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益,王玉龍,朱曉龍,陳文生,黃美玲
冠心病主要是指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從而引發(fā)心肌缺血、缺氧所導致的一類心臟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死亡率,是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亦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國內(nèi)外所公認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挽救病人的瀕死心肌,相比藥物保守治療,有利于改善病人預后[2]。然而,PCI術后病人的臨床癥狀緩解、內(nèi)皮功能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是否滿意應予以重視。目前,國際上關于心血管疾病病人實施心臟康復的有效性以及必要性已達成共識,且有大量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心血管疾病病人可從心臟康復中獲益[3]。由此可見,對于冠心病病人PCI術后予以相應的康復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可促使易損斑塊穩(wěn)定,減少冠心病危險因素,甚至達到逆轉動脈硬化的目的。鑒于此,本研究觀察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對冠心病病人PCI術后生化代謝及康復效果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接受PCI術治療的冠心病病人9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41~77(56.32±5.32)歲;合并基礎疾病情況:高血壓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28例。對照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齡42~79(56.39±5.34)歲;合并基礎疾病情況:高血壓12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為首次接受PCI術治療;②年齡40~80歲;③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分級Ⅰ~Ⅱ級;④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4]。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②伴有慢性肺病、惡性腫瘤疾病者;③存在交流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④研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失訪者。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guī)抗血小板藥物與降脂藥物治療。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干預,主要內(nèi)容包括:①PCI術后6 h調高床頭,促使病人膈肌下降,盡量臥床靜養(yǎng),幫助病人四肢進行輕微主動或被動運動;②術后12 h要求病人盡量于床上坐起,獨立進食以及生活自理,每次坐起時間15~20 min;③術后24 h指導病人雙腿垂于床邊,每次15~20 min,每日1次或2次;④術后第2天指導病人坐椅子,并于床邊獨自完成大小便,每日1次或2次;⑤術后第3天要求病人下床走動,每次50~100 m,每日2次;⑥術后4~5 d逐漸增加運動量,步行100~150 m,每日2次;⑦術后6~10 d繼續(xù)增加運動量,步行150~300 m,每日2次;⑧出院后運動訓練干預,戶外自由步行或室內(nèi)活動平板上步行,初始速度維持在80~100 m/min,并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逐漸增加,慢跑速度維持在100 m/min[5]。訓練時間每次30~60 min,每周3次或4次。連續(xù)進行6周的干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化代謝指標、心功能指標、運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變化情況。生化代謝指標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心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以及6 min步行試驗。采用功率車負荷試驗檢測運動能力相關指標,包括運動時間、最大運動負荷、代謝當量。病人生活質量情況采用簡明健康狀況(SF-36)量表進行評估,包括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8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均為百分制,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佳[6]。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脂、空腹血糖水平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TC、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脂、空腹血糖水平比較(±s) 單位:mmol/L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6 min步行試驗距離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2.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時間、最大運動負荷、代謝當量水平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運動時間、最大運動負荷、代謝當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時間、最大運動負荷、代謝當量水平比較(±s) min
2.4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s) 單位:分
冠心病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飲食結構的逐漸改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發(fā)病年齡開始趨于年輕化[7-8]。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目前PCI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中,主要是通過對冠狀動脈進行介入性治療,促使閉塞的冠狀動脈暢通,恢復心肌功能,具有治療時間較短、起效快以及風險較低等優(yōu)勢[9-10]。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冠心病病人的康復定義為:要求保證病人獲得最佳體力、精神、社會狀態(tài),從而促使病人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并能自主生活。由此可知,冠心病PCI術病人術后康復已成為目前臨床上重點關注的問題。個性化康復運動訓練主要是根據(jù)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運動訓練方案,通過嚴格控制病人的運動高強度、運動時間以及運動頻率等,保證運動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從而促進病人的術后康復[11-12]。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TC、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PCI術后糖脂代謝水平。究其原因,認為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可顯著增加肌細胞與脂肪細胞膜上葡萄糖運載體的數(shù)量,從而有利于提高上述兩種細胞對葡萄糖的轉運和利用,進一步提高肌細胞與脂肪細胞胰島素受體數(shù)量以及受體功能,有效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程度,最終達到改善病人糖脂代謝水平的目的。此外,干預后研究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6 min步行試驗距離大于對照組(P<0.05)。這與陳玄祖等[13-14]的研究報道類似,說明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有利于促進冠心病病人PCI術后心功能的恢復。分析其原因,認為該干預方式可促進病人心臟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同時降低血脂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心肌血供,進一步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另外,干預后研究組運動時間、最大運動負荷、代謝當量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PCI術后運動能力。其中主要原因可能與該干預方式有利于改善病人缺血心肌、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可明顯提高冠心病病人PCI術后生活質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該干預方式有利于調節(jié)病人的血管張力,同時有效減弱肌肉活動,降低周圍血管緊張度,從而促進大動脈順應性的改善,繼而解除微血管痙攣,降低血壓水平,提高病人的運動耐力,為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5]。
綜上所述,個體化康復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PCI術后糖脂代謝、心功能、運動能力、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