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萍
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化積累了豐富而深厚的修養(yǎng)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們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點。王安石曾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認為只有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負重托,治理好家國天下。對于學而優(yōu)則仕的古人而言,修身是最基本的品質;對于現(xiàn)代職場人來講,修身更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的品格。那么我們究竟該達到怎樣的境界才算是修身呢?
在漫長的文化發(fā)展中,傳統(tǒng)修身之道有著豐富的“公義”思想和實踐?!渡袝ぶ芄佟分v,“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意思是說,用公心消滅私欲,人民就會信任歸向于他。《管子·心術下》也講:“(氣者)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边@是引導人們要內心充滿正氣,行為端正無私,像天地一樣沒有私心偏頗,才能廓然大公,“公則天下平矣”。王陽明指出,“非至公無以絕天下之私,非至正無以息天下之邪,非至善無以化天下之惡”,只有公正無私,才能兼善于天下,最終成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境界。
一個人之所以會有各種煩惱,就是因為他自己產(chǎn)生了“我”和“非我”的分別心。小孩天真童稚,并不是小孩真的不懂事,而是說小孩沒有分別心,對一切事情都一視同仁。
所謂“我”,并不是生而為人就有的認識,而是由后天不斷建構起來的意識。嬰兒從一出生到會說話的階段是沒有“我”意識的,即使會說話了,也需要大人潛移默化地引導,才能認識到自己與其他事物或人的區(qū)別。嬰兒的“我”意識一般在三歲左右才開始覺醒。一個人只要會自己表達“我”了,就意味著這個人是一個真正的人了,而不只是一個動物?!拔摇钡漠a(chǎn)生和表達是人的意識形成和消滅的分水嶺。
狼孩沒有人類父母親的引導,在狼媽媽的影響下以為自己是只狼,失去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我”意識。所以,人的意識是可以訓練和退化的,佛家和道家都講求苦行和修煉,就在于這一道理。儒家也是重視修心的,而心就是意識。其實,“我”、思維、心靈、靈魂、精神等概念就是意識。
西方人對“我”的研究最有成果的是弗洛伊德。他從人格結構的由低到高層次上,把人的“我”意識分為“本我” “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動物性的本能,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人首先就是作為一種動物存活的。“自我”是對自己的存在與其他事物的存在的分別,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使非理性的自己變成了理性而現(xiàn)實的自己?!俺摇?,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自我超越,往往意味著人的道德化和文明化,是“自我”與其他“非我”的統(tǒng)一存在狀態(tài);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佛學家和道學家通過冥思和修行都能達到這個層次。比如說,中國的莊子就認為人生就是一種任逍遙的狀態(tài),人與萬物是合一的,即“天人合一”;西方的蘇格拉底也認為,我們人對一切事物的認識都是一種“有知識的無知”,關鍵在于“人要認識你自己”,認清自己是誰。
廉潔就是不茍得,不妄取,不受不義之財,它要求人們不因財賄而出賣良心和原則?!秴问洗呵铩ぶ伊分v:“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奔疵鎸χ卮罄娑粸樗鶆樱桓恼北旧?,這可稱之為“廉潔”。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為勸誡子孫后代清正廉潔,在其《家訓》中寫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p>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薛瑄將世上的廉潔之人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認識義理明白、只按應當辦事而不妄自收取財物的人;第二種是看重自己的名譽、節(jié)操而不隨便收受財物的人;第三種是害怕法律、刑罰的懲罰,為保住自己的官職俸祿而不敢收取財物的人。
這三種類型的人,按其表現(xiàn)又劃為三個等級。一是認識義理明白、只按應當辦事的人,沒有任何個人的目的意圖,自然而然,是上等的廉潔之士。二是崇尚和看重自己的名聲、榮譽,而不隨便收取財物。不為利益而損壞自己名聲的人,是不肯做壞事的謹小慎微之士,這比上等的廉潔之士要次一等。三是害怕法律刑罰的懲處,為保住自己的官位俸祿而不敢收取財物的人,是勉強而做到廉潔的,這就又次一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薛瑄的意圖是激發(fā)人們向好的看齊,人往高處走,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人,光明磊落的人。人的內心充滿陽光,不廉不潔的意念就少了,不廉不潔的事情也就不再發(fā)生。這是古代先賢的美麗希望,道義和情感上的奉勸和期待,現(xiàn)在依然有效,人心是關鍵。
修身之道,首先是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及習性,這就是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說,如果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反過來檢查自己的視聽言動,以便修正、改進,為之后成事奠定基礎,只有自己行為端正,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而反求諸己的方式在于“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這就是要有自省、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不斷提高自身境界和素養(yǎng)。在自我提升的基礎上,古人也講求“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君子義以為質”,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特別贊成的,也沒有特別反對的,一切以是否合乎正義、道義為判斷標準。
講正氣、走正道,始終流淌在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道德的血脈之中。無論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是“以義取利,利濟天下”,無論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還是“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那副知名對聯(lián),莫不是其生動寫照。歷史也一再證明,染邪氣走邪道的企業(yè),哪怕曾經(jīng)如日中天、聲名顯赫,最終也是曇花一現(xiàn),成為匆匆過客,只有講正氣走正道的企業(yè)才能獲得長久發(fā)展,打造百年基業(yè)。
回望那些優(yōu)秀的成功人士,無不是一身正氣。有的敢為天下先,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有的推進產(chǎn)品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企業(yè)品牌;有的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并取得顯著成效;有的堅持以實業(yè)為本,秉持工匠精神,立志打造“百年老店”;有的走在改革開放前沿,推動產(chǎn)業(yè)模式變革;有的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光彩事業(yè)、公益慈善事業(yè)及精準扶貧行動……他們發(fā)揚艱苦奮斗、敢闖敢干、聚焦實業(yè)、做精主業(yè)的精神,為我們勾勒出了“講正氣走正道”的畫像,樹立了愛國敬業(yè)、守法經(jīng)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回報社會的典范。。
傳統(tǒng)修身之道還尤為重視切實躬行,踐履不輟,不尚空談,這一文化傳統(tǒng)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吨芤住っ韶浴分v:“君子以果行育德?!本褪钦f,君子以果決的行動培育自己的德行?!靶胁涣Γ瑒t雖‘精義入神,亦徒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如果不能做到,對道德精義領會得再深刻,也只是空洞的言論,于己無益。我們的世界不是《桃花源記》里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而是一個婆娑世界,永遠有缺憾,永遠有不完美,也永遠有挑戰(zhàn)。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有人選擇旁觀或吶喊,有人選擇躬身入局。躬行有兩個對外認識,兩個自我認識。
第一個對外認識,躬行表示對世界的一種謙卑。世界不缺昂頭挺胸指點江山的人,也不缺那種不站同一屋檐下的挑剔,而是需要我輩匹夫之責。英雄有英雄的大本事,匹夫有匹夫的精衛(wèi)之力,只有能夠認識到自己是在事中,理應當仁不讓的覺悟者,才有可能低下頭去做一些事情。
第二個對外認識,是認可世界不美好的必然。如果你非要把自己逼成一個完美主義者,
結果一定是很累。很多事情一眼就能看到答案,一步就能跨到目標時,反而沒那么有吸引力。不斷求索的過程可能才是真正讓人充實的來源。
好的管理者除了和員工探討愿景、使命、價值觀外,更多的是用行動去感召下屬、感召同事,工作最困難的時候和他們在一起,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同竭力去解決,為下屬的進步歡呼,更要為下屬的困難尋找解決辦法。
對于如何做到躬行,作為上級,不能只是工作任務的布置者,要和員工一起探討達成目標的路徑,越是困難的工作,越是要給員工指導。如果只是把公司的任務簡單地轉嫁給下屬,就沒有承擔起自己崗位應有的職責,得不到下屬和客戶的尊重。
躬行,要入客戶的局。在公司里每個崗位、每個部門都有企業(yè)內部的客戶,每個人的工作不是以上級領導為中心,而是要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賦能。為客戶賦能就要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站在客戶的立場開展工作??冃Ш蜐M意度差的管理者,多是不“躬行”、不“入局”。
古人修身講求志向堅定,毫不動搖。屈原在《離騷》中也講:“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同時,中國文化以“道”為最終依歸,并形成了一以貫之的“道統(tǒng)”,為維護和弘揚這一道統(tǒng),古往今來,歷代士人君子無不殫精竭慮,堅忍不拔,一如既往地身體力行,踐履不輟?!笆坎豢梢圆缓胍悖沃囟肋h。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始終展現(xiàn)出對精神追求的持之以恒和堅貞不渝。
曾有人針對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yè)聘用人才的品質要求做過一項調查,他們都一致地選擇了“忠誠”,可見忠誠對企業(yè)有多么重要。忠誠是為人之本,對朋友要忠誠,對親人要忠誠,對國家要忠誠。職場人更要具備忠誠的品質。
一個企業(yè)、一個團隊是否具備持續(xù)良性發(fā)展的潛質就看這個企業(yè)的員工是否對該企業(yè)忠誠,因為忠誠的員工會發(fā)自內心地維護企業(yè)并為其努力奮斗。舉個例子,A和B都是IT專業(yè)出身,同時在一家軟件開發(fā)公司負責軟件開發(fā),A能力出眾,B能力差于A,A比較浮躁,B比較穩(wěn)重。他們共同開了一個軟件,客戶很滿意,公司決定給予他們倆一定的獎勵。A覺得太少了,B覺得很滿足。于是A決定帶著自己的思路跳槽,他去了另一家公司,待遇是原來的三倍左右。這家公司是他原公司的競爭對手,這家公司挖他的時候也是沖著這個軟件技術去的。三年后,A還在不停地帶著技術換著公司,而B還是在那家公司,做到了副總的位置,工資雖然還是沒有別的公司給的多,但每年的分紅也很多了。B覺得他在這個公司有歸屬感,他覺得為這個公司犧牲一些是值得的。A和B有不同的境遇,是因為職場上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老板更看重的是忠誠。
修身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面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世界,想要真正做到這五種境界并非易事,只有以古人為鏡,時刻提醒自己要修身正己,才能不斷修身,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寬。