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重載鐵路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影響因素

        2020-08-06 02:32:44賈昕昱黎國清劉秀波
        中國鐵道科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軌底參量輪軌

        賈昕昱,黎國清,劉秀波,楊 飛

        (1.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2.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基礎設施檢測研究所,北京 100081)

        滾動接觸疲勞裂紋是重載線路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傷損形式,這種裂紋的萌生和擴展與輪軌之間的接觸狀態(tài)有很大關系。李霞[1]分析了鋼軌軌底坡與LM,LMA型2 種車輪的接觸狀態(tài)。Vo K D[2]分析了鋼軌存在磨耗時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但是對于輪軌接觸狀態(tài)與裂紋萌生之間關系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有限元方法是分析輪軌接觸狀態(tài)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三維瞬態(tài)滾動有限元模型可以得到車輪、鋼軌的受力狀態(tài)以及輪軌接觸斑的應力分布等信息。于淼[3]采用三維瞬態(tài)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車輛經(jīng)過波磨區(qū)段時輪軌間的動力響應特性。在對裂紋萌生的分析中,周宇[4]采用多體動力學軟件得到輪軌接觸斑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再將接觸斑內(nèi)的力施加到鋼軌上,用以對裂紋萌生狀態(tài)進行分析。但是這些分析過程忽略了車輪滾動過程中接觸斑的分布狀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

        本文基于臨界平面理論建立鋼軌疲勞裂紋萌生預測模型,采用三維瞬態(tài)滾動有限元模型模擬重載鐵路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并分析不同軌底坡和輪軌摩擦系數(shù)下輪軌間的接觸狀態(tài)及鋼軌裂紋萌生特征,得到不同因素對裂紋萌生的影響。

        1 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壽命預測模型

        對于材料的疲勞裂紋萌生壽命預測,目前大體可分為2 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實際測量和模擬試驗得到疲勞數(shù)據(jù),但是這種方法沒有較好的通用性,另一種是疲勞壽命分析法,通過考慮材料的載荷形式以及材料的相應參數(shù)分析結(jié)構(gòu)的疲勞壽命,而臨界平面法就是這種方法中較為有優(yōu)勢的方法。臨界平面法是根據(jù)剪應力以及拉應力確定一個物理量,找到這個物理量的最大值所在的平面即臨界平面,材料在臨界平面上最先產(chǎn)生裂紋。

        Jiang 和Sehitoglu[5-6]提出的疲勞參量FP,是基于應變能與臨界平面法的一個物理量,為

        其中,

        在有限元分析中,OXYZ為全局坐標系;O′X′Y′Z′為旋轉(zhuǎn)平面上的局部坐標系,并且分別表示鋼軌的縱向、橫向和垂向,θ為裂紋所在平面的法向向量N與Z′軸間的夾角,?為裂紋所在旋轉(zhuǎn)平面的法向向量在X′Y′平面內(nèi)的投影N′XY與X′軸的夾角,如圖1所示。

        圖1 旋轉(zhuǎn)平面示意圖

        通過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所求節(jié)點的應力分量σij和應變分量εij,根據(jù)張量分析理論可以組成相應的應力矩陣σ和應變矩陣ε。將所得的應力、應變矩陣進行旋轉(zhuǎn)變換,就可得到任意角度平面上的應力分量σ′ij和應變分量ε′ij,分別為

        其中,

        式中:A為張量旋轉(zhuǎn)變換矩陣。

        通過對相應單元的疲勞參量進行分析,找到疲勞參量FP的最大值FPmax,其所在平面就是疲勞裂紋萌生的平面,也就是臨界平面。這一模型可以將拉應力、剪應力、拉應變、剪應變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充分考慮到拉應力和剪應力同時對裂紋萌生和擴展的影響。

        Akama[7]提出拉伸型裂紋壽命預測模型為

        式中:σ′f為拉伸強度系數(shù);E為彈性模量;Nf為輪對的通過次數(shù);ε′f為拉伸延性系數(shù);b為疲勞強度系數(shù);c為疲勞延性系數(shù)。

        王建西[8]采用剪切型裂紋壽命預測模型,為

        式中:τ′f為剪切強度系數(shù);G為切變模量;γ′f為剪切延性系數(shù)。

        2 輪軌三維瞬態(tài)滾動接觸有限元模型

        在分析車輛與軌道的相互關系時,傳統(tǒng)的多體動力學軟件往往傾向于分析結(jié)構(gòu)相對低頻的響應,對于高頻響應有一定的缺失。而鋼軌裂紋的產(chǎn)生和擴展更傾向于輪軌之間的高頻作用,傳統(tǒng)的多體動力學軟件無法較好地解決高頻振動問題,因此,采用ANSYS/LS-DYNA 軟件建立輪軌三維瞬態(tài)滾動接觸有限元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分析重載列車與有砟軌道之間的相互關系。由彈簧質(zhì)量、一系懸掛、輪對、鋼軌、扣件、軌枕和道砟組成的有限元模型及輪軌尺寸如圖2所示。

        由于一系懸掛以上的車輛部分受到高頻振動的影響較小,因此車輛一系懸掛以上的部分被簡化為1 個剛性質(zhì)量塊,質(zhì)量塊的大小根據(jù)列車的軸重來決定。一系懸掛由8 根并列的彈簧阻尼結(jié)構(gòu)組成,用以連接質(zhì)量塊及車軸。由于輪對滾過的距離較短,仿真時忽略滾動過程中輪對橫移的影響,但對輪對的橫向運動進行約束。車輪及軌道采用真實重載線路中的參數(shù)進行模擬,車輪踏面為LM 磨耗型,鋼軌為75 kg·m-1的U75V 熱處理鋼軌。車輪與鋼軌之間的接觸采用基于罰函數(shù)的面—面接觸準則,接觸面之間的摩擦采用庫侖準則。

        圖2 輪軌三維瞬態(tài)滾動接觸有限元模型

        圖2(b)中,A 點為輪對滾動的起始點,在該點計算輪軌系統(tǒng)的初始變形。從A點到B點為輪對的動態(tài)松弛區(qū),以保證輪對能夠平穩(wěn)地滾動,距離為0.35 m。從B 點到C 點為疲勞裂紋萌生計算區(qū),用以計算鋼軌疲勞裂紋的萌生。軌道的總長度為18 m,其間包括30 個軌枕。在動態(tài)松弛區(qū)以及計算區(qū)內(nèi)鋼軌單元劃分的較為細密,遠離輪對滾動的地方單元劃分較為稀疏。為了得到較為精確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在車輪與鋼軌可能的接觸區(qū)域內(nèi)均劃分較為細密的單元,在輪對的起始滾動點即A 點處,鋼軌的最小網(wǎng)格尺寸為1 mm,在動態(tài)松弛區(qū)內(nèi)最小網(wǎng)格尺寸為2.5 mm,在疲勞裂紋萌生計算區(qū)內(nèi),最小網(wǎng)格尺寸為0.7 mm。整個模型的總節(jié)點數(shù)和總單元數(shù)分別為1.18×106個和1.04×106個。有限元模型中所用參數(shù)見表1[9]。

        有限元分析得到車輪滾過平順鋼軌時的輪軌垂向力如圖3所示。圖中:A 點,B 點和C 點為圖2(b)中的位置點。從圖3可以看出:從A 點到B 點的范圍內(nèi),輪軌垂向力的波動幅值較大,沒有達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就是由于輪對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轉(zhuǎn)變時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振動;隨著時間的增加,在阻尼的作用下,輪對的振動幅值在逐漸減小,當?shù)竭_B點時,輪對基本處于穩(wěn)態(tài)滾動狀態(tài);根據(jù)Zhao 等人[10]研究的結(jié)論,當輪軌垂向力的波動幅值除以輪對的靜軸重小于10%時,即可認為車輛達到穩(wěn)態(tài)運動狀態(tài),有限元結(jié)果即可用于相應的計算分析,從B點到C點,輪軌垂向力基本平穩(wěn),其最大波動幅值除以單個車輪的靜軸重約為5.5%,且輪軌垂向力在125 kN 附近波動,與軸重相吻合,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計算。

        表1 有限元模型中所用參數(shù)

        圖3 輪軌垂向力

        3 輪軌接觸狀態(tài)

        由于不同軌底坡會導致輪軌接觸點的位置及接觸斑幾何形態(tài)的改變,這一改變可能導致疲勞裂紋萌生位置及萌生時間的改變,因此,分析不同軌底坡時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對預測疲勞裂紋的萌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重載鐵路中,軌底坡多數(shù)設置為1∶40,但是在一些早期的線路中,仍存在軌底坡為1∶20 的情況,因此考慮軌底坡分別為1∶40,1∶30,1∶20和1∶10的情況。

        首先,分析輪對相對于軌道發(fā)生一定范圍橫移時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輪背內(nèi)側(cè)距為1 353 mm,軌距為1 435 mm,以此確定車輪與鋼軌的初始接觸位置。以輪軌初始接觸位置為起點,輪對分別向左右移動,移動的最大距離為12 mm,并用直線將車輪上的點與鋼軌上的對應點相連,軟件截屏得到整個移動范圍內(nèi)的最短接觸長度如圖4所示。圖中:紅線為輪對沒有橫移時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

        圖4 不同軌底坡時輪軌接觸狀態(tài)(單位:mm)

        從圖4可以看出:軌底坡為1∶40 時,輪軌接觸位置主要位于鋼軌的軌距角處,集中在距軌距邊9~22 mm 范圍內(nèi);軌底坡為1∶30 時,輪軌接觸位置主要還是集中在軌距角處,但是在軌頂處也出現(xiàn)了少量的分布,且集中在距軌距邊12~27 mm范圍內(nèi);軌底坡為1∶20 時,輪軌接觸位置在軌頂處及軌距角處均有分布,并且主要集中在軌頂?shù)膬蛇?,距軌? 側(cè)13 mm 范圍內(nèi);軌底坡為1∶10時,輪軌接觸位置在軌頂外側(cè),距軌距邊16~21 mm范圍內(nèi)。可以看出,改變軌底坡將改變輪軌接觸位置,而軌底坡為1∶40 時輪軌接觸位置主要集中在軌距角處,這一情況也有可能是鋼軌斜裂紋的萌生因素,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通過分析車輪與鋼軌在初始接觸位置沿著軌道直線運動的情況,得到不同軌底坡時鋼軌的壓力分布如圖5所示,從而得到不同軌底坡時的法向節(jié)點力和接觸斑形態(tài),如圖6所示。圖6中:上半部分為接觸斑內(nèi)的法向節(jié)點力,映射到下平面中的為接觸斑的形態(tài)。

        圖5 不同軌底坡時鋼軌壓應力分布

        從圖5和圖6可以看出:軌底坡為1∶40 時,輪軌接觸斑不在鋼軌軌頂處,而是偏向于軌距角處,接觸斑呈橢圓形,其長半軸和短半軸的長度分別為9.0 和4.5 mm,最大壓應力為1.20 GPa;軌底坡為1∶30 時,接觸斑的位置比軌底坡為1∶40時更靠近軌頂,接觸斑的面積增大,不再是標準的橢圓形,最大壓應力略微降低,為1.16 GPa;軌底坡為1∶20 時,接觸斑不再是1 個橢圓形,而變成了1 個帶狀分布的圖形,整個接觸斑位于軌頂處,在軌頂2 側(cè)有2 個峰值,最大壓應力大幅降低,為0.70 GPa;軌底坡為1∶30時,接觸斑從鋼軌軌頂內(nèi)側(cè)轉(zhuǎn)移到鋼軌軌頂外側(cè),最大壓應力為1.31 GPa;當軌底坡為1∶20時,車輪和鋼軌發(fā)生了共形接觸,導致接觸面積增大,同時壓應力大幅降低,這種軌道參數(shù)與LM型車輪更為匹配。

        圖6 不同軌底坡時法向節(jié)點力和接觸斑形態(tài)

        最后,為了驗證上述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仿真得出不同軌底坡時車輪與鋼軌的接觸區(qū)域,且由于輪軌接觸區(qū)內(nèi)單元的變形為0.05 mm,僅選擇車輪與鋼軌接觸距離小于0.05 mm 的線段,結(jié)果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圖(a),圖(b)和圖(d)中的輪軌接觸區(qū)域均靠近軌距角處;圖(c)中均勻分布在軌頂?shù)? 側(cè),且接觸區(qū)域遠大于圖(a),圖(b)和(d),這一結(jié)果也與圖5中的結(jié)果相一致。

        圖7 不同軌底坡時輪軌接觸區(qū)域

        4 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影響因素

        為了找到疲勞裂紋萌生平面,將應力應變矩陣進行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矩陣A中θ和?的變化范圍均為0°~360°,步長為5°。分析軌底坡為1∶40、摩擦系數(shù)為0.5 的情況,提取出計算區(qū)域內(nèi)各單元隨時間變化的應力應變數(shù)據(jù),代入式(1)中進行計算,求出各單元在不同旋轉(zhuǎn)角度下的疲勞參量如圖8所示。

        圖8 各單元疲勞參量

        圖8中左側(cè)縱坐標數(shù)值為式(1)中的拉應力/拉應變部分;右側(cè)縱坐標數(shù)值為式(1)中的剪應力/剪應變部分。從圖8可以看出:當疲勞參量FP小于0.1 時,有部分單元是由拉應力及剪應力共同作用;當FP大于0.1 時,單元受力以剪應力為主;圖8中,當單元受到壓應力的作用時,式(1)中拉應力/拉應變部分的值為0,疲勞參量值由剪應力/剪應變部分決定;當單元受到拉應力的作用時,式(1)中剪應力/剪應變部分近似為0,疲勞參量值由拉應力/拉應變部分決定。在各單元中,疲勞參量的最大值為0.67,拉應力/拉應變?yōu)?,因此壽命預測公式選擇剪切型裂紋壽命預測模型,即式(7)。

        在單元疲勞參量為最大值時,對應的旋轉(zhuǎn)角度為θ=40°,?=10°。將所得角度與在實際線路中觀察到的裂紋形態(tài)進行對比,結(jié)果如圖9所示。圖中:行車方向水平向右,裂紋面的垂線用虛線表示,與X軸的角度為θ,與Z軸的角度為?。從圖9可以看出,計算結(jié)果中的角度與實際裂紋的形態(tài)較為一致。

        圖9 裂紋角度

        分析得到各單元的疲勞參量如圖10所示。圖中:紅線輪廓為軌頭廓形,柱狀圖的長度為疲勞參量。從圖10可以看出:疲勞參量最大值發(fā)生于軌頂以下1.96 mm 處,到軌距角的水平距離為21.5 mm,這一結(jié)果與現(xiàn)場觀測到的斜裂紋基本一致。

        圖10 各單元的疲勞參量

        對不同輪對橫移量時裂紋的萌生進行分析,將輪對向外軌方向進行橫移,橫移量分別為6 和12 mm,輪對橫移后的輪軌接觸狀態(tài)如圖11所示。從圖11可以看出:當輪對橫移量為12 mm 時,接觸斑位于軌距角處,接觸班呈長條狀,最大壓力為1.83 GPa;輪對橫移量為6 mm 時,接觸斑呈近似圓形,最大接觸壓力為953 MPa。

        圖11 不同輪對橫移量時輪軌接觸狀態(tài)

        不同輪對橫移量時對應的疲勞參量如圖12所示。從圖12可以看出:當輪對向外軌側(cè)橫移時,疲勞參量在增大,更容易導致裂紋的萌生。

        圖12 不同橫移量的疲勞參量

        由于疲勞參量為最大值時,對應單元的拉應力/拉應變部分為零,只存在剪應力/剪應變部分,因此采用剪切型壽命預測公式,即式(7)進行裂紋萌生壽命分析。材料參數(shù)參考Jiang[11]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式中的τ′f,γ′f,b和c分別取為1 015,0.509 4,-0.104 8 和-0.550 1。計算得出在這種情況下,鋼軌疲勞裂紋萌生時輪對的通過次數(shù)Nf為9.19×105次,通過總重為2 298 萬t。由于實際輪軌接觸位置是在1 個接觸區(qū)域內(nèi)隨機變化的,而文中所分析的接觸區(qū)域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實際的萌生壽命比文中預測的要長,文中得出的計算結(jié)果是偏于安全的。

        采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出軌底坡為1∶30,1∶20 和1∶10 時鋼軌疲勞裂紋的萌生壽命分別為3 934 萬t、9.88 億t 及3 875 萬t,如圖13所示。從圖13可以看出:軌底坡由1∶40 增加到1∶20 時,鋼軌疲勞裂紋的萌生壽命增加;軌底坡由1∶20 增加到1∶10 時,萌生壽命降低,而且軌底坡為1∶20 時的萌生壽命最大,說明LM 型車輪在軌底坡為1∶20 時與75 kg·m-1鋼軌更為匹配,此時可以大幅提升裂紋的萌生壽命,提高鋼軌的使用時間。

        圖13 不同軌底坡裂紋萌生壽命

        1∶40 軌底坡時不同摩擦系數(shù)對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壽命的影響結(jié)果如圖14所示。從圖14可以看出:隨著摩擦系數(shù)的增大,通過總重隨之減小,也就是摩擦系數(shù)越大越容易導致裂紋提早萌生。

        圖14 不同摩擦系數(shù)對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壽命的影響

        為了探究這一原因,分析不同摩擦系數(shù)下接觸斑內(nèi)節(jié)點的最大法向力和最大切向力,結(jié)果如圖15所示。從圖15可以看出:節(jié)點最大法向力隨摩擦系數(shù)的變化不大,節(jié)點最大切向力隨摩擦系數(shù)增大而增大,也就是法向力對裂紋萌生不起主要作用,而切向力越大越容易導致裂紋盡早萌生,切向力是裂紋萌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圖15 不同摩擦系數(shù)時節(jié)點最大法向力和最大切向力

        5 結(jié) 論

        (1)軌底坡分別為1∶40,1∶30,1∶20 和1∶10 時,隨著軌底坡的增大,接觸斑的位置先逐漸向軌頂發(fā)展,再向軌頂外側(cè)發(fā)展,接觸斑的面積先逐漸增大,再降低。車輪踏面為LM 型時,在1∶20軌底坡時與75 kg·m-1鋼軌更為匹配。

        (2)軌底坡為1∶40 時,疲勞裂紋的萌生位置位于軌頂下方1.96 mm 處,到軌距角的水平距離為21.5 mm,這一結(jié)果與現(xiàn)場觀測到的斜裂紋基本一致,證明了文中所使用的模型可以有效預測鋼軌斜裂紋的萌生。

        (3)軌底坡分別為1∶40,1∶30,1∶20 和1∶10 時,隨著軌底坡增大,鋼軌疲勞裂紋萌生時的通過總重先增大再降低,在軌底坡為1∶20 最大,1∶20的軌底坡可以減緩疲勞裂紋的萌生。

        (4)摩擦系數(shù)分別為0.25,0.30,0.35,0.40 和0.50 時,隨著摩擦系數(shù)增大,節(jié)點法向力基本不變,節(jié)點切向力逐漸增大,疲勞裂紋的萌生壽命逐漸降低,表明摩擦系數(shù)越大,切向力越大,疲勞裂紋越容易萌生。

        猜你喜歡
        軌底參量輪軌
        地鐵軌道小半徑曲線鋼軌側(cè)磨規(guī)律研究★
        山西建筑(2022年14期)2022-07-18 02:35:34
        軌底坡變化對高速車輛運行行為的影響
        中低速磁浮道岔與輪軌道岔的差異
        中低速磁浮與輪軌交通信號系統(tǒng)的差異
        非線性穩(wěn)態(tài)曲線通過時輪軌滾動接觸的數(shù)值求解方法
        環(huán)形光的形成與參量的依賴關系
        物理實驗(2015年9期)2015-02-28 17:36:51
        含雙參量的p-拉普拉斯邊值問題的多重解
        鎖定放大技術在參量接收陣中的應用
        聲學技術(2014年2期)2014-06-21 06:59:14
        不同輪軌沖角下高速輪軌穩(wěn)態(tài)滾動接觸的蠕滑特性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鐵鋼軌軌底坡調(diào)整技術研究
        国产精品农村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熟人妻av无码专区| 日韩国产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在线观看|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婷婷| 欧美拍拍视频免费大全| 男人的天堂手机版av|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无遮挡粉嫩小泬|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 男人的天堂av一二三区| 国产性感丝袜在线观看|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网站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女同在线网站免费观看|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精品|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极品| 日韩视频午夜在线观看| 欧洲女人与公拘交酡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