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蓓,龐訓雷,費素娟★
(1.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科,江蘇 徐州 221004;2. 徐州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內(nèi)科學與診斷學教研室,江蘇 徐州 221004)
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xiàn)GIDs) 又被稱為腸- 腦互動異常(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此病是消化內(nèi)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便秘、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腹部膨隆等[1-2]。PBL 教學法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教學方法[3]。本文對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實習的140名實習生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在對消化內(nèi)科實習生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PBL 教學法的效果。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8 年5 月期間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實習的140 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些實習生分為Observation 組和Control 組,每組各70 名實習生。兩組實習生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基本資料的對比
對Control 組實習生進行傳統(tǒng)的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方法是:帶教老師詳細地向實習生講解教學大綱中設定的知識點,并指導其進行詢問病史、書寫病歷等模擬訓練。為Observation 組實習生應用PBL 教學法進行功能性胃腸病的診療教學。方法是:1)成立一支由具備副高及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組成的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團隊,每年選派團隊中的教師參加有關功能性胃腸病的國內(nèi)、國際學術會議5 次以上,并邀請國外相關專家為團隊中的教師講解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的方法。2)選擇典型的功能性胃腸病病例。向實習生介紹該病例的診療過程,并設置相關問題。在正式授課的前1 d,向實習生發(fā)放該病例的相關資料。指導其查閱相關文獻,并嘗試解答上述問題。3)在課上,讓實習生對上述問題進行作答。完成作答后,帶教老師對其答案進行評價和總結。4)在進行查房教學的過程中,向實習生演示如何對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演示完畢后,鼓勵實習生與患者進行交流,指導其進行模擬診斷訓練,并讓其撰寫學習報告。
1)對比兩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成績。2)對比兩組實習生中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實習生的占比和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習生的占比。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Observation 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得分為(84.25±5.30) 分,Control 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得分為(72.40±5.27) 分。Observation 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得分高于Control 組實習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Observation 組實習生中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習生的占比為82.86%(58/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習生的占比為88.57%(62/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實習生的占比為80%(56/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習生的占比為78.57%(55/70)。Control 組實習生中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習生的占比為82.86%(58/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習生的占比為48.57%(34/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實習生的占比為41.43%(29/70),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習生的占比為42.86%(30/70)。Observation 組實習生中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實習生的占比和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習生的占比均高于Control 組實習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2 對比兩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成績(分,±s )
表2 對比兩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成績(分,±s )
分組 例數(shù) 理論及實踐考核的得分Observation 組 70 84.25±5.30 Control 組 70 72.40±5.27 t 值 13.265 P 值 <0.001
表3 對比兩組實習生對實習教學的評價[n(%)]
功能性胃腸病的發(fā)生與患者存在腸動力異常、內(nèi)臟敏感性過高、黏膜免疫功能差、消化道菌群失調(diào)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4]。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便秘、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腹部膨隆等。相關的研究指出,在對消化內(nèi)科實習生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PBL 教學法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5-6]。為了進一步探究在對消化內(nèi)科實習生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PBL 教學法的效果,筆者對2017 年6 月至2018 年5 月期間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實習的140 名實習生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Observation 組實習生理論及實踐考核的得分高于Control 組實習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Observation 組實習生中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習生的占比、認為實習教學能夠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實習生的占比和認為實習教學能夠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習生的占比均高于Control 組實習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在對消化內(nèi)科實習生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診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PBL 教學法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其臨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