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一
重慶首任市委書記陳錫聯(lián),參加革命時年僅14歲,還是個孩子。母親擔心,堅決不讓他走,還以繩系之,自己拽著繩子另一頭。
然而小小繩頭豈能拴住少年壯志?趁母親熟睡,他偷偷解開繩頭,義無反顧地離家投奔游擊隊,由此開啟了幾十年的革命傳奇。經(jīng)過血雨腥風鍛鑄,一顆耀眼的將星在共和國的天空升起。
一個出身湖北貧苦農家的少年,當年哪來那么高遠的志向?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當年的革命隊伍里,“小紅軍”“小八路”俯視即是,有的就在我們身邊。筆者單位一位領導,13歲參加八路軍;筆者聯(lián)系多年的一位解放軍中將,15歲參加革命,等等。至于為何參加革命,他們的答復幾乎無二:“哪懂那么多,就知道共產黨隊伍里都是好人,跟著干絕沒錯!憑的就是一股勁?!?/p>
走筆至此,一個滄桑的身影在腦際浮起,那是曾經(jīng)的重慶市顧委主任段大明,江西吉安人。有次紅軍打了大勝仗,在他們村里開慶祝會,段大明與其他年輕人好奇地在會場外旁聽。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講,這幫青年頓時熱血沸騰。段大明回憶說,他就記住了一句話:“共產黨要建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社會?!边@是多好的隊伍哇!這群年輕人當時就在會后踴躍報名,參加了紅軍。那年,段大明18歲。
以后,他經(jīng)歷了長征、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那股勁越來越勁道,越來越執(zhí)著,成了他立身做人的“定海神針”。直到年事已高重新出山,仍忙碌于工作,還重回故里,遍訪當年房東和戰(zhàn)友遺孀,關心他們生活是否幸福,有啥困難。
這些年從事黨史工作,有幸接觸了不少老同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同樣的那股勁,那就是深植于靈魂的人民性和進取精神。歲月更迭,白發(fā)皤然,他們仍初心不改,始終激情滿懷,對人民充滿感情,對工作勁頭十足,正如歌中唱道:“革命人永遠是年輕?!?/p>
與戰(zhàn)爭年代相比,眼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迅速,中國驕傲地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但面對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還長,還會有一個個新的困難和挑戰(zhàn),需要我們去克服、去面對。因此,我輩更應該以革命前輩為楷模,永遠保持飽滿的革命激情,勇于擔當,矢志拼搏,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