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曹順
[摘要]理實融通是提升高職思政理論課親和力的有效方式?;诶韺嵢谕ǖ母呗毸颊n親和力提升,要遵循“八個相統(tǒng)一”原則,避免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課程屬性邊緣化、教學內容空泛化、教學過程娛樂化、實踐教學形式化的錯誤傾向。在理實融通的高職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要貼合實際,讓學生信其道;教學方式要契合學情,讓學生樂其學;教學目的要知行合一,讓學生踐其行;教學師資要多方選聘,讓學生親其師。
[關鍵詞]理實融通;高職;思政課;親和力
[作者簡介]王麗霞(1981- ),女,江蘇蘇州人,蘇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蘇州? 215009)曹順(1987- ),男,安徽合肥人,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外包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蘇州? 2151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四重協(xié)奏理實融通——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JSJG101)、2019年度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展性教學評價研究”(項目編號:ZYB3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2019年蘇州市新時代在蘇高校思政工作助推計劃“思政課王麗霞名師工作室新時代、實踐行主題實踐——平江路歷史街區(qū)體驗行”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5-0098-05
高職思政課承擔著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行為養(yǎng)成的職責使命,是高職院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中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職思政課程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是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而針對性和親和力則是課程入腦入心的前提條件。本文結合高職實際,分析在思政課教學中如何貫穿理實融通這條主線,協(xié)同高職思政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要素來形成緊密協(xié)作的體系,以探尋有效提升高職思政課親和力的路徑。
一、概念厘清
(一)思政課的親和力
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理論性學習。高職思政課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聽黨話跟黨走,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是思政課的親和力。親和力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屬性之一,也是思政課的重要內生力量和邏輯生成基點。思政課親和力的內涵,概括地說,就是指面對思政課有一種讓大學生愿意去親近和接受、感到信任并趨于價值認同的情感力量;這也是一種由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等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包含大學生對教育目標的認同力、教育內容的說服力、教育模式的有效力、教育載體的吸引力、教育主體的感召力等維度。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也就是要在這些維度上下功夫。
(二)理實融通的主線
理實融通是一條貫通以上所有維度、指向思政課親和力提升的重要主線。所謂理實融通,就內涵來說,是指高職思政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與實踐融合;就空間范圍來說,包括思政課內教學理論和社會實際的融通、校內實踐與社會實踐的融通;就載體來說,思政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與形式、教育環(huán)境的每一個維度都踐行理論和實際的融合。高職思政課是宣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肩負著意識形態(tài)引導的職責,思政課除了在課堂上傳播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真理,還需要將思政課堂和社會課堂、教材理論和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在所有的環(huán)節(jié)(教育目標、主體、對象、內容、形式等)把教育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價值實現(xiàn)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合起來,達到知情意行的育人目的。因此,理實融通是思政課內在要求的、本質蘊含的教學方式,是思政課提高針對性和親和力的重要路徑,也是思政課程建設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理實融通的高職思政課親和力提升原則
(一)基本遵循:“八個相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課建設要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鞍藗€相統(tǒng)一”原則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遵循?;诶韺嵢谕ǖ母呗毸颊n改革,是“八個相統(tǒng)一”原則的外在體現(xiàn)。在目標上,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理實融通,指向提高課程的親和力、實現(xiàn)思政課的入腦入心;在內涵上,基于理實融通的親和力提升是“八個相統(tǒng)一”的細化。“親”,表現(xiàn)為思政課教師主體和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近,體現(xiàn)了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和”,表現(xiàn)為思政課教學目標和內容得到學生的理性和情感認同,體現(xiàn)了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力”,表現(xiàn)為教育目的是“三全”育人、指向學生能力提升和成長,體現(xiàn)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不管是在目標還是在內涵層次上,理實融通的思政課創(chuàng)新改革與“八個相統(tǒng)一”都是一脈相承的。以“八個相統(tǒng)一”為遵循的理實融通教學改革,能體現(xiàn)思政課的“親”“和”“力”,不斷推進高職思政課建設水平的提升。
(二)實踐中應避免的四個“不能”
理實融通的高職思政課改革,不能單純說“理”,也不能脫離“實”際,兩者是融通貫通的,理中有實,實中有理,不能有所偏頗,應避免以下傾向。
1.不能為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將課程屬性邊緣化。眾所周知,思政學科的兩大本質屬性就是政治性和學理性,政治性和學理性的有機結合是思政課育人功能和課程性質的根本要求。政治性主要回答思政課“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是什么”的問題,學理性主要回答思政課“理論真諦和辯證邏輯是什么”的問題。摒棄政治性的思政課,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導功能,課程價值無法體現(xiàn);摒棄學理性的思政課,將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宣傳,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使得課程魅力蕩然無存。高職學段的思政課依然是理論性學習,只有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才能憑借徹底的理論和嚴密的邏輯去說服學生,才能在高職學生頭腦中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之正,助力學生在個人生涯中的成長成人成才。
2.不能為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將教學內容空泛化。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地灌輸理論是行不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要解釋實際,因此教師不能脫離高職定位、學生學情和社會現(xiàn)實,就政治理論而談政治理論;也不能光講授理論“知”識,忽視“情意行”,即高職生道德素養(yǎng)、思辨能力、行為習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也要避免選用與理論和現(xiàn)實關聯(lián)度低、禁不起推敲的、未經考證不符合事實的案例,甚至起相反效果的案例。這些內容對學生起不到教育作用,會適得其反。
3.不能為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將教學過程娛樂化。有親和力的、生動吸引人的思政課堂不等于教學庸俗化。有的教師為迎合學生,在課堂上講過多的事例,忽略理論和知識點的講授,將思政課上成水課;也有的教師為活躍氣氛,成為課堂段子手,故事新聞旁征博引,將思政課上成了故事會。這類課堂有一個共同特征:課堂的政治性、思想性、價值性、嚴肅性消散,不能解決學生的真實困惑,更談不上教學內容入腦入心。毛澤東同志《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的“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說的就是這種課堂。
4.不能為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將實踐教學形式化。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有相應的學時和學分要求,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職院校內的思政實踐課堂應該同學生實際緊密結合,校外的思政大課堂更應是學校和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但現(xiàn)實中做到這個水平的高職院校并不多,一般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踐教學往往停留在案例視頻教學、討論演講等形式,校外實踐教學囿于經費、人力、管理等原因,無法全覆蓋地開展精細化的操作,多停留在少數學生的參觀考察、志愿服務等淺層次的實踐教學,形式、內容和效果都有限。
三、基于理實融通的高職思政課親和力提升對策
(一)教學內容要貼合實際,讓學生信其道
實現(xiàn)高職學生對所學習思政內容的內心認同,是提高高職思政課親和力的基礎。要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認同,講授內容必須與學生實際緊密貼合,打造出適合高職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體系。
1.前沿性:教學內容反映理論和實踐前沿。高職學生的思政課理論性學習一定要體現(xiàn)內容的前沿性。理論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念是與時俱進的,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概括起來就是要“緊跟時代、緊扣時機、緊隨時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來一一闡釋,選取具有典型性和時代性的有價值的案例來驗證理論;要及時抓住國內外政治經濟重大事件發(fā)生的時機,講清事件背后的本質,不回避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深層次挖掘宣講內涵;要關注學生關心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中的“時尚”問題,帶領其去追根溯源、調查研究,教會學生正確看待和評價潮流風尚和社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親和力。
2.針對性:教學目標和體系貼合高職學生實際。第一,重塑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高職培養(yǎng)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心中有愛、眼里有識、手上有技、腳下有行”就是高職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思政課教學目標也一脈相承:要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有良好道德和法治思維,教會學生愛自己、愛家庭、愛崗位、愛社會,教育學生在未來成為家庭的驕傲、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第二,重構高職思政課的教學體系。根據所在地區(qū)的地域性差異和發(fā)展戰(zhàn)略,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學情,在保證教學內容框架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專題化重組教學內容,將統(tǒng)編思政教材體系靈活轉化為適合高職學生學情的可親可近的教學體系。在這其中,要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調查摸底,以學生關心的問題和必須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重點,以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知識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疑難困惑為難點,在新的教學體系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
3.生動性:教學理論情境向現(xiàn)實情境轉換。想讓高職學生接受教學理論,就要用大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來證明和表達思想,促使教材理論向實際轉換。教師在授課時要做好理論向現(xiàn)實轉換的翻譯師,選取趣味性和知識性兼具的教學案例,并且用新穎的方式講述案例,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性思考;選擇真實、立體、可感的人物案例,優(yōu)先選擇大學生身邊的人物、父輩長者、歷史人物、科學家、典型企業(yè)家等,根據學生的反饋,這些可親近的人物案例比高大上的人物案例說服力要強得多。
(二)教學方式要契合學情,讓學生樂其學
高職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上而下地照本宣科說教、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學載體不豐富等缺點。針對“00后”高職學生的學情特征,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
1.轉變教學方式,注重立體式教學。立體式教學不僅注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更凸顯學生“聽說讀寫練”的立體式場景。教師從單一的講授者轉化為教練員、陪練員和裁判員,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主演、主人,在課堂討論、主題展示、講座演講、專題辯論、實訓勞動、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多種場景中靈活、生動地展現(xiàn)學生的風采。立體化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相對感性、喜歡“動手”的高職學生,頗受學生的歡迎。
2.塑造活潑、易溝通的教學氛圍。為提升學生的親近感,思政課教師要展現(xiàn)個人魅力,語言要生動,情感要豐富,要把情節(jié)、情感、情理蘊含在教學中,通過共情獲得學生的價值認同。在講授理論時,思政課教師要將文本話語轉化為口頭話語,不要用文本解釋文本,舉例要接地氣。教師在平時可以多關注學生的語言,多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多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溝通,建立彼此尊重和信賴的良好關系。
3.借力新教學載體,增強課堂吸引力。除了PPT等常用手段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進行輔助性教學。根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學生的感興趣程度,高職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選取與教育內容相匹配、與教學對象相契合的信息化教學載體,如VR、仿真游戲、抖音、錄播、直播等,都可以將其合理地應用到教學中去,更好地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歷史、闡述理論、解釋道理,讓學生感受到有時代性、有趣味性、有知識性的思政課堂。
(三)教學目的要知行合一,讓學生踐其行
知情意行,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目的。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通過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現(xiàn)實存在,增強使命擔當,提升思辨能力,更好地踐行“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1.校內實踐。校內思政課實踐是高職院校普遍實施的實踐教學方式。因為學校內部的實踐更易操作,設計與教學體系相匹配的好項目就成為關鍵。實中有理、理中有實、理實交融的校內實踐教學項目,能夠達到思政課以理服人、以實啟人的目的??梢愿鶕W生的專業(yè)背景,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因地制宜地開展理實融通的項目。例如,演講、辯論、調查、志愿活動、實訓、生產勞動等都是有效的實踐方式,操場、食堂、宿舍、活動中心、商店、實訓室都是適合的實踐場所,都能驗證學過的理論,鍛煉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2.校外實踐。思政課校外實踐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實踐教學方式,也是增強思政課親和力的重要手段。校外實踐教學安排要精心設置、精準實施,學校要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涵蓋宏觀化的頂層設計、項目化的實踐內容、精細化的教學制度、專業(yè)化的教學團隊、品牌化的實施宣傳等。在這個過程中,爭取社會支持和政府扶持極為重要,可以整合全社會的育人資源來打造實踐基地體系。例如,移動的思政課堂可以開到固定的實踐基地去,包括紅色革命圣地、博物館和紀念館、歷史文化區(qū)、社會主義新農村、高新企業(yè)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土地上偉大的實踐成就,深化對教材理論的理解,開闊其理論視野,從而樹立“四個自信”,并立志于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
(四)教學師資要多方選聘,讓學生親其師
加強思政課建設,關鍵在教師。高職院??梢越Y合專業(yè)實際多方選聘政行企校師資,優(yōu)化思政兼職教師隊伍的結構,讓學生通過不同特色的思政課教學師資來接觸企業(yè)、理解現(xiàn)實、融入社會。
1.組建來自政行企校的專兼職師資隊伍。近年來,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專任教師隊伍,建立一支數量合理、結構完善的思政課兼職隊伍也被寫入相關文件。高職院校要吸納黨政領導干部、社科理論界專家、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企業(yè)勞模和技能大師、黨委書記院長、專業(yè)課骨干教師、輔導員等八支隊伍的成員,組建以專任教師為主講、八支隊伍成員參與的專兼職授課教師隊伍,探索高職院?!按笏颊睅熧Y隊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八支隊伍中有不少優(yōu)秀的兼職教師長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耕耘,對自身行業(yè)懷有真摯的情感,他們講授交流的內容職業(yè)氣息濃郁、地域特色明顯、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他們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了大學思政課教材蘊含的政治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現(xiàn)實道理,彌補了專任思政教師在專業(yè)理論和社會實踐經歷上的局限,以高度理實融通的內容和形式使得思政課更加入腦入心,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2.塑造新時代思政教師情懷。教書育人,除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yè)能力以外,教師的教育情懷至關重要。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教師提出了“六要”的要求,其中一個就是 “情懷要深”。教育情懷歸根結底就是思政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生,高職思政課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特征明顯,更要理解、尊重和接納他們。理解學生是師生展開融洽交往、增進親和力的前提,只有關注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明白學生想什么、關注的熱點是什么、情感態(tài)度怎么樣;尊重學生是師生展開融洽交往、增進親和力的基礎,只有尊重學生,才能進行思想溝通、心靈交流,才能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展現(xiàn),才能有學生的蛻變和成長;接納學生是師生展開融洽交往、增進親和力的關鍵,只有接納學生,才會摒棄以往出現(xiàn)的代際鄙視鏈,才能包容自己學生的不正確、不成熟,才能付出真情實感,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林素琴.從“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D/OL].浙江:浙江大學,2019[2020-01-3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MFD202001&
filename=1020008479.nh&v=MTczOTF0RnlyZ1VMN0FWRjI1SH
JPNEZ0WExw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
RnJDVVI3cWZZZVo=.
[2]崔延強,葉俊.“八個相統(tǒng)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親和力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80-84.
[3]劉艷萍.基于核心價值話語提升思政課親和力[J].教育評論,2019(8):79-84.
[4]朱達.“知行新說”:思政課的新探索[N].光明日報,2019-
11-12(15).
[5]蘇益南.繪好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施工圖”[N].中國教育報,2019-04-30(11).
[6]李良.厚德強技雙面繡改革見真功[N].中國教育報,2020-0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