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剛
(重慶市巴南區(qū)花溪小學校 重慶 400000)
這是一個真實的職場面試事例。朋友所在的公司進行了一次廣告設計崗位的招聘。報名應試總共來了20人,經(jīng)過兩輪淘汰,只剩下3人。朋友對這3人的面試結果進行了分析。然后,出了這樣一道題:“100只羊,分3次過河,每次數(shù)量相同,你怎么做?”
我對這三位的回答記憶猶新,分享如下:
求職者一:“我想總是會多一只羊,而且這羊也是活的,總不能分塊搬運吧?因些,我的結論就是:沒法數(shù)量相同?!?/p>
求職者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最后那一只羊怎么辦,其實,羊也會游泳啊。因此,其他的羊分三次坐船,另外一只游泳吧!”
求職者三,是三位中唯一的一個姑娘,幾乎不假思索地回道:“這個簡單啊,第一次先運40只。然后,再運回10只,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樣再進行兩次就行!”
朋友最后錄取了這位姑娘。
其實,這就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基本核心素養(yǎng),即應用意識的直接體現(xiàn)。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增強應用意識,作為小學生十大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落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講解、練習同類的習題不少,但能夠把這些習題與實際生活運用結合起來進行理解、思考,進而總結成思維模式的卻不多見。
例題1:分巧克力問題
芳芳春節(jié)期間去外婆家拜年,有4個比她小的表弟也在外婆家。外婆給了芳芳9塊大小相同的巧克力。讓她分給這4個表弟。為了避免爭吵,芳芳如何把巧克力平均地分配給4個孩子呢?如圖1所示。
圖1
圖2
芳芳首先的第一想法是:每個人先分2塊,再把最后一塊平均切成四塊,每人分一塊。這樣,每個孩子就有2+1/4塊。如圖2所示。
在她準備動手實施的時候,旁邊的爸爸看出了她的想法,這是縱向思維的解決方式。他問道:“芳芳,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爸爸的想法是:9塊巧克力不好分,如果把巧克力融化,平均倒入4個杯子中,每人一杯。這樣,每個孩子就得到了9/4塊巧克力。如圖3所示。爸爸這個解決方式是橫向思維方式。
圖3
圖4
爸爸把自己的想法跟芳芳溝通后,分析了兩者之間的異同:芳芳使用的是縱向思維最常用的方法拆分,也稱為分而治之,把問題拆分到可以解決的最小單元。爸爸則使用的是橫向思維的聯(lián)想,將巧克力融化后平均分配。
縱向思維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縱向思維時,每一步必須準確無誤,否則無法得出正確結論。
聽到父女兩人討論得熱烈,媽媽聞聲而來。聽說了芳芳的“難題”后,媽媽提出了自己批判性思維方式的解決辦法:取出1塊巧克力不分,剩下的8塊巧克力每人分2塊。之前,孩子們并不知道有巧克力,即使得到2塊,也比1塊都沒有要高興。如圖4所示。
批判性思維主要是對相信什么和干什么做出判斷,這種判斷需要有分析和評價。批判性思維的分析和評價需要做到清楚、準確、相關、有深度,并具有嚴格的邏輯性。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嚴格的推理,這種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推理過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我們在推理過程中,使用的數(shù)據(jù)都能得到相應的解釋,概念必須清楚,并將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表述清楚。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稱得上是科學的批判性思維。
單一的思維是一根線,兩種思維是一個面,三種思維才是立體思維。如果將三種思維畫到三維坐標系中,則x軸代表橫向思維,表示思維有寬度;y軸代表縱向思維,代表思維有深度;z軸代表批判性思維,代表思維有高度。這樣,三種思維組成了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寬度,又有高度的立體思維。如圖5所示。
圖5
縱向思維傾向于把一個領域研究得越來越專業(yè)。然后,可能成為一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但對其他領域則了解很少。橫向思維傾向于探索各種可能性,想法比較多,容易創(chuàng)新。批判性思維會追本溯源,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質(zhì)。橫向思維對縱向思維的批評是:把一個洞挖得再深,你也不可能得到兩個洞。橫向思維批評縱向思維的方法單一。而批判性思維則可以同樣批評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把一個洞挖得再深,或者挖再多的洞之前,你需要知道為什么挖洞。
例題2:修路
村委修一條路,甲需12天修完,乙18天修完。如果甲乙同時一起修,幾天修完( )?
A.6天 B.7天 C.7.2天 D.8天
這道題的計算難度不大。作為一般情況下的小學數(shù)學習題,或者測試題,其答案自然是C。
然而,當這道題出現(xiàn)在公務員測試題中,如果再選擇C,就錯了。它的正確答案是D。
其原因很簡單。在公務員測試題中,暗含的前提因素是解決實際問題,有價值判斷與選擇,是生活邏輯的演繹和推理,而不是純粹的數(shù)理邏輯演繹和推理。這也是我們數(shù)學基本核心素養(yǎng)—應用意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長期以來,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重視應用意識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為了應試的需要,教師更注重技巧、技能的訓練,課堂上也只講抽象的數(shù)學公式和結論,不給學生分析數(shù)學知識的來源和生活中如何具體運用。加強數(shù)學應用,不是簡單增加幾個應用題,也不是只追求實際問題解決的工具價值,它事實上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更本質(zhì)的東西。
數(shù)學運用是學生認識數(shù)學、體驗數(shù)學、形成正確數(shù)學觀的過程,這一過程以數(shù)學課程為載體,追求的目標不只是知識的獲得和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學會數(shù)學思考,掌握數(shù)學思想方法,感悟數(shù)學精神,構建基本的科學精神。因此,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