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秧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共五項素養(yǎng)[1]。其中,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學科理性思維特征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思維層面反映了化學學科特質的思想和方法。本文以“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及應用”為例,主要探討在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引領下的教學實踐策略。
教學目標指向是指培養(yǎng)學生五個方面的能力:(1)具備提出假設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對產生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測和預測;(2)具備收集證據的能力,并根據所提出的假設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為后續(xù)驗證假設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3)具備證實結論的能力,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推理,找出問題的本質原因,再關聯相關知識,對前面的假設進行推理驗證;(4)具備建立模型的能力,通過“提出假設—搜集證據—驗證結論”,建立相關解題模型,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5)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前面建立的相關模型解決化學問題,以及解釋生活中或者實驗室中的一些現象,然后揭示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在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基礎下,教師應結合該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尋找具有一定指導性或者實用性的教學實踐。具體流程如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
演示化學小實驗(見圖1):用鉛筆芯寫出紅色的字,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用鉛筆芯能寫出紅色的字呢?”并引導學生分析除了藥品以外,應該還與哪些條件有關。接著讓學生回顧已學的電解知識。
設計意圖: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從該問題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并從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出發(fā),給學生收集證據提供依據。整個過程邏輯性強,一氣呵成。
圖1
環(huán)節(jié)二,回顧學過的電解水、電解熔融的氯化鈉知識。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運用類比的思維收集證據的能力,讓學生能從物質及其變化的事實中取證。這些都是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
環(huán)節(jié)三,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電解熔融氯化鈉的過程。
從鈉和氯氣反應2Na+Cl2=2NaCl 出發(fā),鈉原子“愿意”失去一個電子給氯原子,而對于2NaCl=2Na+Cl2↑氯離子不愿意給出電子,所以要讓該反應發(fā)生,必須外界“施壓”給其通電。然后通過電解熔融氯化鈉裝置設置問題串,如圖2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將關鍵知識“電解”“電解池的定義、條件及工作原理”表征出來,同時通過問題串培養(yǎng)學生從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出發(fā),建立認知模型,儲備推理的知識。
圖2
環(huán)節(jié)四,離子放電順序的判斷。
(1)問題深入: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氯氣,電解熔融氯化鈉產生鈉和氯氣,那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產物又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電解質溶液中,除了電解質自身電離出的離子外,還有其他離子嗎?當電極周圍存在多種離子時,是一起反應,還是只有一種離子反應?如果只有一種離子反應,哪種先反應?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教師通過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找到學科知識解釋證據與結論的關系,并尋找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
(2)演示電解氯化銅溶液并根據現象分析其原因。我們知道當電極周圍存在多種離子時,只有一種離子反應放電,且在該溶液中,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放電順序是:陽極:Cl->OH-、陰極:Cu2+>H+。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以上數據并進一步總結出陰極、陽極離子放電順序規(guī)律,應用模型和類比思維來解決問題。這也是證據推理中最重要的部分,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設計意圖:離子放電順序的判斷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和實驗論證得出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五,確定電解反應的解題思路,構建模型。
模型如下:先明確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再分析陰陽兩極附近有哪些離子→根據陽極氧化、陰極還原及放電順序分析得出產物。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建立模型確定解題思路,確定了解題的一般思路,給學生明確了解題的方向。這也是通過前面的證據推理,而后建構模型,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環(huán)節(jié)六,分析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產物。
在有知識儲備的情況下,解決與目標類似的問題,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問題靠近。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在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讓學生解決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
環(huán)節(jié)七:分析課前的化學小實驗的原理。
在上述提出問題—收集證據—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證據推理的科學方法與模型認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機會,分析課前小實驗的原理,既是對整節(jié)課的總結,又能通過培養(yǎng)學生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的能力,使其真正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前后呼應,突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該節(jié)課作為“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視角下的教學案例,有如下幾點感悟。
(1)教師應營造探究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學科的科學探究?;瘜W作為一門由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由課前小實驗入手,引導學生對該實驗進行分析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2)整節(jié)課具有較強的證據推理邏輯性。在電解池工作原理的教學片段中,學生通過分析電解水、電解熔融的氯化鈉得出了電解的一般規(guī)律,再通過這個規(guī)律分析電解氯化鈉溶液的產物。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思維嚴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過程,充分提升了學生證據推理必備的三種能力——提出假設的能力、搜集證據的能力和證實結論的能力。
(3)教師通過建構認知模型,讓學生思維模式系統(tǒng)化,從課前小實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聯系放電順序的判斷,構建了解決電解反應的一般模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建模能力;同時運用電解時解題模型來解決相關的電化學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該部分知識的“模型認知”,可以說從思維層面上凸顯了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體現了化學學科的價值和魅力。
綜上所述,基于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其目的在于通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而在化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提高的過程中,特別是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培養(yǎng),需要高中化學教師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以實現學生化學成績的提高。高中化學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還要通過多種渠道來不斷提高學生的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能力,從而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