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葩, 高 菲, 董 瀟, 曹代娣, 金佳佳, 王 銳
(陜西省西安大興醫(yī)院 口腔科, 陜西 西安, 710082)
皰疹性口炎是主要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DNA病毒)誘發(fā)的一種急性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患兒有發(fā)熱、身體乏力、口腔黏膜出現(xiàn)簇集性小水泡等臨床表現(xiàn)[1]。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抗病毒感染藥物,但單一使用時往往效果不佳,疾病容易復發(fā)[2]??谇谎讎婌F劑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對兒童口腔炎癥有特定的療效[3]。本研究探討了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口腔炎噴霧劑對兒童皰疹性口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150例皰疹性口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① 患兒符合原發(fā)性皰疹性口炎的相關診斷標準; ② 患兒年齡6個月~6歲; ③ 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 ① 合并嚴重呼吸道感染者; ② 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③ 近期使用抗病毒藥物者; ④ 藥物過敏者。將150例患兒按密封信封法隨機分為對照A組、對照B組與實驗組,各50例。對照A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8~57個月,平均(32.06±5.47)個月,病程2~4 d, 平均(3.17±0.58)d; 對照B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8~59個月,平均(31.03±5.52)個月,病程2~4 d, 平均(3.21±0.60)d; 實驗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9~61個月,平均(32.21±5.59)個月,病程2~5 d, 平均(3.24±0.61)d。3組患兒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均衡可比。
3組患兒均接受抗炎、抗病毒、退熱處理等基礎治療。對照A組患兒加以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四川明欣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50)治療,按15 mg/(kg·d)劑量飯前空腹服用, 2次/d。對照B組患兒加以口腔炎噴霧劑(江西珍視明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5482)治療,每次向口腔擠噴藥液1 mL, 3次/d。實驗組患兒加以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口腔炎噴霧劑治療,用藥方法同其他2組。3組患兒均治療1周。
① 治療效果: 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維度,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治療后患兒口腔黏膜無充血,潰瘍面愈合,體溫恢復正常,表示顯效; 治療后患兒口腔黏膜充血減輕,潰瘍面積縮小,體溫基本恢復正常,表示有效; 治療后患兒口腔黏膜充血無好轉,潰瘍面積無變化或增大,體溫超過37.5 ℃, 表示無效。②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 觀察并記錄3組患兒的皰疹消退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康復時間。③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分別取3組患兒治療前后靜脈血待用,采用ELISA試劑盒檢測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變化情況。④ 生活質量: 采用嬰兒皮膚病生活質量量表(IDQOL)評估3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內(nèi)容有治療、皮膚癥狀、進餐狀況、情緒、玩耍、洗澡、睡眠、穿衣、家庭活動等10項,總分30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患兒生活質量越高。⑤ 安全性指標: 對3組患兒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并記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A組、對照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后,實驗組皰疹消退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康復時間均短于對照A組、對照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3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治療后, 3組IL-10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上升(P<0.05), IL-2、TNF-α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 且實驗組變化幅度顯著大于對照A組、對照B組(P<0.05), 見表3。
表3 3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比較 pg/mL
治療后, 3組患兒IDQOL評分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IDQOL評分低于對照A組、對照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3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治療后,實驗組血常規(guī)結果未出現(xiàn)明顯異常,對照A組出現(xiàn)2例細菌感染,未出現(xiàn)病毒感染,對照B組出現(xiàn)1例病毒感染,未出現(xiàn)細菌感染, 3組患兒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 3組患兒均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皰疹性口炎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潰瘍性疾病,發(fā)病人群以兒童居多。兒童口腔黏膜柔嫩,較易受炎癥刺激,促使唾液分泌,有助于微生物的快速繁殖,進而導致疾病發(fā)生,若未能及時治療,患兒會有脫水及酸中毒的可能,嚴重影響健康與生活質量[4-5]。目前,西醫(yī)治療皰疹性口炎以抗病毒、對癥處理為主,療效尚不理想,相關研究[6]顯示,與單一藥物治療比較,聯(lián)合使用中藥治療兒童皰疹性口炎通常具有更好的效果。
鹽酸伐昔洛韋作為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口服后機體吸收好、利用度高,能夠迅速在體內(nèi)水解成為阿昔洛韋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對水痘帶狀皰疹以及Ⅰ型、Ⅱ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具有很強的作用,藥物通過阻斷病毒DNA合成途徑發(fā)揮抗病毒功效,是一種選擇性皰疹病毒抑制劑[7]??谇谎讎婌F劑是從蒲公英、忍冬藤、皂角刺、蜂房等藥物中提煉有效成分并制成的一種純中藥制劑,蒲公英可促進微循環(huán)與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抑菌、殺菌,提升細胞免疫功能; 忍冬藤有非特異性抗炎、抗病毒、鎮(zhèn)痛之效,同時還能夠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力; 皂角刺有較好抑制細菌生長、祛痰的作用; 蜂房有抗炎、抑制細菌生長、促進潰瘍部位愈合、調節(jié)免疫、鎮(zhèn)痛的作用[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A組、對照B組,且皰疹消退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康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A組、對照B組。由此可見,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與口腔炎噴霧劑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改善患兒受損黏膜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機體新陳代謝,促進受損組織細胞再生以及壞死組織脫落,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緩解皰疹性口炎患兒的臨床癥狀,便捷安全[10-12]。
中醫(yī)認為,兒童皰疹性口炎的誘因主要為外感風熱,由口鼻而入,脾胃積熱,熱邪上熏口舌,治療通常以清熱瀉火、疏風為主,口腔炎噴霧劑組分中的蒲公英有清熱功效,且蒲公英、忍冬藤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13-14]。IL-10是一種多細胞源、多功能的細胞因子,由Th2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分泌,抑制Th1細胞合成IL-2、TNF-α等炎癥因子,參與炎性反應與免疫反應[15-16]。本研究中,3組患兒治療后的血清IL-10水平較治療前表達上調,IL-2、TNF-α則表達下調,且實驗組各炎癥因子水平改變幅度更大,表明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口腔炎噴霧劑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皰疹性口炎患兒炎癥狀態(tài)。分析原因為:首先,口腔炎噴霧劑中各組分均含高效殺菌因子,能有效減少病菌在口腔內(nèi)的黏附與聚集,防止細菌滋生,降低患兒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其次,口腔炎噴霧劑藥理性質溫和,對口腔黏膜幾乎無刺激,小兒依從性好[17-18]: 再次,其含有天然修復成分,能對口腔潰瘍導致的黏膜破損進行較好、較快地修復,促進患兒潰瘍病灶愈合,有效緩解患兒疼痛。因此,口腔炎噴霧劑噴于患兒口腔黏膜后,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被口腔黏膜吸收,提升患兒口腔黏膜免疫力,抵抗病菌對黏膜的侵害,與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應用,可充分發(fā)揮抗病毒、抑菌、退熱、止痛等功效[19-20]。此外, 3組患兒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顯著差異,表明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口腔炎噴霧劑治療兒童皰疹性口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張美霞等[9]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劑聯(lián)合口腔炎噴霧劑治療兒童皰疹性口炎,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縮短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改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提高患兒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