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勇毅, 白旭光, 王 鍛, 張雪竹, 李 遼
(1.陜西省第四人民醫(yī)院 藥學部, 陜西 西安, 710043; 2.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藥劑科, 陜西 西安, 710005)
肥胖型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高血壓類型,患者常伴有體型肥胖、血糖升高、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等表現(xiàn)[1]。氨氯地平具有擴張小動脈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為臨床常用的抗高血壓藥,但對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療效欠佳[2]。二甲雙胍為臨床常用的降血糖藥,具有降糖、降脂、控制體質(zhì)量等多重功效[3]。研究[4]表明,二甲雙胍可用于肥胖型高血壓的治療,且療效肯定。本研究采用氨氯地平、二甲雙胍聯(lián)合療法治療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肥胖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符合高血壓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5]; 符合肥胖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 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合并糖尿病者; 合并惡性腫瘤者; 合并精神疾病者; 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 不配合本研究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10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1例。研究組男27例,女24例; 年齡51~72歲,平均(54.40±2.73)歲; 病程1~12年,平均(4.61±1.42)年; 對照組男25例,女26例; 年齡52~71歲,平均(54.58±2.76)歲; 病程1~12年,平均(4.54±1.5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g,國藥準字H10950224)口服, 1次/d, 5 mg/次。整個療程為3個月。
1.2.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二甲雙胍片(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0.5 g, 國藥準字H20031104)口服, 2次/d, 0.5 g/次。整個療程為3個月。
①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收縮壓<120 mmHg, 舒張壓<80 mmHg, 視為治愈; 收縮壓120~<140 mmHg, 舒張壓80~<90 mmHg, 視為有效; 收縮壓≥140 mmHg, 舒張壓≥90 mmHg, 視為無效[7]??傆行?治愈率+有效率。② 治療前1 d和療程結(jié)束時, 2組患者于本院檢驗科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③ 治療前1 d和療程結(jié)束時,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試劑法檢測2組患者血清空腹胰島素(FINS)濃度,并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實驗試劑盒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④ 治療前1 d和療程結(jié)束時,計算并比較2組患者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腰臀比(WHR)。⑤ 比較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乏力。
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 2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2組血清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H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TC、TG、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 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治療前, 2組血清FINS、FBG、HbAlc水平及IS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2組血清FINS、FBG、HbAlc水平及ISI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血清FINS、FBG、HbAlc水平及IS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FINS、FBG、HbAlc水平及ISI比較
治療后, 2組BMI、WHR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BMI、WHR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BMI、WHR比較
治療期間,研究組發(fā)生1例惡心, 1例嘔吐,未發(fā)生腹瀉、乏力,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3.92%; 對照組發(fā)生2例惡心, 1例嘔吐, 1例腹瀉,未發(fā)生乏力,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7.84%。2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肥胖型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胰島素抵抗,造成糖利用率下降,促進機體大量分泌胰島素,從而導(dǎo)致水鈉潴留,血壓升高[8]。同時,肥胖型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脂異常升高,血管硬化、脆化,彈性下降,可進一步促使血壓升高[9]。研究[10-11]表明,單純的降壓藥治療對部分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療效欠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氨氯地平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高血壓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用氨氯地平。究其原因,可能是二甲雙胍能減少肝糖原合成,減少腸黏膜對糖的吸收,同時促進糖異生過程,減輕機體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從而一定程度恢復(fù)患者體內(nèi)正常的糖代謝過程,減少胰島素分泌,減輕水鈉潴留,降低血壓[12]。此外,二甲雙胍與氨氯地平均具有降低血管平滑肌張力和增強血管順應(yīng)性的作用,故可在降低血壓水平方面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yīng)[13-14]。
TC、TG、LDL-C對血管硬化具有促進作用,會降低血管順應(yīng)性,促進高血壓的形成; HDL-C對血管硬化具有抑制作用,可增強血管順應(yīng)性,抑制高血壓的形成[15]。肥胖是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可促進高血壓疾病進展,而BMI、WHR是反映肥胖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TC、TG、LDL-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HDL-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BMI、WHR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氨氯地平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高血壓患者更能改善血脂水平及肥胖體型,同時可抑制高血壓。分析原因,可能是二甲雙胍在加強患者自身糖利用率的同時,還減少了糖原堆積,抑制了糖轉(zhuǎn)化為脂肪的過程,并抑制了脂肪合成與腹部脂肪堆積,從而改善血脂水平及肥胖體型,同時軟化血管,延緩高血壓進展[16-17]。
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血清FINS、FBG、HbAlc水平及ISI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氨氯地平、二甲雙胍聯(lián)合用藥治療肥胖型高血壓更能提高機體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研究[18-20]表明,造成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細胞內(nèi)的高鈣狀態(tài),而二甲雙胍能通過鈉鈣通道,降低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并能促進交感神經(jīng)興奮,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加強自身血糖利用,促進外周游離糖進入骨骼肌細胞參與氧化代謝,從而緩解機體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有效降低空腹胰島素濃度,減輕水鈉潴留,降低血壓。此外,研究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均較低,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氨氯地平、二甲雙胍聯(lián)合用藥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與單用氨氯地平比較,氨氯地平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更優(yōu),可顯著改善血脂水平,減輕肥胖程度與胰島素抵抗,且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