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中
一、文言文朗讀的作用
文言文朗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通過朗讀,可以感受和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文言文的特點是言簡意賅,情文并茂。若要體會到它的美,需要學生運用自身的情感、經(jīng)驗去體會和品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體會語言與意境的美。那秋水長天的遼闊,那魚翔淺底的自如,那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凄然,那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喜悅……學生朗讀之初也許領會不深,但誦讀得多了,積累得多了,所得就會加深,感悟能力就會提高,對美的感受就會增強。
其次,通過朗讀,可以感受和領略自然美。課堂上,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并領略到自然之美。如讀酈道元《三峽》中的“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腦海中會出現(xiàn)文章所描繪的畫面,領略到三峽的峻拔、壯美,激發(fā)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再次,通過朗讀,可以體味作者的情感?!拔恼率亲髡咔楦械男埂?,學習文言文,除了對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外,還可以通過朗讀時的節(jié)奏、輕重、語氣來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如讀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要通過朗讀時節(jié)奏的變化、語氣的舒緩去感受作者被貶謫后那種壯志難酬的無奈,去感受作者遭受政壇變故時的豁達、從容的人格魅力,這樣才算達到陶淵明所說的“會意”。
最后,通過朗讀,可以開啟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古人讀書強調“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誦讀不僅是口的發(fā)音,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光口到自然讀不流利,而光眼到、口到而心不到則不能理解或理解膚淺。所謂心到,我認為就是理解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伴隨著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如讀柳宗元《小石潭記》時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初見小石潭時“心樂之”,可深入游覽之后,卻是“以其境過清,不能久居”。這一“樂”一“悲”的矛盾心理,學生要想理解,通過朗讀時的語氣變化,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作者的遭遇去思考,去品味,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悲喜變化。
二、如何朗讀文言文
首先要會讀,這屬于表層性的朗讀,它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順文意。
其次要讀懂,這是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主要任務是“讀懂”,即理解性地讀。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不但讀懂了課文,而且逐漸找到語感,對文章有所感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
再次是誦讀,要求讀出情感,讀懂韻味。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寫作時微妙的感情變化,是對社會、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因此,只有多讀,多感悟,才能讀出情感。
總之,學生只有不斷地誦讀,才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掌握知識,生成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