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美新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而低結構材料以其結構簡單、便于收集、可操作性強的特點,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近年來,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的區(qū)域活動、游戲活動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但如何讓低結構材料凸顯“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支持幼兒的發(fā)展呢?
我園每個班級都建立了一個材料資源庫,教師廣泛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出謀劃策、尋找材料。收集活動可以由教師發(fā)起,也可以由幼兒或家長發(fā)起,教師還可以借助幼兒的作品、幼兒的興趣和主題目標來激發(fā)家長收集材料的積極性。
每個月的最后一周為全園收集材料的日子,我們會開展“廢舊材料總動員”活動?;顒娱_始前,教師會在微信、QQ 群中發(fā)布“廢舊材料總動員”的活動介紹,動員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廢舊材料。收集活動當天,幼兒園入口處整齊擺放著帶有標記的大筐,以便幼兒們可以將自己收集來的材料按照類別放入筐中。收集活動結束后,材料會由保育員老師統(tǒng)一進行篩選和消毒處理,然后存放在幼兒園的資源庫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取用材料,這樣的收集活動也成為班級區(qū)域活動的強大后援力量。
在幼兒園里,也會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材料資源,如文印室的紙盒、資源庫中以舊換新的顏料罐、食堂里的紙箱、食品罐等。有時,教師發(fā)現有用剩下的邊角料,也會第一時間提供信息,進行集中收集。全園教職工提高了收集各類材料的敏感度,材料資源庫越來越豐富。
“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地探索與學習。幼兒在一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都可以成為收集活動的出發(fā)點,材料收集的過程也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如大班的湯老師帶來一包大白兔奶糖與幼兒們分享,幼兒們對糖果里面的那層薄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班級開展了“尋找生活中‘特別的紙’”的活動。教師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去了解并收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紙來開展活動。收集來的五彩斑斕的紙,激發(fā)了幼兒們的探究興趣。這個活動幾乎貫穿了整個學期,幼兒們在收集紙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紙的了解。
我園倡議每一個班級都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需求來創(chuàng)設低結構材料區(qū),通過投放各種不同的低結構材料來滿足幼兒在區(qū)域活動、游戲活動等活動中的需求。
將材料區(qū)中的低結構材料分類擺放整齊,引導幼兒自己制作標記,呈現一個豐富、有序的材料區(qū)域。在材料的使用上,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取放。如在美工區(qū)游戲中,幼兒在裝飾瓶子、制作創(chuàng)意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各類材料,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也可以去選擇低結構材料作為替代物,如樹枝成為“小醫(yī)院”的針筒,紐扣成了“娃娃家”的菜;午間活動時,幼兒可以選擇木片、罐子等材料進行涂鴉。自由自主的空間激發(fā)了幼兒無限的創(chuàng)造潛能,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求。
以往,活動室的游戲材料并不是任何時間段都可以拿取與存放的。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引領下,教師的觀念得以轉變,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皆是課程,活動室游戲材料的投放是為了幼兒的發(fā)展。所以,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允許幼兒自主取用材料。如自主游戲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游戲,選擇不同種類的紙盒來創(chuàng)意架構或是用紙杯來和好朋友比賽疊高等。材料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規(guī)則都是幼兒說了算,在區(qū)域學習活動以及自主游戲中,教師更是鼓勵幼兒去使用這些低結構材料,以滿足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游戲需求。
低結構材料給予幼兒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我們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權利,鼓勵幼兒多角度、多形式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活動中,在低結構材料準備充足的前提下,教師應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要肯定幼兒的探索行為和經驗,順應他們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如大班幼兒運用班級材料區(qū)的樹枝、木片創(chuàng)作出了有創(chuàng)意的拼圖、彩繪及手工作品等;在中班幼兒的眼里,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夾子可以制作夾子小人和創(chuàng)意項鏈;小班幼兒的紙盒材料,既可以制作成紙盒娃娃,也可以用來搭建高樓、制作火車,有時紙盒也可以成為幼兒以物代物的材料。自主的空間不僅激發(fā)了幼兒與材料互動的興趣,也促進了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喜歡的材料也會有所不同,如小班幼兒會對一些顏色鮮艷的、能彎曲變形的、能活動的材料感興趣,如瓶罐、吸管、紙盒等,而大班幼兒會對兼具多種功能、便于創(chuàng)新的材料感興趣,如石頭、紙杯、瓶子、夾子等。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游戲經驗越來越豐富,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表征、合作、構造、規(guī)則等行為水平逐漸提高,他們喜歡的材料也會逐漸發(fā)生變化。因此,教師在投放班級低結構材料時應體現年齡梯度,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能力差異和發(fā)展需要。另外,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也非越多越好,除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也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需求,適量、逐步地投放。當然,班級中投放的低結構材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在活動中要根據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進行調整。
幼兒在對低結構材料進行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會開創(chuàng)不同的玩法,不斷地給教師帶來新的發(fā)現和驚喜,這就是低結構材料的魅力所在。但是,要充分發(fā)揮低結構材料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在自由探索中主動學習,需要教師通過觀察來及時調整材料,以便能夠有效地推動幼兒的探索與發(fā)現。例如,我園大班的幼兒對紙杯很感興趣,他們玩起了紙杯裝飾、紙杯猜想、紙杯建構、紙杯翻翻樂等游戲。教師若發(fā)現一段時間內游戲內容沒有變化或者幼兒的游戲興趣減弱時,應及時增添不同大小、顏色的紙杯,以保證幼兒對材料保持新鮮感和探索愿望。
低結構材料的投放,增加了幼兒對活動內容的選擇空間和活動自由度,但是,這并非是完全放手任由幼兒隨意玩,教師要努力追隨幼兒的腳步,適度指導,成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凸顯“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如大班的幼兒對幼兒園操場掉落的銀杏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大自然賜予的低結構材料也成為幼兒探索的好材料。幼兒們從撿拾、記錄,到探索果皮的處理,到萌發(fā)售賣的想法以及在區(qū)域中拓展出來的銀杏果迷宮游戲,生成了精彩豐富的課程故事。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們熱情又積極,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認可和支持,幫助幼兒了解銀杏果去皮的方法,探究銀杏果散發(fā)“臭味”的緣由,支持幼兒的售賣想法,引導幼兒設計包裝袋、定價等,使活動越來越深入,幼兒們也獲得了多方面的發(fā)展。
在低結構材料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其巨大的教育價值。收集和投放符合幼兒興趣與需求的低結構材料,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由自主的探究氛圍和多元化的指導方式也體現了游戲精神。我們會在“以幼兒為本”的理念下繼續(xù)努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