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神經外科 江蘇徐州 221400
腦出血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接受手術治療,但術后患者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無法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不僅影響患者生活,還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1]。本次研究選擇了52例腦出血患者,通過對比不同的護理方法,旨在為改善腦出血患者預后提供借鑒。
本次研究選擇的是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腦出血治療的患者,共52例。經診斷,患者均為腦出血,并且出血量超過20ml,出血部位主要有腦葉、基底節(jié)區(qū)和丘腦等。將52例患者根據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康復組)有26例,10例女性,16例男性,年齡在40-75歲,平均(55.63±8.24)歲;另一組(中醫(yī)組)也有26例,9例女性,17例男性,年齡在42-76歲,平均(55.43±8.11)歲?;颊叩馁Y料經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結果顯示可比。
康復組接受的是傳統(tǒng)的術后康復護理,包括持續(xù)觀察病情,飲食護理、鍛煉指導、皮膚護理等。中醫(yī)組接受中醫(yī)護理,主要有:(1)穴位按摩。通過點穴手法對患者的穴外關、足三里、內關等穴位進行按摩,時間保持在5分鐘左右,每天一次,力度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標準,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2]。(2)中藥熏蒸。藥方組成:制川烏、桂枝、細辛各15g,沒藥、乳香各20g,蘇木、艾葉各30g,紅花12g,患者取舒適體位后,將頭部露出,通過熱蒸汽,使藥物逐漸進入患者體內。(3)排痰護理。對于無法排出痰液的患者,護理人員要通過穴位按壓的方式幫助患者排痰,如果患者發(fā)生嘔吐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先進行中藥灌腸,之后選擇附子、大黃、蒲公英等藥物共同用水煎服,取汁服用[3]。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量表)評分、運動功能(Fugl-Meyer量表)運動功能評分、生活質量(Bathel量表)分別觀察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情況;并通過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
SPSS22.0作為本次研究所需要的統(tǒng)計學軟件,各項評分均用(±s)表示,t檢驗,P<0.05。
對比患者的各項評分,康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于中醫(yī)組,但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評分均低于中醫(yī)組,P<0.05。
表1:對比各項評分(±s,分)
表1:對比各項評分(±s,分)
組別例數 NIHSS評分 Bathe 評分 Fugl-Meyer 評分 護理滿意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中醫(yī)組 26 38.52±13.21 17.63±5.74 14.71±5.62 65.44±8.61 27.04±10.33 63.62±12.98 92.52±6.44康復組 26 38.19±13.72 25.28±4.96 14.45±5.25 53.28±11.38 27.08±10.21 52.27±11.84 85.79±5.48 t--0.08 5.14 0.17 4.34 0.01 3.29 4.05 P--0.93 0.00 0.86 0.00 0.98 0.00 0.00
在腦血管疾病中,腦出血是最嚴重的類型之一,具有發(fā)病迅速、病情進展快、病情危重等特點,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發(fā)病率[2]。隨著外科技術的發(fā)展,腦出血患者通常選擇手術治療,較好的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經過大量研究顯示,患者的預后較差,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3]。
在中醫(yī)護理理論中,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護理的本質要求就是辯證觀念和整體觀念,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個性差異,制定因地、因時的護理措施,同時還要將預防的意識貫穿在護理措施中[4]。而在中醫(yī)理論中,認為腦出血是中風的范疇,認為主要是腦部有淤血存在而導致的,因此,通過中醫(yī)穴位護理,能夠有效行氣活血,舒經活絡;中藥熏蒸則更夠較好的幫助患者排毒祛濕,而穴位按摩則能夠有效激活患者的腦細胞,改善其肢體功能,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排痰護理,對并發(fā)癥的預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5]。因此,給予中醫(yī)組患者中醫(yī)護理,患者在護理后的NIHSS評分(17.63±5.74)分、Bathe評分(65.44±8.61)分、Fugl-Meyer評分(63.62±12.98)分相比于康復組,均有更好的改善,P<0.05;并且中醫(yī)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92.52±6.44)也好于康復組(85.79±5.48),P<0.05。
綜上所述,將中醫(yī)護理給予腦出血患者,能夠有效促進其術后康復,滿意度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