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被遺忘權是數(shù)據(jù)主體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的可識別人格特征的個人信息,基于合理的理由可以要求數(shù)據(jù)控制者對其進行刪除或采取必要措施進行隱藏的權利。首先,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的被遺忘權依其人格依附性、誕生緣由等決定其是人格權,而不是財產(chǎn)權;其次,被遺忘權因其邊界性等原因屬于具體人格權,而非一般人格權;最后,被遺忘權因其諸多特征與個人信息相吻合等原因,決定了其屬于個人信息權,而非隱私權。
【關鍵詞】 被遺忘權 人格權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被遺忘權的權利性質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對于被遺忘權屬一般人格權還是具體人格權、是一項新型的具體人格權還是歸屬于某種具體人格權、屬于個人信息權還是隱私權的問題還是有待解決。
一、被遺忘權是人格權
被遺忘權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法律為了保障民事主體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護,是類型化了的私人利益。簡言之,民事權利的核心是一種私益。依照傳統(tǒng)的民事權利劃分標準,可以依財產(chǎn)內容將民事權利劃分為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兩大類。被遺忘權并非人身權,關于被遺忘權的權利屬性,首先要確定的就是作為民事權利的被遺忘權究竟屬于人格權還是屬于財產(chǎn)權。筆者認為,雖然被遺忘權所針對的客體即“個人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財產(chǎn)屬性,但是被遺忘權仍然應該是人格權,而非財產(chǎn)權。第一,被遺忘權具有人格依附性,是為了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并非是為了維護相關個人信息的財產(chǎn)屬性。雖然行使被遺忘權的數(shù)據(jù)主體所要求刪除或隱藏的個人數(shù)據(jù)具有財產(chǎn)屬性,但是被遺忘權所要維護的并非這種個人數(shù)據(jù)的財產(chǎn)屬性,而是公民的人格尊嚴。第二,賦予公民被遺忘權最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法律需要對公民的人格尊嚴進行保護,這也恰恰是人格權法構建的中心。人格尊嚴是構建人格權法的基本價值理念,根本上是為了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尊重和維護人格獨立與 人格尊嚴,才能使人成其為人,能夠自由并富有尊嚴地生活。正如康德所說:“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視為自身就是目的”,賦予公民被遺忘權恰恰就是人格權所要對人格尊嚴進行的保護。第三,被遺忘權的客體所涉及的信息具有可識別性,能夠體現(xiàn)權利主體的人格特征。被遺忘權的客體所涉及的信息中,大部分都能夠直接指向權利主體本身。某些信息雖然不能直接指向權利主體,但其與其他相關信息結合后,也具有了可指向權利主體本身的可能,因此這類信息才具有被刪除或隱藏的必要性。
二、被遺忘權是具體人格權
按照大陸法系的劃分,人格權包括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一般人格權作為具體人格權的抽象而存在的,具體人格權可以從一般人格權衍生出來,因為具體人格權的利益也可以歸納為“人格尊嚴”、“人格自由”等。對于人格權范疇內的被遺忘權,亦要區(qū)分其屬于一般人格權還是具體人格權。
一般認為,一般人格權與具體人格權相對,是對公民和法人享有的人格利益高度概括性和集合性的權利。有學者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一般人格權制度,直接將被遺忘權視為一般人格權,認為被遺忘權是個人信息自決權的一種消極延伸,是一種新型的一般人格權,其權利的客體是人格利益,刪除則是手段。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并不妥當。首先,一般人格權理論保護的是一般的、普遍的人格利益,這一合理性在于彌補具體人格權理論保護特定人格利益的不足,實現(xiàn)對人格利益的全面保護。而被遺忘權有明確的內容和邊界,其客體是個人信息這一特定人格利益;其次,我國被遺忘權本土化應注重法律明晰,法條清楚,講究具象化思維,從利于司法實踐的角度也不宜把被遺忘權歸于一般人格權進行保護。
三、被遺忘權屬于個人信息權
有學者以美國隱私權理論為基礎,主張被遺忘權屬于隱私權,認為被遺忘權屬于隱私權的范疇,是隱私權的延伸,或者將被遺忘權視為隱私權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延伸出來的一種新的權利類型。更多的學者主張被遺忘權應屬個人信息權的范疇,認為被遺忘權體現(xiàn)了數(shù)據(jù)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控制,即個人有權對與自己有關的信息進行更新、刪除以及了解其用途和動向,因此屬于個人信息權的范疇,或是從權利保護范圍、權能行使方面、權利的要件等方面進行分析,主張被遺忘權更符合個人信息權的類別,應納入個人信息權之中。
筆者認為,要確定被遺忘權應歸屬于個人信息權還是隱私權,首先要厘清兩種權利之間的關系。雖然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存在一些相似性,但是,兩者在性質、客體等多方面存在著較明確的區(qū)別:第一,法律屬性存在區(qū)別。隱私權主要是一種精神性的人格權,而個人信息權屬于一種集人格利益與財產(chǎn)利益于一體的綜合性權利;第二,個人信息權是一項積極主動性權利,如果他人未經(jīng)許可使用個人信息,隱私權則是一項消極防御性權利;第三,權利客體存在區(qū)別。個人信息權的客體具有豐富性,個人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不屬于隱私,更加注重的是身份識別性,而隱私僅包括未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個人私密信息;第四,個人信息權的制度重心在于對個人信息的控制,而隱私權在于防止個人隱私信息被披露,而不在于保護隱私信息的控制與利用;第五,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應注重預防,而隱私的保護則應注重事后救濟。綜上,雖然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應當是兩個獨立的權利。
基于上述對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區(qū)別的分析,對比被遺忘權的特性,可以看出三者之間存在著以下幾點關系:第一,就權利客體而言,隱私權的權利客體即隱私隱私主要是一種私密性的信息或私人活動,范圍上僅包括未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個人私密信息,而被遺忘權的客體則是符合一定條件的公開信息,而不論這些信息是否造成了損害后果以及是否具有私密性或敏感性,這恰恰包含于個人信息權的客體之中;第二,隱私權則是一項消極防御性權利,只有在權利人遭侵害時才有權要求排除妨害、賠償損失,而被遺忘權和個人信息權一樣,是通過信息主體要求信息控制者斷開鏈接、刪除信息源等方式,從而達到封鎖消息,弱化他人記憶的目的的權利,是典型的具有積極性和支配性,但同時兼具消極性特征的權利。
綜上所述,被遺忘權和隱私權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而其這些特征卻與個人信息權相吻合。可見,被遺忘權應從屬于個人信息權。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xiàn)》,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5期,第6頁。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張榮、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
[3] 楊立新,韓煦:《被遺忘權的中國本土化及法律適用》,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2期,第26頁。
作者簡介:郭嘉航(1994-),男,漢族,河南南樂人,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民商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