所“憂”,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啟迪,認識得以升華,情操得以陶冶。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語言實踐,課堂教學需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輻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飛。學生能夠在默讀靜思的過程中學習、理解、積累語言,經過長時間訓練,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表達方式就會更豐富,語言運用就會更規(guī)范、流暢,學生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會在默讀靜思的過程中逐步得到提高。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細細品味的“場”,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體驗、欣賞、評價,這樣才能夠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簡約、走向真實、洗盡鉛華、回歸本真。
在充滿喧嘩與騷動的世界里,默讀靜思傳達的意蘊更為深刻。它不是被動的無可奈何的沉寂,而是積極的等待與不干預。如果體會不到這背后的無限生命及教育教學的意義,那么,就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未能真正浸入師生的心靈。機智的教師知道“冷場”的力量,也知道何時保持沉默,它給學生認識自己和不斷成長留下了空間。在“冷場”中,我們能傾聽教室里無數(shù)的心聲。清華附中的特級教師韓軍曾經撰文介紹其教學《藥》的過程:第一節(jié)課,幾乎不提任何要求,就讓學生自己默讀(而且課后也要求學生接著讀);第二節(jié)課才開始討論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達到深入透徹地理解文本的程度。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他們才能沉下心來,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靜靜地回味、靜靜地收獲,才會養(yǎng)成深思熟慮、潛心鉆研的良好習慣。
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份潛心思考的平靜,還學生一個品味的空間,給學生一個涵泳的時間,讓語文課堂如同花蕾般悄然綻放,花瓣一片片展開,展開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閃耀著孩子們思想的獨特光輝。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泰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