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一抹金色的夏陽照進了屋里,坐在窗前,聆聽夏的聲音。在拂面的楊柳里,在綻開的藕荷里,靜靜感受著夏的熱烈。
如火般熱烈的不只有夏天,還有師父駱志菊給我的感受。初次見師父是一個秋天,學校請她給語文教師們做一次講座。她以飽滿的熱情教大家如何教語文,無私地分享她的成長經(jīng)歷,一個大大的筆記本上記滿了隨筆、感思,當時就把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再一次能聽到她的講座是成立名師工作室后,她越發(fā)的精神抖擻,已經(jīng)帶領一支優(yōu)秀的團隊引領著整個新都區(qū)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后來,我和學校的五位教師分別申請了一個區(qū)級小專題,但是怎樣研究?要收集哪些資料等一系列的問題,就像一團亂麻讓我們無從下手。我苦惱,為什么要給自己找這樣一件事情啊!眼睜睜地看著四個月的時間白白流走,我的心也越來越焦灼不安。不久,傳來了好消息,師父所在的學校香城小學要面向全區(qū)開展一次小專題結題活動。這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啊,我積極申請參加。首先是觀課,這讓我明白,原來結題時要以課例的形式呈現(xiàn),然后是資料審查和答辯。翻著一本本精美的資料冊,看著里面的目錄和內(nèi)容,我亂如麻的思緒一下子順暢了。我厚著臉皮向參加結題的第13團隊的胡建師兄要他的結題資料冊,準備拿回去慢慢研究、學習,結果他說:“這是師父專門為我們每個人做的,我要珍藏,不能給你。但我自己也照著師父的樣子做了一份,是可以送給你?!痹瓉斫裉旖Y題的所有資料都是經(jīng)過工作室精準指導的呀!我如獲至寶,拿回去趕緊依葫蘆畫瓢,并且分享給了其他同事,我們六個人全部順利結題。在感嘆不容易的同時,我也渴望:我要是能進工作室,有這樣的師父帶著那該多好??!
“駱志菊名師工作室”第二批成員選拔開始,經(jīng)過個人申請、學校推薦、工作室審查,我如愿成為了其中一員。本以為顧好自己就可以了,卻不想師父創(chuàng)新了學習模式:工作室采用“三級結對”的構架模式和“菜單式”的培養(yǎng)方式對各類成員從師德師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理論提升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的培養(yǎng)。工作室領銜人、榮譽成員、核心成員和一般成員、階梯成員進行師徒結對,形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格局,師徒之間在取長補短、互幫互助中有效實現(xiàn)“同悅共贏”的幫扶目標。幸得師父賞識,我成了第二批成員中的核心成員,是第5團隊的小師父。
要在提高自己的前提下,帶領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徒弟一起成長,這也給了我不小的壓力。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幫助小徒弟。正在茫然的時候,師父召集大家舉行入室儀式,貼心地安排了師兄師姐們分享自己成長的小故事,“一個人是否成功取決于他在八小時之外的努力”“逼一逼自己,你才知道其實自己也可以”“真羨慕你有師父的保駕護航”等話語讓人動容,催人奮進。能夠加入這樣不抱怨、積極向上且充滿正能量的團隊,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這些真實的成長經(jīng)歷也為我撥開了迷霧,我告訴自己:不要擔心,不要害怕,有師父的指引和保駕護航,有師兄師姐們的榜樣在前,我也能夠做得很好的。
工作室的活動很豐富,每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我把自己變成了一塊海綿,盡情地吸收著各種營養(yǎng)。在眾多優(yōu)秀團隊的耳濡目染下,我們團隊也摩拳擦掌,商量著一定要申請承擔、策劃一次跨校學習研究的主題活動。正好師父策劃讀書分享活動讓我牽頭的第5團隊也小試了一次牛刀。當年11月初,我搶到了工作室的讀書分享活動。想著師父平日的教導,借著向其他團隊學的經(jīng)驗,我馬上通過微信群聯(lián)系大家,就活動的框架進行思考、建議。與此同時,我結合匯報活動時間和大家近期的工作時間,對準備階段進行了時間規(guī)劃,安排好后發(fā)在群里,再根據(jù)特殊情況進行調(diào)整。經(jīng)過幾天的各抒己見后,我們的方案出爐了:好書推薦﹢快板展示讀書之樂。接下來大家開始各自準備推薦的書籍,形成兩百字左右的推薦稿并制作1~3張課件??彀逭故窘Y合一直在倡導和開展的經(jīng)典誦讀活動來進行。由于分享時間只有8~10分鐘,所以我們每人的發(fā)言時間得控制在一分半鐘以內(nèi),每人寫好發(fā)言稿后根據(jù)時間要求進行加減并多次練習,確定好語速、語調(diào)并把課件發(fā)給我進行匯總。由于每人的想法不一樣,課件呈現(xiàn)出五花八門的樣式。為了簡潔、美觀、一目了然,在征得大家同意的前提下,我們把課件縮減到最簡,只為我們增色,不能搶了我們的風頭??彀逭故经h(huán)節(jié)控制在三分鐘以內(nèi)。在緊張的教學工作同時,我們的準備活動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那天,我們團隊在活動中大放光彩,有理論和知識含量的好書推薦,有形式活潑的快板抒發(fā)自己的讀書之樂,我們團隊被師父稱贊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
在后來的日子里,我們第5團隊承擔了兩次送教任務。第一次以統(tǒng)編本一年級復述課文內(nèi)容為研究點,從課內(nèi)文章延伸到課外閱讀,把課內(nèi)和課外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剛開始的學習者慢慢變?yōu)槌袚撸巧霓D變離不開師父的指導和鼓勵,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精誠合作。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查閱搜集各種資料,加深了對課標的理解,尤其是學會了要根據(jù)年齡、學段、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拓展教學內(nèi)容。結合這次活動我撰寫的論文《淺談抓住突破點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整合和延伸》獲得了省二等獎的好成績。第二次聯(lián)合第13、15團隊以名著《西游記》為核心,開展整本書共讀跨校學習小專題研究,從不同學校、不同學段、不同角度全面解讀名著閱讀,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境界打下基礎。三個團隊商討、取舍、分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抓訓練點。由于每個團隊可能涉及3~4個學校,現(xiàn)在一聯(lián)合就涉及十多個學校,每個人的想法、成果都需要我們匯總、融合,再商討、再匯總、再融合。關于主題和內(nèi)容,我們幾易其稿,雖然工作量大,但是每一次的修改,都能讓我們對教材、對學生、對教學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進而促使我們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協(xié)調(diào)能力、溝通能力也漸長。我們通過兩次承擔的活動,不僅是教學理念和方法得到了提升,在組織、策劃、協(xié)調(diào)、完善等方面也學到了很多東西,讓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能教好我的學生,還能更好地策劃各種教學研討活動。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學校,由小師父牽頭,大家緊緊地圍繞在一起,為共同的任務出謀劃策、盡心盡職。這樣的活動培養(yǎng)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通過這些人把學到的東西帶回自己的學校,輻射到更多的教師、更多的學校。我想,這才是師父創(chuàng)立“師徒幫扶”學習模式的真正目的吧。
思緒從筆端又來到了窗外,我凝視著滿眼翠綠?;ㄅc蝶編織著彩色的情箋,師與徒凝結著真摯的情誼,在工作室中默默成長,寂靜而又歡喜!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區(qū)斑竹園小學)
責任編輯? ?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