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農村中小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加強家校合作,開齊開足德育課程,適時開展法治講座、法治主題班會、法治文藝演出、法律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動。
【關鍵詞】農村 中小學生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30-02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我國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愈來愈好,呈現(xiàn)出國家盛而教育興的喜人局面。然而,一些農村學校學生違紀現(xiàn)象突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盡管有關部門及學校在加強學生法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在力度上還有所欠缺,在面上還有死角,缺乏法治教育的現(xiàn)場氛圍,存在開展形式單一等問題。一些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極易在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針對這些現(xiàn)狀,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法治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意識,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一、加強家校合作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既有起點定調的作用,又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延續(xù)。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不僅要在生理上照顧孩子,更要在意識與精神上培養(yǎng)孩子。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方面必須加強家校合作。
農村中小學生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而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渴望融入社會并得到他人的理解,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在美麗外表下隱藏的誘惑以及社會轉型中產生的陰暗現(xiàn)象,常常使他們困惑、迷惘,最終隨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做出違法行為或受到傷害。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僅為初中文化程度。一些家長的法律意識淡薄,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較單一,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做出違法、違紀行為或受到傷害,要么惡語相向,采取“棍棒教育”,要么忍氣吞聲、不了了之,無法引導和規(guī)范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無法向孩子提供維護合法權益的方法。學校針對這一現(xiàn)象,可以將校紀校規(guī)細化,在開家長會時挑出重點,讓班主任與家長一起學習,為日后教育、督促孩子嚴格遵守學校各種規(guī)章制度奠定基礎。此外,學??梢杂≈品沙WR小手冊供家長和學生閱讀,營造法律讀本親子閱讀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使他們遵紀守法,避免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二、開齊開足德育課程
德育課程是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可以利用給學生上德育課的機會,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治教育于課堂之中。調查發(fā)現(xiàn),受升學率的影響,一些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往往偏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法治教育。一些學校開設的德育課停留在形式上,沒有針對性。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將德育課視為副科,德育課常常被擠占或挪作他用。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一些校園欺凌案件中,不少學生是法盲,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也不考慮個人行為對社會和自己造成的后果,一切都是隨性而為。
我校附近的一所中學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校園欺凌現(xiàn)象,當問及欺凌實施者為何傷害他人時,他說因為看不順眼,再問是否知道這是違法行為時,他竟然輕描淡寫地說:“又沒死人,有什么大不了的?”言辭之冷漠令人瞠目結舌。筆者經(jīng)過多方了解得知,該校對德育課的重視不夠,課程安排只在課表上體現(xiàn),根本沒落到實處。學校沒有專業(yè)的德育課教師,也沒有按課程表的時間進行授課,平時不是將德育課挪來上語文課,就是借來上數(shù)學課,隨意性很大。為了扭轉這一局面,首先,學校要轉變單純看升學率的傾向,配足、配齊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和課時,并由分管領導跟進落實,對挪用、擠占德育課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其次,學校可以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其他學科融合,將法律常識滲透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和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預防犯罪意識。最后,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形成評價過程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評價內容多元和成績構成多元等評價體系。事實證明,給予德育課足夠重視的學校,不良現(xiàn)象和違法行為會大大減少。而學校不重視德育課,勢必影響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
學校是向小學生傳授知識的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生態(tài),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知識教育活動,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事半功倍。
(一)開展法治講座
在校園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尤其在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時期,對法律意識薄弱的農村學生而言,定期邀請法院、派出所等相關人士到學校開展法治講座是極有必要的。學生不僅可以從法律相關工作者通俗易懂的講解中了解近年來附近鄉(xiāng)鎮(zhèn)、鄰縣乃至全國發(fā)生的真實案例,懂得如何遠離校園欺凌、性侵害等,而且懂得在遇到危險時采取何種手段保護自己,辨別犯罪行為,提高法律認知能力。
(二)開展法治教育主題班會
教師可結合學校實際,在班會課滲透《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預防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相關知識,開展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達到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的目的。教師借著開展班會課的機會,結合相關案例,采取辯論的方式,教育學生在遭遇不法侵害時要及時向教師、家長匯報,讓學生知道一旦有事要及時向自己信賴的親戚、朋友、同學傾訴,不逞一時之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三)組織學生觀看法治宣傳片
教師充分利用每年的法治宣傳月,組織學生觀看生動形象的法治宣傳影片,使他們受到教育。通過觀看,學生會深受觸動,認識到要認真選擇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珍惜今天,把握明天。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勞教所聽失足少年現(xiàn)身說法。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會讓學生深受震撼,失足者對自由的渴望可以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由的可貴,那些活生生的事實會給他們敲響警鐘。
(四)舉辦法治圖片展
根據(jù)學生善于觀察事物、易于接受知識的規(guī)律,學??梢岳媒救铡⒎ㄖ卧碌刃麄鲿r間,舉辦諸如以“遠離毒品”“告別網(wǎng)吧”“珍愛生命”等為主題的圖片展。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會吸引學生觀看。法治圖片的展出,會使學生收獲更多的法治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
(五)舉辦法治文藝匯演
舉辦法治文藝演出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以年級為單位,定期舉辦法治文藝匯演,通過舞蹈表演、詩朗誦等形式,將與校園欺凌、打黑除惡等相關的內容融入展演當中,讓學生在法、理、情的融合中體會法治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守法。
(六)開展法治知識競賽
農村學生是我國普法教育的重點對象之一,他們必須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學??梢晕蟹ㄖ谓逃龑H谓處熅捅緟^(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民間風俗等作為法治教育競賽的筆試內容,并開展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等校園活動,促使學生的法律意識自然地形成。
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是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重要防線。學校只有認真地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培養(yǎng)他們遵紀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識,才能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
作者簡介:潘新立(1965— ),壯族,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