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余姚 315470)
2 浙江省醫(y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jiān)測和安全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121)
3 浙江省湖州市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內容提要:近年來,國內外用敷貼類產品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隨之出現的該類產品的各類可疑不良事件也顯著增多。通過對本院近一年該類產品可疑不良事件的匯總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檢索,現將臨床使用該產品常見的可疑不良事件表現、原因分析等內容進行綜述,以期為正確認識該類產品的可疑不良事件提供循證支持。
近年來,隨著國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類外科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大量使用,隨之而來的各類可疑醫(yī)療器械不良事件也日益增多。據筆者統(tǒng)計本院近一年該類產品發(fā)生的110例可疑不良事件,結合文獻檢索等數據,現將該類產品臨床中出現的各類不良事件后果表現、原因分析等匯總,以期為正確認識該類產品的可疑不良事件提供循證支持[1]。
皮膚過敏是人體對正常外來物質(過敏原)的一種不正常的人體變態(tài)反應,當外來過敏原進入人體后,促使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引發(fā)抗原抗體反應,表現為紅斑、紅腫、丘疹、風團等臨床客觀體征,也常伴有瘙癢、刺痛等。常見的過敏原有花粉、粉塵、異體蛋白、化學物質、紫外線等幾百種。而在過敏反應發(fā)生過程中,過敏介質起著直接的作用,過敏原是過敏病癥發(fā)生的外因,而人體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對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的氧化破壞是過敏發(fā)生的內因。
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主要用于人體表面皮膚清創(chuàng)后的外傷創(chuàng)口、術后創(chuàng)口,以及嬰兒護臍口作創(chuàng)口覆蓋保護隔離用,另外還有用于輸液固定。外用敷貼類產品一般由基材、隔離紙和敷芯組成,或由基材和隔離紙組成。其中基材中的黏膠類成分目前有氧化鋅膠和亞敏膠兩種,其中亞敏膠是目前的主流使用類膠黏層材質。本文中涉及的外用敷貼類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皮膚過敏類反應可能主要涉及敷貼類產品中的黏膠基材化學成分、使用過程中的化學消毒劑等過敏原相關。
筆者對本院近一年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發(fā)生的110例不良事件后果進行分類規(guī)整和統(tǒng)計,獲取過敏類96例、黏性基材失效類10例、無菌包裝失效類4例[2]。不良事件規(guī)整匯總表見下表1。
表1.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不良事件后果規(guī)整及表現、數量對照表
通過對上述110例不良事件后果,結合文獻數據檢索等分析研究發(fā)現,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使用后出現的皮膚過敏性風險是該產品最主要的使用風險,故下文僅對該產品使用后造成的皮膚過敏性發(fā)生原因進行具體分析研究。
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的固有風險是產品發(fā)生過敏反應的主要風險,該固有風險主要包括產品中黏膠基材的材質風險和產品性能風險兩類。
3.1.1 產品材質風險
對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中的兩種常見黏膠成分進行分析:①氧化鋅膠的固有風險:氧化鋅膠在煉制過程中常需要加入松香類物質促進氧化鋅和橡膠的融合交聯,增加膠的強度和減少膠的脆性,但對人體皮膚而言,松香類物質屬于刺激性成分,所以在產品實際使用過程中較易出現皮膚過敏類的風險;由于氧化鋅膠中氧化鋅顆粒具有吸濕和收斂作用,對皮膚產生輕微的脫水作用,加上氧化鋅膠的浸漬共同作用,使得皮膚產生過敏性風險[3]。②亞敏膠的固有風險:亞敏膠在加工過程中常會加入松香類或萜烯樹脂類成分,這類成分屬于刺激性成分,所以在產品實際使用過程中較易出現皮膚過敏類的風險;部分亞敏膠產品中含有不同含量的丙烯酸類成分,該成分導致的過敏反應屬于接觸性Ⅳ型超敏反應,而且該類型的皮膚過敏反應的強弱與該丙烯酸類成分的含量成正比[4]。
3.1.2 產品性能風險
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性能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參數:透氣性、酸堿度和無菌。①透氣性是影響外用敷貼類產品過敏的一個主要因素,產品透氣性好,會有利于人體表面汗液的揮發(fā),否則汗液就較難排出,容易造成皮膚刺激,引發(fā)皮膚局部或全省過敏。②酸堿度方面,人體健康皮膚的pH為弱酸性,一般在5.0~5.6,pH過高易使皮膚老化,過低易造成肌膚敏感,故產品的pH建議設置在5.5~7。③無菌方面,若產品出現非無菌,可能導致該產品使用部位的過敏反應,甚至炎癥、感染類風險。
外用敷貼類醫(yī)療器械產品在臨床使用時應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患者體質、患處皮膚狀態(tài)、患者年齡。具體為:①患者體質方面,主要關注患者的過敏史,過敏體質等信息。②患處皮膚狀態(tài)方面,主要需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患者待用本品處的皮膚是否干燥自然松弛。過度緊繃狀態(tài)下,會持續(xù)對皮膚產生拉力,加上患者的移動也會導致皮膚被拉伸,而在貼附部位本品會限制皮膚的彈性,造成皮膚張力性牽拉,使貼附部位會發(fā)生紅腫、發(fā)癢甚至水泡現象。二是該類產品在使用前,一般會對患者需使用部位的皮膚表面進行化學消毒,而本品使用后,會導致化學消毒劑(如75%酒精)更難揮發(fā),可將其在較長時間殘留在皮膚表面,增加了該化學消毒劑對皮膚的刺激,誘發(fā)過敏,加上傷口周圍的皮膚由于組織受創(chuàng),愈合會變得更加敏感,更易引起過敏。③患者年齡主要是考慮特殊年齡段群體,如嬰幼兒和兒童年齡段,該年齡段人體皮膚較為細膩,容易過敏。
從上述研究和分析來看,在外用敷貼類產品使用期間,若發(fā)生皮膚過敏性反應(包括局部皮膚過敏和全身過敏癥狀),則其發(fā)生的原因常常是多因素的,無法僅憑不良事件發(fā)生后果就直接武斷的判定為單一發(fā)生因素,如產品問題、或使用操作因素、或患者過敏性體質等。
為了進一步確保該類產品安全有效使用,現擬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
主要包括3個方面:①原材料可靠性方面:建議該類產品生產企業(yè)應加強產品加工黏性基材的選擇和供應商評價,定期對供方提供的原材料和企業(yè)生產的該類成品開展生物相容性評價,確保原料黏性基材和該類成品生物相容性,如細胞毒性、皮膚刺激和致敏性等性能符合國家或行業(yè)標準要求。②成品性能有效性方面:建議該類產品生產企業(yè)加強日常無菌生產過程、滅菌過程等方面的控制,嚴格控制產品透氣性能、酸堿度等性能指標符合國家或行業(yè)標準要求,確保產品的使用有效和安全。③說明書標簽標識完整性方面:建議生產企業(yè)在該類產品說明書、標簽標識中充分載明完整的使用警示和注意事項等信息,尤其在導致本品使用致敏性風險方面。
充分了解患者的個體差異(是否過敏性體質)、特殊年齡段人群、皮膚化學消毒劑的正確使用以及對患者及時全面的護理宣貫,減少和降低因護理等因素導致的過敏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