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wǎng)安徽泗縣供電公司 劉鑾坤
陳石科是國網(wǎng)安徽泗縣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曾奮戰(zhàn)在農(nóng)網(wǎng)升級改造工程建設一線,曾風雨無阻搶修接電服務用戶,曾穿梭在街頭巷角抄表收費。如今,他是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江淮工匠標兵”獲得者,主編2 部電力行業(yè)內(nèi)部施工標準規(guī)范,擁有5 項國家專利。
1993 年,陳石科參加工作。當時作為一名“新兵”,他總喜歡向老師傅們請教電力知識,白天主動多干一些活兒,晚上回家再研究圖紙,思考原理,經(jīng)常到深夜才入睡。
現(xiàn)在,陳石科的手拿筷子還會發(fā)抖,手臂伸不直,那是因為早年間的高強度工作。1995 年,在泗縣屏山鎮(zhèn)張鮑村,陳石科帶領一個6 人小組,人工挖桿洞、立桿、放線、搬運變壓器。為了能早日送電,他背著十幾斤的工具包,不分日夜地在電桿上爬上爬下。那時候,陳石科平均每天要挖10 個桿洞,一個桿洞深1.4米。
工作之余,陳石科還會看看業(yè)務書,愛問這問那。對于他近乎癡迷地學習,同事們揶揄說:“干這行,憑你現(xiàn)在的技術就夠了,學習再多又有什么用?”“閑著也是閑著,藝多不壓身嘛!”陳石科這樣回應。
正是比別人多學一點、多走一步,入職幾年后,他的成績逐步顯現(xiàn)出來,以該公司第一名的成績參加全省技能比武。但是,他在那次比賽中卻只獲得全省第12名。“不比不知道,通過比賽才知道自己很多東西都是一知半解?!标愂浦两襁€對那次失利耿耿于懷。從那以后,他更努力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陳石科,剛接觸圖紙時根本看不明白,更別談自己繪制了,于是他開始惡補理論知識,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學習心得。曾經(jīng)連續(xù)一年多,他幾乎每天看書到凌晨,當時,他基本上把農(nóng)網(wǎng)改造的所有技術書籍和設計圖紙都看了一遍。
2013年是智能電表更換高峰期。為了保障居民正常用電,減少停電帶來的影響,需要進行低壓帶電裝表接電作業(yè),可這樣容易造成短路電弧灼傷。這個問題引起了陳石科的注意,他開始思索避免電弧灼傷的方法。設計完圖紙,他每天下班都到朋友的電焊鋪對材料進行試驗,一干就超過深夜12時。每次失敗后,他都會改進或重新設計。就這樣持續(xù)了一個多月,直到電焊鋪的鄰居反映噪音太大影響睡眠,陳石科才稍有收斂。
陳石科的妻子史春燕說:“他那段時間像是著了魔,走路都低著頭自言自語,有時睡著睡著,突然爬起來又畫又寫?!?/p>
經(jīng)過3年的反復試驗,陳石科終于確定了一種高性能硅橡膠,這才滿足了作業(yè)要求,并成功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很多人問他,做了這么長時間的試驗,失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放棄?“我把每一次試驗都看作整個過程的一部分。就算再多花3年時間,我也一定要找到能滿足要求的材料,這些時間花得值?!标愂普f。
2017年5月,陳石科看到國家電網(wǎng)有限公司選拔援藏人員的通知,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順利通過考核。
6月中旬,他跨越數(shù)千里進藏“送經(jīng)”。剛進藏的幾天,由于海拔太高,不適應當?shù)氐臍夂?,陳石科走路快一點都會氣喘吁吁,當?shù)氐耐伦屗菹滋煸俟ぷ?,他卻堅持要抓緊時間往前趕。接下來,陳石科查看臺區(qū)、翻閱資料,一刻也不曾停歇。
陳石科一有時間就抓緊研究業(yè)務知識。資料圖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樸實做自己,認真干工作?!边@是陳石科對自己說的話。他帶領工作團隊翻山越嶺,一個臺區(qū)一個臺區(qū)地普查,發(fā)現(xiàn)不規(guī)范的地方就指出來。由于語言溝通有困難,他就比劃著來回說幾遍,如果對方還不了解,他就登上桿塔手把手地教他們。由于缺氧,陳石科需要休息三次才能爬上一基10米的電桿。
在瓊結縣拉玉德鄉(xiāng)拉玉德村,一臺50千伏安變壓器給4個自然村供電,供電半徑長達1.4千米,居民家里的電燈忽明忽暗,家用電器更是不能使用。了解情況后,陳石科就帶領團隊按照國家電網(wǎng)公司統(tǒng)一標準進行設計施工,立桿架設200千伏安變壓器,將供電半徑縮至300米,滿足了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用電需求。
“有你們在這兒,我們心里踏實。”牧民們端來新鮮的牛奶,拿來自己做的水煮土豆給他們吃。當?shù)赝赂嬖V他,他們只有招待特別尊貴的客人,才會做水煮土豆。
進藏以后,陳石科跑遍了山南市的各個縣區(qū),每天往返400千米左右。早晨迎著晨曦出發(fā),夜里11時才能回到住所,高原缺氧加上體力透支,使得陳石科每天都很疲憊。
“我很珍惜這次援藏機會,在這兒多待一天,就盡量起早多看一個臺區(qū)。在每個縣多建幾個標準化的配網(wǎng)工程,留下實物和紙質(zhì)材料,以便于后續(xù)幫扶人員能夠快速開展配網(wǎng)標準化建設?!标愂旗t腆地笑道。
“以后我們就是師徒了,有什么問題可以一起交流?!标愂瓶粗媲氨茸约焊叱鲆活^的王全說道。
王全是泗縣供電公司2010 年新入職大學生,家在外地,獨自一人來到泗縣上班。陳石科雖然對他要求很嚴厲,同時也把他當做家人一樣照顧。王全上班第二天,陳石科就帶著他到配網(wǎng)施工現(xiàn)場去了。7 月的皖北,熱浪肆虐,沒幾分鐘,師徒倆就全身濕透了。陳石科一邊做拉線一邊給王全講解??粗愂茲M臉的汗珠、濕透的工作服,王全能夠理解師傅的良苦用心——陳石科要在實踐中幫助王全成長,幫助他把大學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工作結合起來。
“師傅,這制作拉線也太累了,每天做完后我都渾身酸痛,整個胳膊都腫了起來,有什么辦法可以省時省勁,還不傷身體嗎?”這個想法引起了陳石科的注意。說做就做,師徒倆開始查閱多種資料,手工設計圖紙,整理出一套設計方案,并開始實驗。
白天,師徒倆做好日常工作;晚上,就湊到一起做拉線制作工具,查找資料、畫圖、切割,每解決一個問題,師徒倆都欣喜若狂,每天忙活到凌晨才休息。
憑借這股勁頭,師徒倆最終利用杠桿和圓的離心力原理,制造出了集盤線器、彎線器、纏線器、整體臺架于一體的便攜式拉線制作專用機具,當年獲得安徽省電力公司QC 成果一等獎,同時,被推薦到中電聯(lián)參加QC 成果評比,此項發(fā)明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18年5 月,以他姓名命名的“陳石科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了?,F(xiàn)在,工作室里像王全這樣的大學生有16名。
奮斗,是奮斗者永遠的座右銘。陳石科27年扎根一線,從一個粗枝大葉的農(nóng)村“草根”,成長為如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農(nóng)網(wǎng)戰(zhàn)線上的工匠,用奮斗踐行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