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覺得家有倆寶,尤其是有一兒一女,簡直是人生中最完美的事。姐弟倆相親相愛,一起分享好吃的,一起讀書、玩耍,一起慢慢長……但是,眼前的事實經(jīng)常啪啪啪地打臉!甚至有時候出現(xiàn)的一些狀況會讓我們感覺悲觀——原以為的歲月靜好只是鏡花水月!
故事筆記
兒和她的弟弟年齡相差2歲3個月,隨著弟弟學會爬行走路,甚至跑步,活動軌跡逐漸變大,地盤意識也逐漸增強,伴隨而來的就是他和姐姐的地盤交集明顯變大。但是,事實上,姐姐.也只是一個孩子,還不會像我們大人期望的那樣“讓著弟弟”。于是,爭奪媽媽的關注、搶玩具的戲碼隨時上演,一女兒經(jīng)常會推倒弟弟、打弟弟,甚至咬弟弟。
前一段時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我。姐姐、弟弟一起坐在爬行墊上,姐姐和弟弟各自在玩玩具,或是各自在看繪本,一片祥和。突然,姐姐想要弟弟手上的玩具,但是弟弟不給,姐姐就會直接伸手去搶,甚至想一把把弟弟推倒。很多時候,當我看到姐姐伸手準備推倒弟弟的瞬間,出于本能,都會在第一時間大喊:“姐姐,不要推弟弟!”結果,姐姐一聽,立即毫不猶豫地把弟弟推倒,臉上還出現(xiàn)了一絲勝利的表情。弟弟被推倒在爬行墊上還好一點,有時候這樣的場景發(fā)生在床上時,弟弟被推倒后,經(jīng)常是直接“哐當”一聲落到地板上,讓我心疼不已。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幾次之后,我們也“教育”過姐姐,她推倒弟弟的時候,爸爸媽媽會不高興,但是,弟弟還是會繼續(xù)在毫無防備之下被姐姐推倒。后來慢慢發(fā)展到,弟弟經(jīng)常被姐姐咬。為此,我們和姐姐講過道理,進行了共情教育——告訴她爸爸媽媽很傷心,弟弟會很痛……但這些統(tǒng)統(tǒng)不奏效。
實踐筆記
最后,我們采用了劉丹老師的建議,每天跟姐姐玩兩次“不不不”的游戲,每次10分鐘。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一方給指令,另一方按照指令的反向去做動作,輸?shù)囊环揭H贏的一方一下。例如,我說指令:“不要親弟弟?!苯憬惴粗觯腿ビH弟弟。一開始,姐姐覺得這個游戲特別好玩,我們通過玩這個游戲也得到了高質(zhì)量的親子時間。堅持玩了這個游戲兩三個月后,我感覺姐弟倆可以較好地相處了,因為弟弟被欺負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姐弟倆相親相愛的場景終于在我家初步顯現(xiàn)。
就這樣,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我以為女兒不會再咬弟弟了,然而,連續(xù)這兩天,弟弟的臉上又增添了兩行清晰的牙齒印,弟弟又被咬了!
思考筆記
在感覺被事實打臉的沮喪中,我也看到了姐弟倆在關系上的一些新的變化。在他們的關系好好壞壞、反反復復的過程中,弟弟也在逐漸長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到快可以和姐姐抗衡了——姐姐不再能輕易地從他的手里搶走玩具,有時還會被弟弟打,甚至弟弟還會主動挑釁,去踢一下正在看繪本的姐姐,或者扯一下姐姐的頭發(fā),甚至有一次還把我眼中頑強、力氣大的姐姐打哭了。其實看見弟弟的成長,我還蠻開心的。姐弟倆打打鬧鬧,相愛相殺,或許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他們將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屈服,學會爭取。
專家點評
逆反“逆反”心理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頻繁出現(xiàn)一些和家長所期待的相反的行為,家長會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逆反心理。俗話說的“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就是這種情況。
2歲的逆反心理,是獨立性的萌芽
由于深受建構主義心理學和發(fā)展心理學的影響,對這種現(xiàn)象,我有不同的解釋。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要完成兩個方面特性的發(fā)展:一個是依從性,一個是獨立性。媽媽說,要多吃菜,孩子就多吃菜,這個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依從性。當媽媽說要多吃菜,孩子說不吃菜,這個行為表現(xiàn)的是獨立性,意思是我可以不按照你的想法來做事,我要有我自己的想法。至于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還不一定有呢!我的想法對不對呢?不知道,我也不關心。為什么不關心呢?因為,“我還在發(fā)展自己的想法的過程中,還不熟練呢!”
在艾里克森的兒童發(fā)展八階段理論中,3~6歲的孩子的重要任務是發(fā)展主動性。主動性,就是一種獨立性。不是跟在大人的后面,而是兒童自己去做決定。這個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是很有難度的。這個能力,需要很長時間訓練才能習得的,然后還要訓練很長時間,才能做出好的決定。而這個漫長過程的起點,就是從練習說“不”開始的。
加班加點地練習
我們所有人,在人生最初的兩三年里,都是靠父母的精心照顧才能活下來的。我們擁有的本領就是:爸爸媽媽說什么,我們就照著做。這完全是非常精準的自動反應??!依賴父母,讓我們很舒服地活下來??墒?,3歲就要上幼兒園,6歲就要上小學,18歲就算成人了,都需要獨立性啊,怎么辦呢?所以,在上幼兒園前,2歲左右的孩子為了人生美好的未來,就自動開始發(fā)展獨立性了。剛開始的時候,就從最簡單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專項訓練開始一識別大人的命令,然后加上那個“神奇”的關鍵詞“不”,因為是剛剛開始練習,非常不熟練,所以,孩子們通常都會“加班加點”地反復練習。大人都覺得累了,可是,孩子還是覺得非常不熟練,沒有掌握要領,所以會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地練習——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有一個愛說“不”的孩子,而且完全不聽任何道理地說“不”。
索性把“不”這個游戲玩通關
接下來,為了獨立性的進一步發(fā)展,孩子要做稍微提高一點兒難度的練習了,就是在應對爸爸媽媽說“不要”的時候做出相應的行動。識別這個可是有一些難度的。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練習常常更頻繁!爸爸媽媽說:“不要打弟弟?!苯憬懵牫鰜恚@句話里有個關鍵詞“不要”,就一下子興奮起來一抓住機會,在搶到玩具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獨立性。有經(jīng)驗的父母會知道,這個階段過去后,孩子就再也不感興趣了。就好像我們玩游戲時,一個難度還沒有通關的時候,玩得興致非常高,通關后就不太想玩了。
怎樣能讓孩子不再反反復復地做這種有破壞性的事情呢?就是像陳策一樣,專門跟孩子一起做專項訓練,玩簡單的“不不不”游戲。這個游戲玩通關了,孩子的興趣就降低了。相關的行為就會大幅度地減少。我把這個游戲叫作“逆反‘逆反心理”。
劉丹
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畢業(y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注冊系統(tǒng)督導師(D-06-42),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與家庭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及家庭治療學組常務副組長。德國海德堡大學醫(yī)學心理研究所訪問學者,德國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副主席。
陳策 清華大學碩士,家有一兒一女
點評專家|劉丹 編輯|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