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陳 靜,王詩娜,鄭瑩瑩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胸腰椎骨折、腫瘤、結核等原因所致的截癱患者,手術只能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恢復脊柱穩(wěn)定性,目前無法使損傷的脊髓恢復功能[1]。為了發(fā)揮使截癱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開展高效能鍛煉,我們在護理中不斷進行探索,設計了目前的自控式下肢功能鍛煉帶,并成功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201720368750.3。在我院脊柱外科進行臨床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01月-2020年03月在脊柱外科住院治療的胸腰椎骨折、胸腰椎腫瘤、胸腰椎結核等原因所致的截癱患者5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受試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位,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60.54歲。觀察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2.82歲。分別比較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經(jīng)醫(yī)學倫理學同意,患者自愿參加并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經(jīng)行CT或MRI等檢查均確診的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其他嚴重合并癥或并發(fā)癥,雙上肢肌力≧4級,雙下肢肌力0~3級,
對照組:常規(guī)的方法,由其他人被動進行下肢屈伸(膝、髖、踝關節(jié)屈伸)、直腿抬高,踝關節(jié)背伸等運動;觀察組:新型自控式下肢鍛煉帶訓練(自控式下肢功能鍛煉帶專利號ZL201720368750.3)。
(1)踝關節(jié)背伸運動:通過牽拉上方兩根專門固定足底前側的固定帶而做踝關節(jié)的背伸運動,保持10-15s,休息5s,每次10-20個,1次/2h。(2)直腿抬高運動:同時牽拉四根長而寬的固定帶做直腿抬高運動,在空中停頓保持10-15s,,休息5s,每次10-20個,1次/2h。(3)踝、膝、髖關節(jié)屈伸運動:下方兩根固定帶在足踝部前側交叉后繞至小腿后側再交叉,牽拉下方兩根固定帶后,可使踝、膝、髖關節(jié)屈伸運動,保持10-15s,休息5s,每次10-20個,1次/2h。
對比兩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焦慮評分。
對比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完全依從,指完全根據(jù)指導動作進行功能鍛煉;部分依從,指部分根據(jù)指導動作進行功能鍛煉:不依從,指偶爾進行功能鍛煉或不鍛煉[1]。依從率=完全依從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
觀察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和焦慮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隨訪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完全依從27例、部分依從1例,依從率100.00%。對照組患者完全依從18例、部分依從8例、不依從2例,依從率92.86%。兩組患者依從率對比差異顯著(x2=8.853,P=0.006)。
據(jù)國內外研究表明,正常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發(fā)生,因疾病本身原因引起的抑郁人群往往高于正常人,術后康復人群明顯高于術前人群[2]?;颊弑憩F(xiàn)為恐懼、害怕、發(fā)脾氣、甚至悲觀等。如果在病程中事事由護理人員和家屬代勞,使患者角色強化,心理上過度依賴,使軀體和思想處于休息狀態(tài),從而減弱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成為康復障礙。自控式下肢鍛煉帶實現(xiàn)了患者能自己控制下肢運動,實現(xiàn)功能鍛煉的自主性,解除了患者悲觀、害怕的情緒,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康復信心,減輕焦慮,提高生活自信。
康復醫(yī)療儀器患者出院后一般就不再使用,患者出院后功能鍛煉主要由家屬完成,增加了患者家屬的精神和勞動負擔,諸多原因降低了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截癱患者的功能鍛煉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患者出院后需要繼續(xù)完成。功能鍛煉最重要的特點是必須由患者積極參加,其訓練效果與患者的主觀努力緊密相關[3]。自控式下肢鍛煉帶可隨身攜帶,價格低廉,可隨時隨地進行鍛煉,可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執(zhí)行力,提高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自控式下肢功能鍛煉帶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降低焦慮情緒,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