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迪雅,李 謹,朱慶萍,吳大明
鈣硅基生物材料(calcium silicate cements,CSCs)含有Ca和Si,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誘導骨再生的能力,在醫(yī)療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CSCs釋放Ca2+和Si4+顯著升高溶液的pH值[1],產(chǎn)生抗菌性能。介孔CSCs比傳統(tǒng)的CSCs有更高的比表面積/體積、可控的孔隙率,能夠有效加載藥物、蛋白和生長因子,顯著增強了抗菌性和生物活性。納米CSCs能生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2],抗菌性提高且不易出現(xiàn)細菌耐藥性,對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eruginos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E.coli)等耐藥菌都顯示出良好的抗菌效果。本文就代表性CSCs的抗菌性及在根管感染控制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MTA主要由硅酸三鈣、硅酸二鈣、氧化鉍,以及少量鐵和鋁元素組成,能夠誘導硬組織生成并形成理想的根尖封閉。1993年,Lee等[3]首次將MTA應用于根管側穿的修復,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蓋髓術、牙髓切斷術、根尖誘導成形術、穿孔修補和根尖屏障等牙髓治療中。
MTA與組織液或水接觸釋放Ca2+和OH-,提高溶液pH值,從而破壞細胞質膜和DNA,導致蛋白變性并殺死細菌[4]。MTA連續(xù)釋放氫氧化鈣(Ca(OH)2,CH),維持強堿性環(huán)境,對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S.mutans)和S.aureus等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5]。Shin等[6]認為MTA的抗菌性可能與新鮮混合狀態(tài)下離子的擴散和pH值的升高有關,而在凝固狀態(tài)下MTA對兼性厭氧菌(如S.mutans)和厭氧菌(如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ingivalis))等都無抗菌性。MTA對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albicans)的抗真菌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高濃度MTA的抗真菌性能維持較長時間而低濃度則無抗真菌性[7]。MTA對頑固性根尖周炎最常分離出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E.faecalis)的抗菌效果有限,可能是因為E.faecalis細胞膜和細胞質的緩沖作用及質子泵降低細胞內pH值,從而維持了細胞內pH穩(wěn)態(tài)。此外,牙本質的緩沖作用使MTA在根管內不能保持理想的高pH環(huán)境[8]。
改性的MTA抗菌能力有所提高。Kim等[9]報道加入氟化物的Endocem MTA能夠抑制E.faecalis的生長,而不含氟化物的MTA-Angelus和ProRoot MTA對E.faecalis無抑制。添加氯己定(chlorhexidine,CHX)的MTA抗菌作用顯著增加,對感染根管或根尖周感染灶中常見的E.faecalis、C.albicans和血鏈球菌(Streptococcussanguis,S.sanguis)等都有更強的抑菌性[10]。納米改性的MTA顯著增加Ca2+的釋放,產(chǎn)生高堿性環(huán)境和高反應性的ROS,增強了對根管內微生物及其生物膜的抗菌活性[11]。
然而,MTA存在凝固時間長和潛在變色等缺點。當MTA暴露在酸性環(huán)境中時,其顯微硬度、密封能力和粘合強度都會降低。另外,改性的MTA雖然抗菌性得到提高,但理化性質和生物相容性出現(xiàn)改變。例如,CHX改性的MTA細胞毒性增加,會誘導細胞凋亡,而傳統(tǒng)MTA則不表現(xiàn)細胞毒性[12]。
iRoot是一種新型的硅酸鈣根管充填材料,其成分與MTA的主要區(qū)別為不含鋁和氧化鉍,減少了牙齒變色的可能。另外,iRoot含有五氧化二鉭和氧化鋯,能對X線產(chǎn)生阻射。iRoot可注射,不溶解收縮,封閉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臨床常用的產(chǎn)品主要包括iRoot BP、iRoot BP Plus、iRoot SP和iRoot FS等,它們成分相似,都是預混即用型材料,操作方便。iRoot BP、iRoot BP Plus主要應用于直接或間接蓋髓、活髓切斷術、根尖倒充填、髓腔穿孔修補等治療[13]。iRoot SP由于良好的流動性和滲透性,常用作牙髓炎、根尖周炎治療中的封閉劑[14]。iRoot FS為改良的快速固化型iRoot糊劑,在1 h內就能完全凝固,是有利的牙髓覆蓋材料[15]。
iRoot為納米粒徑,遇到來自牙本質和根尖周組織的水分時,其含有的硅酸鈣會產(chǎn)生硅酸鈣水凝膠和CH,迅速升高pH值,產(chǎn)生抗菌效應。Nirupama等[16]報道iRoot SP的pH值可高于12,對E.faecalis、S.aureus和C.albicans有明顯的抑菌活性。Bi等[17]報道iRoot FM對P.gingivalis具有抗菌活性,可能是因其釋放的CH改變細胞膜的完整性和細菌營養(yǎng)物的傳輸,抑制細菌代謝生長和增殖;含有的氧化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產(chǎn)生抗菌效果。然而iRoot的抗菌性隨時間的延長而減弱,新鮮的和應用1天的iRoot對E.faecalis和C.albicans具有顯著的抗細菌和抗真菌作用,而混合7 d的iRoot抗菌活性不佳,不利于根管感染長期徹底的控制[16]。
iRoot有望成為MTA的替代品。但是 iRoot的固化時間、流動性、多孔性隨溫度升高而顯著降低,這影響了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的臨床操作和充填質量,使得可操作時間變短,對根管充填的密封性也有不利影響[18]。iRoot在國內應用不久,價格較昂貴,其臨床療效仍需大量的病例和更長時間的追蹤來客觀評價。
BG是上世紀70年代Hench教授研制的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促進骨組織修復的玻璃材料,以Bioglass?45S5為代表,主要成分為SiO2、Na2O、CaO和P2O5[19]。
BG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對需氧菌和厭氧菌如S.aureus、E.coli、P.gingivalis、S.mutans和S.sanguis等都有抑菌能力[20-22]。BG的抗菌機制主要包括:①BG溶解釋放Na+、Ca2+和 Si4+等離子,與H+或H3O+發(fā)生質子化,提高溶液的pH值;②釋放離子使溶液滲透壓升高,產(chǎn)生滲透效應;③引起環(huán)境中Ca、P沉積,使組織鈣化而產(chǎn)生抗菌效果;④BG形成針樣碎片,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及細胞結構,導致細菌的死亡[21-22]。
Waltimo等[23]發(fā)現(xiàn)BG的抗菌能力與它的粒徑有關,粒徑越小抗菌性越佳且生物相容性越好。納米BG表面積是微米BG的12倍,在液體中釋放Si4+的量增加10倍,使溶液pH值上升3個單位,殺菌性能顯著增強。BG還可以載入銀、銅、金、鋅等金屬離子增強其抗菌性。載入Zn的BG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中的糖酵解、跨膜質子轉位和耐酸性來提供抗菌活性,同時促進骨組織的形成和增長[24]。
然而,Zehnder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BG對人牙根管E.faecalis感染的抗菌性能比CH糊劑差,且BG不能預防根管發(fā)生細菌再感染。此外,BG存在降解速率慢和不完全轉化為羥基磷灰石(HA)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降解速率與新組織形成速率不匹配,以及人體內長期存在未轉化的玻璃材料,不利于組織的愈合[26]。
2004年,Yan等[27]使用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劑(P123)為模板劑,通過溶劑揮發(fā)誘導自組裝技術和溶膠-凝膠法首次合成MBG。MBG的主要成分為CaO、SiO2和P2O5,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通道(4~7 nm)和高比表面積(150~500 m2/g)。與傳統(tǒng)BG相比,MBG擁有更好的體外HA礦化能力和細胞相容性,其內部的介孔通道能有效負載藥物、蛋白和生長因子,因此MBG被認為是優(yōu)良的生物載體。MBG可用于制造支架,提供生物相容性機械支持,促進血管化組織的修復和/或再生[28]。
趙存挺[29]制備了MBG(M58S),發(fā)現(xiàn)M58S抗菌性較弱,作用于大腸桿菌1 h后,抑菌率僅為13.73%。但MBG特有的介孔結構可以負載各種金屬離子或抗菌素(如慶大霉素、萬古霉素和氧氟沙星等),增加抗菌效果。Bari等[30]報道載入Cu的MBG對E.coli、S.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S.epidermidis)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能破壞S.epidermidis生物膜。Fan等[31]合成載Ag的MBG,能釋放Ag+,對根管內E.faecalis生物膜有較強的抗菌作用。MBG還可以通過兩性離子化,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胺化MBG隨后錨定賴氨酸,使得MBG表面S.aureus粘附減少99.9%,防止再感染的發(fā)生[32]。
然而,通過增加載入元素的濃度能提升MBG的抗菌性,但高劑量的金屬離子會引起細胞毒性[33],所以在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之間取得平衡是必須的。此外,由于介孔結構的存在,使得MBG脆性高,機械強度降低。MBG的高降解速率和不穩(wěn)定的表面,也會對細胞附著和生長產(chǎn)生負面影響。如何改善MBG的機械性能而不影響其生物活性和藥物傳遞能力,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2年,Wu等[34]利用模板法首次合成MCSNs。MCSNs是由Ca、Si和O組成的具有有序介孔通道的球形納米顆粒,直徑為100~250 nm[35-36]。MCSNs能誘導HA礦化、促進干細胞增殖、調節(jié)細胞周期蛋白的表達及成骨誘導[37]。MCSNs可注射使用[36],可與其他材料混合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復合生物支架,促成HA沉積,還能載入地塞米松等藥物并持續(xù)釋放以輔助骨再生[38]。
MCSNs可以作為生物分子的載體并協(xié)調其釋放,應用于各種生物工程,例如細胞因子的釋放,靶向藥物的傳遞和基因靶向等,為根管內感染控制,骨缺損修復,甚至腫瘤治療等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MCSNs具有降解速率快的不足,快速降解的硅酸鈣有急劇增加周圍環(huán)境堿度的傾向,在植入早期階段可能會誘導免疫和炎癥反應[41]。MCSNs自身的抗菌能力有限,需要通過添加抗菌藥物來增強,但有些添加物可能對MCSNs的生物相容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
MTA與iRoot材料的抗菌性主要通過釋放Ca2+和OH-提高溶液pH值實現(xiàn),存在濃度依賴性與時間依賴性,MTA對難治性根尖周炎中存在的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的抗菌效果較差。MTA通過結構或表面改性、或混合目的性材料形成復合材料,可提高其抗菌效果,但改性后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改變還需要進一步探究。BG、MBG與MCSN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誘導HA礦化、促進細胞增殖和誘導成骨。MBG和MCSNs特殊的介孔結構,能夠為根尖骨缺損的修復提供良好的生物支架,也可載入其他藥物或生物因子以增強其生物活性。BG、MBG與MCSNs自身的抗菌能力有限,可通過載入抗菌性藥物來增強,但所載入的藥物是否產(chǎn)生細胞毒性、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之間的平衡如何掌控仍需加強研究。雖然,BG、MBG與MCSNs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用于根管感染控制及骨缺損修復的材料,但它們的抗菌效果研究多數(shù)是體外實驗, 難以模擬真實的根管狀況, 且抗菌的長效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