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2008年高考語文成語試題,不僅是語言運用考點中考查面最廣的一種試題,而且也是常規(guī)題型中最富創(chuàng)新特質(zhì)的一種試題。綜觀2008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17道成語試題,呈現(xiàn)出如下四大看點:
一、語料——十大熱點備受關(guān)注
2008年高考語文成語試題的語料非常新穎,帶給人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如下十大熱點備受關(guān)注:
1.北京奧運。如:“迎奧運文明禮儀之光·北京歡迎您”展覽,以漫畫和歌謠這些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為載體,展現(xiàn)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市容新貌。(四川卷第2題B項)
2.汶川地震。如:災(zāi)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員們冒著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按規(guī)定時間抵達四川震中災(zāi)區(qū),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遼寧卷第2題D項)
3.中日邦交。如:中國茶藝與日本茶道各有特點,但異曲同工,都強調(diào)“和”的精神。中日兩國青少年也應(yīng)以和為貴,為中日睦鄰友好多做貢獻。(全國卷Ⅰ第2題C項)
4.網(wǎng)絡(luò)資費。如:最近,浙江手機上網(wǎng)資費全面下調(diào),廣大用戶對此額手稱慶。專家預(yù)測,未來通過手機收看體育賽事或許會成為一種潮流。(浙江卷第3題C項)
5.雅虎并購。如: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微軟收購雅虎這場角逐,可謂兩敗俱傷,而讓他們強大的對手谷歌漁翁得利。(北京卷第3題A項)
6.國學(xué)。如:著名學(xué)者季羨林先生學(xué)貫中西,兼容百家,在諸多研究領(lǐng)域都卓有建樹,被人們譽為學(xué)界泰斗,真可謂實至名歸。(安徽卷第2題C項)
7.股市。如:有段時間,滬深股市指數(shù)波動非常大,有時一天上漲幾百點,有時一天下跌幾百點,漲跌幅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安徽卷第2題D項)
8.姚明。如:NBA季后賽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隊內(nèi)線空虛,在防守上往往顧此失彼,實力明顯削弱。(浙江卷第3題D項)
9.創(chuàng)新。如:今天我們提倡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要拋開先哲時賢的成果另起爐灶,而是要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并努力超越前人。(四川卷第2題D項)
10.環(huán)保。如:專家指出,只要采取“綠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盡其用,就可將家庭產(chǎn)生的垃圾量降低25%,化學(xué)洗滌用品的使用量減少三分之二。(寧夏、海南卷第19題C項)
二、題型——四種新題閃亮登場
高考成語試題多采用四選一的常規(guī)題型,但今年的高考命題專家卻能在這一常規(guī)題型的基礎(chǔ)上大膽地推陳出新,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閃亮登場的有如下四種新題:
1.填寫成語。
在下列句中的橫線上填上恰當(dāng)?shù)某烧Z。(天津卷第23題)
⑴在足球賽中,傳球技術(shù)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強,若缺乏臨門一腳的射門技術(shù),也會。
⑵聯(lián)合國安理會有明確的職權(quán)范圍,不應(yīng),介入其他機構(gòu)處理的事情,特別應(yīng)尊重聯(lián)合國大會的權(quán)威。
⑶為迎接奧運,出租車司機學(xué)普通話、說普通話已 ,令來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⑷災(zāi)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面對險情,面對生命的呼喚,普通百姓沒有絲毫的遲疑和退縮,用自己最樸素?zé)o華的行動,將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tǒng)美德詮釋得。
【答案】⑴功虧一簣 ⑵越俎代庖 ⑶蔚然成風(fēng) ⑷淋漓盡致
2.成語替換。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能被括號中的詞語替換且不改變句意的一項是( )(浙江卷第3題)
A.中國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跨越,但大發(fā)展過程中,難免會泥沙俱下,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魚龍混雜)
B.她不屬于學(xué)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規(guī)戒律的約束,其創(chuàng)作往往天馬行空,充滿神奇瑰麗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機上網(wǎng)資費全面下調(diào),廣大用戶對此額手稱慶。專家預(yù)測,未來通過手機收看體育賽事或許會成為一種潮流。(彈冠相慶)
D.NBA季后賽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隊內(nèi)線空虛,在防守上往往顧此失彼,實力明顯削弱。(捉襟見肘)
【答案】 D
【解析】 A對象不同?!澳嗌尘阆隆奔瓤杀扔骱脡牟煌娜嘶祀s在一起,也可比喻好壞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而“魚龍混雜”只能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該句中既含好人和壞人,也含好事和壞事,所以不能換用“魚龍混雜”。B感情色彩不同?!扒逡?guī)戒律”泛指規(guī)章制度,多指束縛人的死板的規(guī)章制度,是貶義詞;而“金科玉律”比喻不能變更的信條或法律條文,是中性詞。該句中“少受……的約束”的語境提示此處應(yīng)該用一個貶義的成語,所以不能換用“金科玉律”。C原因不同。“額手稱慶”只表示慶幸;而“彈冠相慶”指一人當(dāng)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該句語境談的是“降價”,而非“當(dāng)官”, 所以不能換用“彈冠相慶”。
3.舉例解釋。
在下面橫線上分別續(xù)寫一個含“明”字的成語,然后加以解釋。(福建卷第15題)
在漢語里,含有“明”字的成語可以表示褒揚、贊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懷坦白,行為正派;再如①________ 。含有“明”字的成語也可以表示批評、貶責(zé),例如“明搶暗偷”,斥責(zé)公開搶劫、暗中偷盜的行為;再如②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明人不做暗事”,贊揚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②“明哲保身”,多指為了個人利益,回避原則斗爭的處世態(tài)度。
4.一料通考。
下面語段中劃線的成語,使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廣東卷第2題)
公共汽車正在行駛中,前面一騎摩托車的男子突然變向橫穿馬路,眼看兩車就要相撞。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只聽“嘎——”的一聲,公共汽車司機緊急剎車,避免了一場車禍的發(fā)生。車上乘客目睹了這扣人心弦的一幕,議論紛紛,怨聲載道。那翻倒在地的騎摩托車男子迅速爬起來,一陣東張西望之后,未見交警身影,繼而義無反顧,翻身上車,揚長而去。司機不禁怒形于色,大聲斥責(zé)那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聲載道
C.義無反顧 D.怒形于色
【答案】D
【解析】A“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而該句的語境不是因為“有感染力”,而是因為“危險”;結(jié)果也不是“激動”,而是“緊張”。所以使用不當(dāng)。B“怨聲載道”指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群眾普遍不滿。它是一個程度很重的成語,而該句中的這位“騎摩托車的男子”只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將“怨聲載道”用在他身上就犯了輕重失度的錯誤。C“義無反顧”指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對不能退縮回頭。它是一個褒義詞,而該句是一個貶義的語境,所以使用不當(dāng)。D“怒形于色”指內(nèi)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該句用來形容“余怒未消”的司機是恰當(dāng)?shù)摹?/p>
三、考點——五個方面彼此兼容
今年對“正確使用成語”考點進行單一考查的有11套試卷,兼考實詞、虛詞、俗語、名句的有5套,已顯露出綜合考查的端倪。詳細考查情況見下表:
四、解答——八大陷阱需要識別
除了上述第三點中提及的主觀題,命題人在2008年高考成語題中共設(shè)置了八大陷阱,考生在解答時需要細心識別:
1.望文生義。
熟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僻的古義,這就造成了熟語意蘊理解上的難度。如果我們對熟語意蘊不仔細辨析,就極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營養(yǎng),也要適當(dāng)運動,在戶外鍛煉時一定要量入為出,以步行為宜,時間最好選在傍晚,還要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全國卷Ⅰ第2題B項)
“量入為出”是指根據(jù)收入的多少來定支出的限度。這里的“收入”和“支出”是指經(jīng)濟上的,而該句在使用這一成語時,卻將其誤解為“根據(jù)營養(yǎng)的攝入量來確定運動量”之意了,這就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2.不明隱義。
有些成語,在使用過程中有語義方面的隱含要求,如果不明了這些隱含要求,就會導(dǎo)致使用的錯誤。如:
聽到這個噩耗,老人家癱坐在地上號啕痛哭,雙手也情不自禁地顫抖起來。(湖北卷第3題A項)
“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但它的隱義是“情感反應(yīng)”,而該句中的“雙手顫抖”是生理反應(yīng),所以使用不當(dāng),可改用“不由自主”。
3.邏輯相悖。
在成語使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成語義和語境義的契合性,既不能違背語意邏輯,也不能違背事理邏輯,否則就會造成邏輯上的相悖。如:
時間真如行云流水,申奧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轉(zhuǎn)眼間,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距離我們已經(jīng)不到一百天了。(安徽卷第2題A項)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多指文章、歌曲等),該成語強調(diào)的是“自然”,而該句強調(diào)的是“快”,這就違背了句子的語意邏輯。
4.對象誤用。
成語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對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有的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如果把握不準(zhǔn),就極易擴大使用的范圍或誤作它用。如:
牡丹居社區(qū)餐廳明天將開始營業(yè),消息傳出,社區(qū)居民口耳相傳。以前他們到最近的餐廳都要步行半個多小時,現(xiàn)在出門走幾步就能吃上飯了。(遼寧卷第2題B項)
“口耳相傳”指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該成語的主體應(yīng)為“上一代和下一代”,客體應(yīng)為“技藝”;而該句中的主體是“社區(qū)居民”,客體是“消息”。這就犯了對象誤用的錯誤。
5.褒貶顛倒。
成語從感情色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三種類型,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褒貶,否則就容易造成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的錯誤。如:
為了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年輕的父母紛紛送孩子去練鋼琴,學(xué)圍棋,上英語興趣班,真是費盡心思,無所不為。(江蘇卷第2題A項)
“無所不為”意為沒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壞事都干。而該項中的“練鋼琴,學(xué)圍棋,上英語興趣班”并非壞事,這就犯了褒貶顛倒的錯誤。
6.輕重失度。
有些成語詞義較輕,有些成語詞義較重,這就要求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選用詞義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如上文分析的廣東卷第2題C項。
7.斷詞取義。
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應(yīng)該整體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過程中,只斷取成語中個別詞素的意義,而拋開了成語其他詞素的意義,因而導(dǎo)致了成語意義與句子語義的相悖。如:
老李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學(xué)好問的良好習(xí)慣,遇到問題,總是不恥下問,及時向同事、親朋好友甚至左鄰右舍請教。(江蘇卷第2題D項)
“不恥下問”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恥。而該項中“老李”的“同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地位與“老李”平等,他們的知識也不比“老李”少,該成語中的“不恥”、“問”切合語境,但“下”與語境不合,所以使用不當(dāng)。
8.形近混淆。
有的成語與其它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在使用時極易混淆。如:
眼下,報刊發(fā)行大戰(zhàn)硝煙漸起,有些報紙為了招徠讀者而故意編造一些駭人聽聞的消息,其結(jié)果卻往往弄巧成拙。(安徽卷第2題B項)
“駭人聽聞”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它應(yīng)指社會上客觀發(fā)生的壞事,而該句用它來形容“故意編造的消息”,顯然是把它與“聳人聽聞”混淆了。
剖析08看點,旨在引領(lǐng)09備考。只要廣大考生把準(zhǔn)高考脈搏、析透高考試題、落實科學(xué)對策,就一定能在“正確使用成語”這塊高考語文必爭之地上“大有作為”。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阜寧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