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MOOC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一種新模式,吸引了大量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完成了教育的全民參與。然而,MOOC課程在高注冊率的同時卻是課程的低完成率,已經成為MOOC發(fā)展的瓶頸。學習者粘性是改善MOOC課程低完成率的重要推手,對不斷優(yōu)化MOOC課程質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解析社會性交互和MOOC學習者粘性內涵的基礎上,著眼于MOOC學習者粘性視角,構建了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模型,以調查問卷的數(shù)據來驗證和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數(shù)據分析表明,本模型能為增強MOOC學習者粘性,促進MOOC學習者的社會性交互,提高MOOC課程質量,提升課程的完成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學習者滿意度
MOOC具有低門檻的注冊形式、在線開放的資源、無約束的異步使用方式等優(yōu)點[1],致使各類學習者紛紛以實踐者的形式參與其中,MOOC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世界范圍內的MOOC平臺總注冊人數(shù)在2019年首次超過1.01億人次。然而,如此高注冊率的背后卻是課程的低完成率[2]。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生院對16門MOOC課程的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表明,學習者的平均完成率僅有4%。根據果殼網對我國MOOC的調查分析表明,學習者的課程完成率也僅為6%。因為MOOC采用“時空分離”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難免產生孤獨情緒,久而久之就會放棄課程學習。研究表明,MOOC學習者粘性可以促進課程完成率,有利于積累知識和維系感情,促進學習的積極性和課程的持續(xù)性,增強自身黏性[3]。
Appiah-Kubi研究了社會性交互對促進MOOC學習者完成課程學習過程的支持作用[4]。Diyi Yang尋求了一種文本和圖形聚類集成的方法,以研究社會性交互在MOOC課程中的實踐應用[5]。Sunar研究表明重復和頻繁的社交性交互可以降低學習者的輟學率[6]。李愛霞構建了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并剖析了8個影響因素[7]。王美月結合MOOC社會性交互平臺內外部環(huán)境的特點與學習者特征,提取影響學習者社會性交互行為的因素,構建MOOC學習者社會性交互影響因素理論模型[8]。方佳明的研究表明社會性交互除了對MOOC學習投入有直接影響效應之外,也通過能力和關系需求的滿足以及沉浸感的提升間接影響MOOC學習投入[9]。張喜艷研究了MOOC社會性交互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提高了MOOC學習者課程完成率[10]。楊樂給出了提升MOOC學習者粘性的策略,增強了課程的粘性,提高了MOOC課程完成率[3]。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有效地促進MOOC課程的學習完成率,而以MOOC學習者粘性作為視角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因此,基于MOOC學習者粘性,構建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模型,以期增強MOOC學習者粘性,增加MOOC課程完成率。
一、社會性交互與MOOC學習者粘性
Bates早在1991年就把人類的交互行為劃分成兩類:個別化交互和社會性交互[11]。個別化交互是指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模擬交互,社會性交互是指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家人朋友之間關于學習的直接或間接交互[12]。社會性交互以線上和線下兩種交互的方式為主,功能主要包括認知層面、元認知層面、行為層面、情感層面和社會化層面。
課程對學習者吸引并保持學習者持續(xù)性學習意愿的內在動力稱之為MOOC學生粘性[13]。學習者作為MOOC平臺的使用用戶,MOOC學習者粘性展現(xiàn)了學習者對授課教師的信任和好感,對MOOC平臺的依賴感和再使用期望值。MOOC學習者粘性增強了,其持續(xù)學習MOOC課程的時間就延長了,MOOC課程的完成率也就提升了。
二、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基于MOOC學習者視角,結合社會性交互與MOOC學習者粘性的特點,提出了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模型,具體包含10個因素,即感知交互性、感知易用性、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學習者滿意度、學習風格、交互行為、交互動機、交互距離、獨立活動與交互活動平衡性,如圖1所示。
(一)感知交互性
MOOC學習者之間、學習者和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從MOOC平臺得到的技術支持服務稱之為感知交互性。例如,MOOC學習者在選修課程的時候充分感受到了社會性交互活動帶來的益處,在課程論壇和留言板上提出問題并得到了最終的解決方案,同學和老師會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溝通的手段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等,就會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才會對MOOC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切實提升學習者粘性和MOOC課程的黏性。
(二)感知易用性
MOOC學習者對平臺各類資源是否容易接收的感知稱之為感知易用性。例如,MOOC課程各類資源的難易程度,社會性交互環(huán)境的技術支持,界面結構的友好程度等。學習者在MOOC平臺的感知易用性越強,其學習的源動力就越大。
(三)期望確認度
在學習過程中,MOOC學習者對平臺的心理預期得到滿足的程度稱之為期望確認度。表現(xiàn)為MOOC平臺友好的操作界面,MOOC課程的質量高低,視頻的清晰程度,視頻播放的流暢程度,社會性交互操作是否方便等。MOOC學習者的期望確認度得到了滿足,必然會增強學習者的積極性。
(四)感知有用性
MOOC學習者在心理上感知到平臺有助于其拿到所要的學分稱之為感知有用性,受到感知交互性、感知易用性和期望確認度三個方面的影響。學習者從MOOC平臺感知的好處越多,學習的興趣就越濃,課程的持續(xù)性就越長。因此,MOOC課程制作者可以從課程質量、視頻質量和社會性交互等方面增強學習者的感知有用性;MOOC平臺可以從課程選擇、技術支持和自主個性化學習等方面增強學習者的感知有用性。
(五)學習者滿意度
本文主要從收斂效度和區(qū)分效度兩個方面來進行模型的效度分析。模型的收斂效度有三個衡量準則:(1)各維度的因子載荷必須大于0.7;(2)復合信度CR應該大于0.7;(3)平均方差提取值需要大于0.5。模型的收斂效度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數(shù)據顯示本模型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衡量準則,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收斂效度較好。
表3是模型區(qū)分效度的分析結果。將表2中平均方差提取值開平方根得到表3中的對角線上的值,其它值則是該維度和其他維度的相關系數(shù)值。表3對角線上的數(shù)值全部大于和它同行或是同列的數(shù)值,由此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具有較好的區(qū)分效度。因為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和區(qū)分效度,本模型的10個因素均達適配標準,說明模型建構效度較為理想。
四、結論
高注冊率與低完成率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了MOOC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學習者粘性是改善MOOC課程低完成率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研究影響MOOC學習者粘性的各類因素,有利于提升MOOC課程的粘性和學習積極性。本研究以MOOC平臺的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顧客滿意度理論,構建了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模型,研究了影響MOOC學習者粘性的10個因素。通過統(tǒng)計分析調查問卷數(shù)據,從信度和效度兩個方面對構建的模型進行了驗證,為平臺的MOOC課程提供了模型上的技術支持,提高MOOC學習者滿意度和粘性,降低MOOC課程輟學率。
[參考文獻]
[1]楊樂.基于MOOC的自主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設計策略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4).
[2]L.V.Morris.MOOCs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uality[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13,38(4).
[3]楊樂.MOOC學習者粘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
[4]Appiah-Kubi K, Rowland D. PEER Support In MOOCs: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C].Third Acm Conference on Learning,2016,4.
[5]Yang D Y, Wen M , Kumar A , et al.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Text and Graph Clustering Methods as a Lens for Study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OC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14, 15(5).
[6]Sunar A S, White S, Abdullah N A, et al. How LearnersInteractions Sustain Engagement: A MOOC Case Study [J].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7, 10(4).
[7]李愛霞.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8]王美月.MOOC學習者社會性交互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9]張喜艷,王美月.MOOC社會性交互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研究——人的社會性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6,(7).
[10]方佳明,唐璐玢,馬源鴻等.社會交互對MOOC課程學習投入的影響機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12).
[11]Bates A W .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J]. Never Too Far, 1991,(16).
[12]陳麗.遠程學習中的信息交互活動與學生信息交互網絡[J].中國遠程教育,2004,(5).
[13]陳彥君.社會性交互對MOOC學習者粘性影響的實證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