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倩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強調,要逐步規(guī)范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jù)。此次改革與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遙相呼應,意在破除片面、過度使用SCI論文相關指標,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提出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為高等學校未來的學術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學術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精華。自古以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就是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初心和使命。現(xiàn)代社會,大學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和公眾對社會進步的希望。通過學術研究,追求真理、服務教育和奉獻社會是每一個高等學校工作者的時代使命??茖W評價學術成果是保障學術質量的基礎。SCI收錄了萬余種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期刊,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tǒng)。
20世紀80年代,國內的學術評價制度剛剛起步,引入SCI充當評價標準對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具有一定作用。但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學術評價的直接依據(jù),學術研究領域逐漸出現(xiàn)過度、片面追求論文數(shù)量、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的學術現(xiàn)象。SCI等文獻檢索系統(tǒng)是學術研究的必要工具,但不應成為學術評價的唯一標準。不顧學術研究的客觀規(guī)律,盲目追求論文數(shù)量和影響因子是造成學術亂象的直接因素,大學相關的建設制度和建設方案缺乏對學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貢獻的科學評估則是誘發(fā)盲目崇拜的深層原因。因此,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審和考核獎勵等方面,應遵循學科特色、重視代表性成果的創(chuàng)新和意義,避免功利導向。
很多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都在期待這些要求的具體實施,希望從焦頭爛額的指標追逐中解放出來。目前,一些“雙一流”建設高校已經根據(jù)自身實際,結合相關文件提出完善評價體系的舉措。未來的學術評價中,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評價學術活動已經基本成為共識。如何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改革目標落實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從改革方向來說,學術評價應當突出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質量和服務貢獻,樹立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的政策導向,引導高等學校工作者反思學術的使命,形成誠心敬業(yè)的治學風氣。
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應當體現(xiàn)學術的初心和使命,鼓勵學者求真、求新、求深做學問。追求這一目標,需要探索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綜合評價體系。健全分類評價,避免一刀切。對不同類型的學術研究分類,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標準是十分必要的。
學術成果的價值判斷,是糾偏數(shù)量和數(shù)據(jù)至上的主要方式。代表作和同行評議制度是對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可行方法。評議中違反職業(yè)操守的人情和腐敗是同行評價制度面臨的挑戰(zhàn)。明確評議專家的選拔、權力、責任、回避和制約等規(guī)范,設置透明、合理的評議程序,保障被評議人受到公正的對待和學術成長機會,都需要在具體制度中進行強化,公正看待成果,避免走極端。
破除SCI崇拜,不應絕對否定學術成果的數(shù)量意義,而是強調成果形式的多樣性和成果質量的重要性。論文、著作、研究報告、新技術、新工藝等都是學術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學術評價的任務是透過形式看到成果的質量和價值。學術評價是服務于學術研究的。學術的初心和使命是學術文化的生命線,但也需要公正合理的制度予以呵護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