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外科 江蘇南通 226200
臨床上通常使用靜脈留置針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留置針的主要特征為套管柔軟,不會刺破患兒的血管。靜脈留置針方便快捷,同時能夠減輕患兒的痛苦,但是小兒患者往往自我意識較弱,往往在穿刺過程中出現(xiàn)躲避、哭鬧等,患兒家屬也會因此產(chǎn)生擔憂,影響治療的及時開展。為此,需要針對性的實施護理干預,降低患兒與患兒家屬的負面情緒,提升留置針穿刺成功率。本文就預見性心理護理在留置針靜脈輸液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簡要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取的80例留置針靜脈輸液患兒,以簡單隨機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25個月,平均年齡(15.27±3.82)個月,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24個月,平均年齡(15.35±4.01)個月。比較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知識宣教、穿刺前消毒等。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預見性心理護理:①穿刺前宣導:由于患兒的自我控制意識較弱,在穿刺前常常會哭鬧、躲避、亂跑,家長也會因此產(chǎn)生擔憂。護理人員需要在穿刺前與患兒家屬溝通,詳細告知穿刺可能引起留置針脫落、一次穿刺失敗等結果,并且告訴患者醫(yī)院已經(jīng)準備好安全措施,不必擔心,避免因為家長的情緒影響到患兒的就診[1]。②穿刺中疏導:護理人員在進行穿刺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對患兒保持微笑,引導患兒家長撫摸患兒,同時讓家長配合防止患兒亂動引起的穿刺失敗。在靜脈注射的過程中告知患兒及家屬不可隨意調節(jié)輸液速度,且不要舉輸液瓶四處走動,避免因為外界較多的細菌或灰塵引起感染或者在醫(yī)生巡視時找不到患兒[2]。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在患兒輸液的過程中實時關注其心理狀態(tài)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患兒伴有憋氣、心慌、皮疹、高熱等反應,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采取相應措施。③注射后輔導:在患兒完成第一次輸液后,輔導患兒家屬相關留置針知識,包括當天不可洗澡、避免潮濕環(huán)境、避免留置針泡水、避免劇烈運動等。著重提醒患兒家屬在發(fā)現(xiàn)患兒留置針穿刺處有紅腫現(xiàn)象時及時咨詢醫(yī)生。同時在患兒離開醫(yī)院前需要進行穿刺處的消毒處理和加固處理[3]。
對兩組患兒的留置針穿刺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做比較。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若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則顯示P<0.05。
研究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為97.5%,對照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為85.0%,χ2=3.91,P =0.04。
研究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2.5%,對照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75.0%,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n=40]
于小兒患者而言,在進行靜脈注射時通常留置針,靜脈留置針能夠緩解小兒的疼痛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方便快捷,可以實現(xiàn)隨時為患兒用藥,不必擔心液體外滲。然而,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伴有較多的問題,套管針脫落、穿刺失敗時有發(fā)生,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有效落實護理工作。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興護理模式,通過分析和判斷實際情況,對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做提前預知,同時實施相應的預控措施,能夠有效的降低護理過程中和護理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4]。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組患兒留置針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兒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為,預見性護理實現(xiàn)在穿刺前對患兒及家長進行宣教工作,通過于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讓家屬對留置針穿刺有一定了解,消除其擔憂心理,提升其對護理人員工作的配合度,提升穿刺成功率[5]。在穿刺過程中的疏導能夠緩解患兒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避免他們逃避、亂跑,同時告知患兒及家屬不要隨意調節(jié)輸液速度和舉瓶走動,防止因為外界因素導致感染,同時關注患兒的心理狀況和不良反應。在注射完成后為患兒家屬普及留置針相關知識,予以消毒、留置針加固等處理。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預見性心理護理在留置針靜脈輸液中能夠有效的緩解患兒的疼痛感,緩解患兒及患兒家屬負面情緒,提升家屬在穿刺過程中的配合度、留置針穿刺成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