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臻
利用幾何直觀能生動形象地描述數學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理解數學之奧妙的有效渠道。借助幾何直觀解決數學問題,能起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利用幾何直觀,有助于學生明晰問題解決的方向,準確地預測問題的結果,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又是一種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數學課堂質量的重要教學方式。
一、幾何之識——通“觀”洞微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小學生因為知識經驗不足,認知水平不高、思維能力不強等因素,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用語言闡釋清楚的概念或特性的數學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幾何圖形的直觀性、形象性、簡明性來探析,以促進內容的理解。
如人教版六下探索“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教學時,某教師先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引導觀察圓柱形的模具和實物,感知圓柱;然后讓學生量一量、想一想,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后的圖形是什么形狀的;最后讓學生剪一剪、算一算、畫一畫,指導學生利用幾何直觀對猜想進行驗證。有的學生沿高剪下,觀察發(fā)現圓柱側面展開圖形是一個長方形,圓柱的底面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這樣學生清楚得知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底面周長×高。有的學生沿斜線剪出,觀察發(fā)現圓柱側面展開圖形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圓柱的底面周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圓柱的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學生也同樣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借助幾何直觀,通過動手操作與作圖,既實現了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之間的有機轉化,也發(fā)展了空間概念,提高了觀察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清晰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關聯。
二、幾何之法——尋“優(yōu)”探微
幾何直觀是數學“問題解決”的重要幫手,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信息及其隱含關系進行梳理,從而準確把握問題的關鍵因素,明晰“問題解決”的方向,從而獲得最佳的解題對策。特別是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方向存在迷茫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示意圖或線段圖,并借助“數”與“形”的轉換,厘清數學問題的要素,明晰其隱秘的關系,獲取有用信息,從而發(fā)現“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
如在人教版四下“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教學中,一位教師根據學生好奇、好玩的天性,借助幾何直觀引入新課。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利用桌上一扎的3根木條擺出一個每根木條端點對接的三角形。學生迫不及待地動手操作,很快也擺出了一個三角形。教師又讓學生利用另外一扎的3根木條,再擺出一個端點對接的三角形。可不管學生怎么擺弄,這3根木條也拼不成每根木條端點對接三角形。此時,教師讓學生猜想,三角形的三邊在長短上有著什么樣的關系?有的學生發(fā)現兩根較短的木條連接來起,長度也比最長的木條短;有的學生則發(fā)現較短的兩根木條合起來的長度和另外一根木條長度相等;還有的學生用直尺分別度量拼好的三角形3根木條的長度,進行計算……學生在觀察中進行計算、比較后發(fā)現:三角形的任意兩邊加起來的和都比第三邊長。通過實踐操作、觀察分析、驗證歸納等活動,學生不但破解了數學奧秘,掌握了新知,而且受到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體驗到了自主建構知識的樂趣。
三、幾何之理——抉“隱”明微
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常常被抽象的概念、隱秘的條件弄得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借助幾何直觀,把“不明”“深隱”的問題轉化成圖形,再利用圖形來描述和分析問題。數學問題由“隱”轉“顯”,由“深”轉“淺”,其“微妙”便展露無遺,學生就把握了直觀、準確的解題要素。這樣,學生也理解了抽象、隱秘的數學之“理”,明晰了解題思路。
如在進行人教版五下“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教學時,一位教師出示問題:張大爺到市場去賣雞蛋,一小時后賣出全部雞蛋的一半少6個,還剩20個雞蛋,張大爺原來的雞蛋有多少個?學生有的很快說出解題算式:(20+6)×2=52(個)。此時,教師不急于講解糾錯,而是啟發(fā)學生先畫出示意圖,再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與幾何直觀的意義一一對應起來。學生通過畫示意圖(圖1),標出相關的數量關系,找出了正確的解題思路,列出了正確的解題算式:(20-6)×2=28(個)。
可以看出,借助幾何直觀,有助于學生解讀題目中隱含的信息,體會幾何直觀應用的價值,厘清“數”與“形”的關系,從而積累豐富的幾何直觀經驗。
四、幾何之妙——善“用”展微
數學中“數”與“形”聯系密切,如果讓“數”與“形”巧妙地結合,化“數”于“形”,就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學生對“數”的理解也就能更清晰明了,學習的樂趣和效率就大大提高。
如人教版五下的“相遇問題”的內容,學生常對題目中的“走來走去”不知所措。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先出示題目:小王和小李兩家相距4.4千米。小王每分鐘騎車行駛250米,小李騎車每分鐘行駛300米。兩人同時從家騎車相向行駛,兩人何時相遇?接著,教師讓學生依據題意畫出線段圖,并說一說題目中告知的問題和條件是什么?在學生弄清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顯示線段示意圖(圖2),再讓學生闡述題意。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探究解題方法,讓學生說說分步計算的方法。
1. 先求每分鐘兩人騎自行車共行駛的路程的和,也就是速度,列出算式:250+300=550(米/分鐘)。
2. 兩家相距4.4千米÷每分鐘兩人騎自行車共行駛的路程的和=相遇時所用的時間,列出算式:(4.4×1000)÷550=8(分鐘)。
可以發(fā)現,借助生活情境,利用線段圖,學生獲取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問題的指向也了然于胸,“相遇問題”就不再是難題。通過探究、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驗到了“數”與“形”之間的奧秘,掌握了解答此類問題的“密鑰”,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事物與分析問題,逐步增強了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
總之,“數無形不直觀,形無數難入微”。教師應合理挖掘教材資源,提供圖形繪制材料,或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形”與“數”的轉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用幾何直觀描述、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蓋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