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琴心
姜淑梅1937年出生在山東巨野縣一個貧困農(nóng)家。當時家境遭變,加上戰(zhàn)亂,她白天做衣服,晚上紡棉花,根本沒機會上學(xué)。后來為了糊口,24歲的她又跟著鄉(xiāng)親“闖關(guān)東”,隨丈夫從老家逃到北大荒。最終,夫妻倆在黑龍江安達地區(qū)一家磚廠落腳,她做了半輩子臨時工。60歲前,姜淑梅的人生檔案無非是種地、逃荒、避過兵禍……唯一沒“嘗試”的,就是讀書。
等到老了,姜淑梅又像“打補丁”一樣,給子女帶孩子,哪家需要就去哪里。多年來她和愛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然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1996年9月,夫妻倆在回山東老家探親路上發(fā)生車禍,老伴不幸離世。
姜淑梅一下子變得郁郁寡歡,晚上常常睡不著覺。為了讓母親從悲傷中走出來,大女兒張愛玲提出讓她學(xué)習(xí)認字。雖然沒上過學(xué),但姜淑梅心里一直有學(xué)習(xí)的想法,想記些有趣的舊事、新事,在女兒鼓勵下,已經(jīng)60歲的她開始了自己的識字之旅。
半年后,在北京進修的張愛玲收到媽媽寫的第一封信。這封信,她寫了一個多月才寫完。女兒回憶說:“娘不懂筆畫,她不是寫字,而是把每個字當成一幅畫,畫出來的?!?/p>
為了識字,姜淑梅摸索出一些訣竅。她自己編歌詞,讓孩子們寫在紙上,然后照著一遍遍念。時間長了,自己編的歌會唱了,也把字記住了。別人上街問路,姜淑梅上街“問字”。廣告牌、宣傳單、公交站,還有看電視和小人書,只要看到不認識的字,她張口就問。
認定一件事,就堅持到底,哪怕從零開始,也決不放棄。沒時間就起早看書,做飯空當也可以學(xué)習(xí),帶孩子就一邊哄著一邊念字,總之不放過任何學(xué)習(xí)時間。姜淑梅有個筆記本已翻得毛邊,這是她的“生字本”,也是“字典”?!熬镎邸薄把涀印薄棒⒆印薄锩嫒麧M各種口語、土話里的生僻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
在女兒指導(dǎo)下,姜淑梅沉浸在識字快樂中。漸漸地,她開始看帶拼音的《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以及四大名著。最好玩的是,讀到山東老鄉(xiāng)莫言的《蛙》,姜淑梅興奮地說:“這樣的作品,俺也能寫?!?/p>
張愛玲在綏化學(xué)院教書,也是一位作家。等媽媽認了不少字,女兒會把一些文學(xué)作品拿給她看?!斑@個好看,有細節(jié),真細?!苯缑焚澆唤^口,“我也有故事,我也要寫?!?/p>
女兒告訴她,想寫文章必須學(xué)會寫字。姜淑梅發(fā)現(xiàn),寫字比認字難得多,那時她已經(jīng)70多歲,剛拿起筆,手直哆嗦,寫出來的字筆畫橫不橫、豎不豎,像鋸齒一樣,一天一句話都寫不下來。也許是覺得時間寶貴,這個勤奮的學(xué)生每天凌晨三四點就摸黑起床了,打開臺燈開始寫字。除了吃飯、上廁所,她基本都在寫,像入了迷似的,有時一天只睡4個小時。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辜負,不久她的字就越寫越好,手也愈發(fā)有力道。一次,姜淑梅在女兒出版的散文集上,一筆一畫寫下兩句話:本是烏鴉娘,抱出金鳳凰。根是苦菜花,發(fā)出甘蔗芽。
練習(xí)一段時間后,姜淑梅一天也只是能寫上五六行字。即使很難,她也毫不氣餒。因為老太太心里有個夢想,把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以及聽說過的各種故事,都在紙上寫出來?!叭绻@個愿望能實現(xiàn),真是太讓人高興了!”
姜淑梅真正開始寫作,已是2012年6月底的事了,這時她已經(jīng)75歲。當時女兒把單位打印了一面的廢紙拿回家,又特地買回鉛筆、橡皮。有了紙和筆,姜淑梅開始有模有樣地寫寫擦擦起來。別人寫文章,是愁沒素材。她動起筆,現(xiàn)存的故事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里閃現(xiàn),但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話”寫不出。
一開始寫得磕磕絆絆,有時一天寫不了幾句話。寫出來的故事沒什么意思,病句倒是不少,甚至很多字不會寫,但這不能阻擋姜淑梅的寫作熱情。
一個連字都寫不好的老太要寫故事,很多人并不看好。二女兒嬉笑說:“寫吧,東邊茅樓沒紙了?!贝髢鹤討蛑o:“媽呀,你要是能發(fā)表文章,領(lǐng)導(dǎo)人都來接見你?!彼贿^多辯解,只安安靜靜寫每個故事,寫得不好就重寫,今天寫不好明天繼續(xù)。
姜淑梅有很多字要邊學(xué)邊寫,經(jīng)常翻開女兒制作的生字本反復(fù)辨認。記不住標點符號怎么用,看了莫言的幾部小說,只使用三種標點符號:問號、句號和實心點。寫著,寫著,漸漸順了。半年后,她的故事寫得越來越流暢,越來越生動。如果寫得順,一天最多能寫1000來字。
姜淑梅歷經(jīng)戰(zhàn)亂、饑荒、闖關(guān)東等,滿肚子故事,她說要通過寫自己在缺衣少食時代經(jīng)歷的艱辛,讓現(xiàn)在的孩子感受到當年的苦和現(xiàn)代社會的幸福。
通過不斷回憶,姜淑梅刻畫的細節(jié)越來越充分,最終形成3篇細節(jié)翔實的感人故事。把一沓沓手稿變成鉛字后,女兒是她的“第一編輯”。剛開始,姜淑梅寫的沒標點、沒題目、沒段落,這“三無產(chǎn)品”讓人頭大。張愛玲把文稿敲進電腦,便讓她坐在一旁,和媽媽一一核實,隨時修改。給母親當編輯,張愛玲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原汁原味”,她所做的工作最多的就是改錯別字和病句,刪掉多余的話。張愛玲說,“娘寫的故事,像剛出土的瓷器,可以去塵,但不能用力過猛,稍微把握不好力道,就容易碎了?!?/p>
姜淑梅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了民國時期,抗戰(zhàn)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亂窮時代”。她不做判斷,沒有抱怨和痛訴,只是將故事原原本本講出來。2013年4月,張愛玲將老媽寫好的13000多字的故事,編成文檔寄給了《讀庫》雜志社,沒想到被采用后,還寄來3000元稿費。
姜淑梅喜出望外,寫作勁頭更大了!所寫的故事,先后被《新青年》《北方文學(xué)》等知名雜志刊用。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文章面世后,好評如潮?!敖z”們評價說,“草根小民親筆書寫的亂窮中國史”,“用手機錄下來,將其做成有聲書,給媽媽聽”。
2013年10月,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轟動,她也被網(wǎng)友稱為“六十學(xué)寫字,七十來寫書”的傳奇奶奶。
76歲的姜淑梅一高興,就對女兒“吹?!闭f:“只要我活著,以后一年就要出一本書!”驚得張愛玲目瞪口呆。
可是寫書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故事,從哪兒來呢?姜淑梅說,有的事情是她在老家親歷的,有的是逃荒路上聽來的,有的則是從鄰居、鄉(xiāng)親那里“勾”出來的。每當她覺得沒故事可寫的時候,就去“上貨”。母女倆就啟程前往山東老家搜索舊時記憶,尋找寫作靈感。
從第二本書《苦菜花,甘蔗芽》開始,她們就在黑龍江和山東之間來回“上貨”。姜淑梅喜歡找村莊里的人聊天,問村子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幫助自己回憶。有時候村民想不起來她記憶中的事,就給她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這同樣為姜淑梅的寫作帶來靈感。不過,她并不是將聽到的所有故事都納入筆下,姜淑梅有一套自己的入選標準,那就是“有勁兒”。聽到“有勁兒”的故事,老太太的眼睛就會一亮,這表明她對故事本身感興趣了。
就這樣,她的寫作半徑,從自己的故事拓展到鄉(xiāng)村故事,又拓展到別人家族的故事。但有時,“上貨”并不容易。有的故事不精彩,她就不寫了。有的人講得雖好,但不讓發(fā)表。還有的老人自己愿意講,但兒女們不干?!吧县洝边^程中,姜淑梅有一種“危機感”。有一次,一個鄰居老太太特別會講故事,可等她過了幾個月再去核實,怎么敲門都沒應(yīng)答,原來老人已經(jīng)去世了。
2014年8月,姜淑梅出版了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如同第一本書的姊妹篇,入圍“2014年中國好書”。2015年8月,老太太收集了聊齋般的民間傳說,出版第三部作品《長脖子女人》,獲得2015年度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2016年6月,她出版第四部作品《俺男人》同樣獲獎,并以最年長年齡,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很多人想象不到,這個“高產(chǎn)作家”從沒有屬于自己的書房。在家里,姜淑梅坐客廳沙發(fā),把沙發(fā)靠墊放平擱在腿上,再墊上一塊氈子,就開始“碼字”。打印紙的背面、各類包裝紙、小孩子作業(yè)本、醫(yī)院就診手冊……手邊有啥就拿啥寫,還有的書稿寫在紙條上。這樣的“伏案”寫作,在當代“網(wǎng)紅作家”里是別具一格的。
更逗的是,80歲那年姜淑梅迷上繪畫。一天,女兒剛推開家門,她就命令:“愛玲,你跪下。”并不是因為女兒犯了什么錯,而是老太太在畫畫時遇到了困難。她要創(chuàng)作小唱《寡婦上墳》插畫,而畫中“跪下”的姿勢難倒了她。她在家中看不到自己跪姿,就讓女兒側(cè)著跪下,仔細觀察跪下時雙腿的狀態(tài),才清楚究竟要怎么畫。
老太太對畫畫如此癡迷,只因出版編輯一次提議。原來,創(chuàng)作完自己第三本書《長脖子女人》,女兒將書稿發(fā)給編輯。但在編輯看來,8萬字稍顯單薄,如果配上插畫,內(nèi)容會更豐富。編輯告訴張愛玲,她能想到的插畫師的作品風(fēng)格,沒有一個可以和姜淑梅文字風(fēng)格相匹配,于是提出能否讓老太太試著自己畫畫?
姜淑梅不會畫畫,只是年輕時有點剪紙功底。她最初拿起畫筆試著在紙上畫,不出兩天便喊著放棄了:“畫啥不像啥,愛找誰畫就找誰畫,你告訴編輯,反正我不畫了!”有趣的是,第二天一大早老太太又變卦了,她對女兒說:“我想了想,如果畫不好,頂多人家不往書里放,我還是接著畫吧!”
姜淑梅為學(xué)畫畫,曾去老年大學(xué)報名,結(jié)果被人家直接拒絕:“70歲的就不收了,80歲的更不能收!”無奈之下,女兒給她買了很多關(guān)于繪畫的書,但對于姜淑梅來說毫無用處。最終,她靠著自己的觀察開始繪畫。
老太太的許多畫來自于腦海中的記憶。當她要在紙上畫畫時,就開始觀察,像拍球的動作、坐姿、跪姿等各種各樣的姿勢,觀察自己的身體。姜奶奶出門也與以前不同,開始更多地注意繪畫元素,如果看到好的作品,一定要女兒拍攝下來,然后回去仔細研究。不僅如此,因為癡迷畫畫,姜奶奶還特意去醫(yī)院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
學(xué)畫3年,82歲的姜淑梅又在去年推出了首部民謠與故事畫集——《拍手為歌》。這是老太太收集整理的一部山東老民謠集,也是她的第一本畫集。民謠包括游戲、勞作、生活、婚嫁、習(xí)俗等方面。
魯西南老民謠,即當?shù)厝丝谥械摹靶〕?,曾?jīng)是鄉(xiāng)間孩子們玩耍、情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是農(nóng)人在天地與四季間隨口吟唱的歌謠,如今已慢慢被遺忘。姜淑梅回到老家鄉(xiāng)野,走街串巷,搜集整理兒時家鄉(xiāng)口耳相傳的“小唱”。她和童年玩伴、如今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拍手吟唱,又一筆一劃認真地記錄下這些快要消失的民謠。
“俺家門前一棵桃,青枝綠葉梢兒搖。開的桃花一樣大,結(jié)的桃兒有大小。大桃摘了集上賣,小桃樹上風(fēng)來搖……”這些民謠簡潔易懂,富含哲理。作家梁文道看后非常欣賞,點贊說,“展開這本書,魯西南近百年來的鄉(xiāng)土圖景便躍然眼前,好一幅熱鬧的市井圖,大有微縮版的《清明上河圖》的意境。這是民族記憶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文化留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2019年8月22日,被稱為傳奇奶奶的網(wǎng)紅作家姜淑梅,帶著老故事和新畫作,登上央視舞臺“回聲嘹亮”欄目,再一次大放異彩,引起轟動效應(yīng),主持人李思思還答應(yīng)做她下本書的封面人物。
2020年,姜淑梅又為自己立下一個小目標:要在90歲前成為一名畫家!從文盲到網(wǎng)紅作家,這位傳奇奶奶,就這樣把人生過成了詩般模樣。
除了寫作、畫畫,現(xiàn)在姜淑梅還在不斷嘗試唱歌、彈琴等新東西。老太太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保羅·柯艾略曾寫道:不去試,找不到人生其它可能性;不行動,最終只能換來一事無成。而姜淑梅的座右銘是,“只要不偷懶,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重點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