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麗娟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習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成長。如果孩子聽不得批評,也許是批評方式有問題。
明明喜歡聽到老師夸他,經(jīng)常追著老師問:“今天我表現(xiàn)得好嗎?”但是當他到
處亂跑或者故意搗亂,影響其他的小朋友的時候,卻聽不得一句批評。不僅如此,在家里明明更是不能接受批評,哪怕是稍微提醒一下哪里沒做好,他就大發(fā)脾氣。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老師和家長都會批評孩子,及時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但是面對明明這種只喜歡被夸獎,不喜歡被批評的孩子應(yīng)該怎么辦呢?怎樣批評,孩子更容易接受?
減壓篇
被夸獎是孩子自尊心發(fā)展的需要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夸獎,這符合孩子自尊心發(fā)展的需要。3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了自尊心的萌芽,比如犯了錯誤會感到害羞、怕被別人嘲笑等。從3歲開始,孩子會對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產(chǎn)生滿足感,這些經(jīng)歷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是受到別人的尊重的。這時候孩子傾向于接受他人積極的、無批判反饋的評價,這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心和自尊,反之,批評則會讓孩子感覺“我不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孩子只喜歡夸獎,一聽到批評時就會發(fā)脾氣。
聽慣了夸獎
很多像明明一樣的孩子之所以只喜歡被夸獎,可能是因為孩子被夸獎的次數(shù)太多了,而且父母的夸獎往往是“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聰明”這些夸獎讓明明覺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但在幼兒園這樣的群體環(huán)境中,因為年齡和經(jīng)驗的限制,孩子又不可避免地會犯錯,當受到批評時,孩子往往會接受不了。但是家長不用擔心,這樣正好可以給這種聽慣了夸獎的孩子進行“批評免疫”,讓孩子逐漸學著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
當眾批評讓孩子更受傷
孩子之所以會產(chǎn)生強烈的反應(yīng),往往是因為被成人當眾批評。孩子做錯事時,會本能地產(chǎn)生內(nèi)疚感,不希望被他人關(guān)注,但當眾批評孩子無疑是引發(fā)更多人的注意,這不僅不利于孩子認識到錯誤的言行,而且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滋生對抗的心理。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是因為這個原因聽不得批評時,可以和老師多溝通,詢問老師是否可以和孩子進行約定,比如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淘氣時,用一個手勢或者一句特殊的話進行制止和提醒,而不是馬上當眾批評。
答疑篇
Q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能批評嗎?
A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依賴于外在的評價來完善對自我的認識。如果在公共場所孩子真的做錯了事,建議家長及時糾正,而不是視若無睹或有意放縱。但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最好在私密的條件下進行。
首先,家長可以先用表情或肢體動作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這也是傳遞態(tài)度的方式,孩子可以從這些無聲的“批評”中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當前的行為是肯定還是否定;接著,可以把孩子拉到一邊,請他想想自己剛才的行為對不對,并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為了減少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家長也可以在出門門之前提醒孩子應(yīng)該注意的事項,比如帶孩子去餐廳吃飯之前,可以先跟孩子溝通,吃飯的時候不能大聲喧嘩。另外,家長要及時抓住生活中的機會對孩子實施教育影響,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孩子掌握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防患于未然。
Q感覺對孩子的批評沒效果,批評真的不管用嗎?
A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都有一個感受閾限,如果批評太多,孩子會對批評充耳不聞。所以,家長要把握好批評的度,只在必要的情況下批評孩子,別動不動就說孩子。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而是不接受父母批評的方法,比如有些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聲色俱厲,而且情緒越來越激動,高分貝的聲音和嚴厲的表情不一定能讓孩子明白是非原委,反,而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恐懼,更加擔心被批評,甚至會為了逃避批評而說謊。還有一些父母雖然態(tài)度溫和,但是可能會喋喋不休,把孩子曾經(jīng)做過的類似的事情也翻出來嘮叨,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孩子聽不進去,對當下問題的解決也毫無幫助。很多家長會覺得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更管用,就是因為老師在態(tài)度上更溫和,在批評上也更有針對性。
讓孩子認識到哪里做得不對,接下來應(yīng)該怎樣做,是批評產(chǎn)生效果的關(guān)鍵,家長只有把握好這兩點,做到態(tài)度明確、語氣堅定、語言簡練,孩子才能印象深刻。
方法篇
學學老師有效的批評三部曲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愛說:“說了多少次了還這樣!再這樣就不要你了!”類似的批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干什么都不行”,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不知道如何做。實,正確的批評是有方法的,家長可以按照下面幼兒園老師經(jīng)常使用的批評三部曲試一試:
1接納需求,告訴孩子錯在哪里
批評孩子之前要先接納孩子,照顧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在離開搭建區(qū)時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沒有收拾,老師一般不會急于批評,而是要先看到孩子的需求,“我知道你很想和圓圓一起去看圖畫書,只是還沒來得及收拾玩具”。然后,再結(jié)合具體的行為分析錯在哪里,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玩具這樣到處亂放,其他小朋友再想玩時就找不到了”。
2親自示范,教孩子改正
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只是一味地說孩子不好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改正,并親自做示范。首先,老師會指出孩子的優(yōu)點,并告訴孩子他是可以改正的,而且能做得更好,這會讓孩子對自己改正錯誤充滿信心,“昨天你離開搭建區(qū)的時候,玩具收拾得特別整齊,我相信這次你也可以做到,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接著,老師會親自做示范,告訴孩子怎樣更有效率地收拾玩具,能更快地和好朋友一起去別的區(qū)域玩耍。
3及時反饋,肯定孩子的努力
當孩子按照正確的方法改正時,要及時、準確地給予反饋,“你今天把玩具收拾得比昨天還整齊,老師感到特別開心,我們要保持住??!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這種積極的正強.化,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有助于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編輯|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